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调查报告:那曲县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人口和民族发展概况

那曲县现有常住人口30493户、113968人(截至2012年底),以牧业户数和牧业人口为主。境内以藏族为主,聚居着藏、汉、回、蒙古、门巴、珞巴等民族。

一 人口总量及户数

2003年,那曲县的人口数即达8.6万人,而在1958年,包括那曲县在内的整个黑河地区总人口才8.39万人。同在2003年,那曲地区的人口数为38.72万人。虽然缺乏1958年那曲县的人口数据,但从这几个数据可以推断,那曲县自1958年以来,人口数实现了数倍增长。

那曲县1979年、1988年、1998年和2000年总人口分别为4.93万人、6.18万人、7.57万人、7.92万人;分别约占全地区比重为21.17%、21.62%、21.62%、21.82%。

进入21世纪以来,那曲县的人口仍然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见图1-1),户数从2000年的13036户增加到2012年的30493户,每年增幅在57%以上。

图1-1 那曲县2000—2012年总户数
资料来源:据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国统计网相关年报资料整理。

伴随户数增加,在21世纪的头13年中,那曲县的人口也相应保持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见图1-2),人口数从2000年的79240人增加到2012年的113968人,增幅在30%以上。但对比图1-1和图1-2,人口数增长线较户数增长线要平缓,说明那曲县的户均人口数在减少,原有大家庭中另立新户的人员多。

图1-2 那曲县2000—2012年人口数
资料来源:据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国统计网相关年报资料整理。

二 人口来源与变迁

本节对那曲县人口的来源与变迁情况先作概述,然后分不同民族作具体说明。

(一)来源

考古表明,早在距今5万—1万年以前,那曲就有远古人类生存繁衍。公元前4世纪左右,居住在那曲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逐步形成一些大大小小的部落,有些部落通过战争、兼并、和亲等使人口不断发展壮大。

历史上,青海等地一些部落迁至包括那曲县在内的西藏北部地区居住下来。

元代,中央政府的军队在那曲驻扎,有些人长期居住下来,或与当地人民通婚。

清代,在嘉黎有中央驻军,有些人留居下来。另有从青海、西康等地迁至黑河北部地区居住下来的一些人口。

1959年年初,黑河地区有居民20250户、10.5万多人,除少数是部落头领,绝大多数是奴隶或差民、谢巴(租放牧主牲畜的牧民)、佣人等。

1959年民主改革时,有一部分居民迁居到新疆等地。

1965年后,有少量人员从自治区其他地区划归或从青海省等地迁来那曲。

20世纪70年代,曾迁居新疆等地的牧民又迁回那曲。

以后,随着那曲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通过调配、分配区内外大学、中专毕业生到那曲工作。同时,也有从全国各地到那曲从事建筑、经商等人员。

整体来看,元代以后,蒙古人对那曲县的人口来源影响大。在那曲县所在的藏北,到处都有关于蒙古人的传说、蒙古人的足迹。驻牧藏北的蒙古人及其后裔的主要聚居区域除当雄外,就是那曲县以及班戈县东南部一带,历史上所说的“达木”,可能就包括上述地区[5]。民主改革以后,那曲县的人口来源扩展到内地各民族,现在那曲县各民族通婚现象有所增多。

(二)变迁

历史上,那曲县的人口迁移变动大。民主改革以来,那曲县因迁移引起的人口变动不多,人口增长主要由出生率增长引起。1959年,那曲县所在黑河地区有20250户10.5万多人,人口密度0.27人/平方公里。1979年,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有23.29万人,人口密度0.59人/平方公里。1995年,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有5.52万户33.03万人,人口密度0.84人/平方公里。2000年,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有6.38万户、36.29万人,人口密度0.92人/平方公里。

很长一段时间,那曲县除少数城镇人口和部分援藏人员由于工作调动等原因户口发生迁移外,农牧民群众迁移变化整体不大。但近年随着经济发展,那曲社会变迁速度在加快,这也反映在人口迁移上。户数增减幅度这一指标反映一个地方一定时间内搬进户数和搬出户数情况。那曲县各乡镇户数增加幅度逐年变大。从表1-1和表1-2可看出,2010年那曲县户数增减率最高为劳麦乡13%,其他乡镇大多在2%—8%,全县平均为3.1%。而到了2011年,达前乡、孔玛乡、色雄乡的户数增长率均在9.5%以上,全县平均达5.46%。2012年,尼玛乡的户数增加率创那曲县的新高,达15.92%。

表1-1 那曲县2010年的搬进和搬出户数情况

表1-2 那曲县2011年的搬进和搬出户数情况

表1-2 那曲县2011年的搬进和搬出户数情况续

(三)城乡人口分布

那曲县城乡人口的变动主要由非农业人口转移所引起,即农村人口转向城镇。1958年,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城镇非农业人口为0.10万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1.2%;农业人口8.29万人,占全地区总人口的98.80%。1982年,非农业人口为2.17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70%;农业人口为22.6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1.30%。1990年,非农业人口为3.0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10.20%;农业人口为26.90万人,占总人口数的89.80%。1998年,非农业人口3.3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50%;农业人口为31.6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0.50%。2000年,农业人口为32.78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0.30%;城镇人口为3.5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9.70%。那曲地区的城市化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地区所在地那曲县的城市化。这些数据反映了那曲县的城镇化进程,以及由此引起的城乡人口分布变化。

从图1-3可看出,进入21世纪以来,那曲县的城市化在加速,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从2000年的19827人增加到2012年的34012人,增幅达42%。

图1-3 那曲县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数变动情况
数据来源:据国家统计局官网中国统计网相关年报资料整理。

(四)人口性别构成

那曲县人口性别构成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历史上,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1958年,那曲地区男性人口4万人,占总人口的47.7%;女性人口4.39万人,占总人口的52.30%。男女性别比为91.10:100。1969年,男女性别比为86.60:100。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那曲县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外来常住人口中的男性人口比重加大,男女比例逐渐趋于平衡。男女比例接近平衡年份为1989年,男性人口14.73万人,占总人口的49.8%;女性人口为14.86万人,占总人口的50.20%,男女性别比为99.10:100。

进入21世纪以来,男女性别情况又呈现出复杂的情况。从表1-3可看出,在大多数年份,男性人数要多于女性人数,且男性人数在2006年后逐年更多超出女性。

表1-3 那曲县男女人口数情况

表1-3 那曲县男女人口数情况续

(五)人口年龄构成

那曲县人口年龄构成中平均年龄呈不断下降的趋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中,年龄结构显示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仍属成年人口型,但逐渐年轻化。少年儿童系数由1982年的38.37%上升至1990年的39.76%。平均年龄由1982年的26.63岁平缓地降为1990年的26.51岁。

(六)人口民族构成

由于缺乏单独的那曲县人口民族构成数据,这里主要以那曲地区的数据来间接反映那曲县的人口民族构成。1990年,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各民族人口为293842人,其中藏族人口290771人,比重为98.95%,比1982年人口普查数增加1个百分点,年递增2.34%;汉族人口为2954人,比重为1.01%,比1982年减少1个百分点,年递减6.28%;其余13个民族的人口仅有117人,比重为0.04%。1998年,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总人口350079人,其中藏族346681人,占总人口的99.03%;汉族人口3318人,占总人口的0.95%;其他少数民族占0.02%,主要分布在那曲镇。2000年,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总人口362853人,其中藏族359466人,占总人口的99.07%;汉族人口3315人,占总人口的0.91%;其他少数民族占0.02%,主要分布在那曲镇。

(七)人口文化程度

那曲县人口的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在封建农奴制社会,只有地方官员、僧人、头人有受教育的机会,占人口大多数的广大农牧民基本为文盲。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民主改革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重视农牧民群众的文化教育,开始兴办学校、扫盲班等,让广大农牧民接受教育,努力提高群众文化水平。

1990年人口普查时,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有143人具有大学本科文化程度(其中地区所在地112个,占78.32%)、457人具有大专文化程度(地区所在地286个,占62.58%),具有中专文化程度的有2122人(地区所在地有1113人,占52.45%),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有1158人(地区所在地689人,占59.50%),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759人,比1982年增加59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8712人,比1982年增加10882人。

虽然大力兴办各类学校,人口文化素质逐年提高,但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文盲、半文盲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中,15岁及15岁以上文盲、半文盲人口达到了135869人,比1982年增加16351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46.71%,比本地区1982年下降了2.64个百分点。文盲率77.97%,比1982年的78.96%下降了0.99个百分点。在6—14岁年龄人口65282人中,完成学业(包括在校、毕业生肄业与其他)的只有6349人,仅占9.73%。

那曲县人口文化程度整体不断提高主要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劳动年龄内上学人数不断增加,从表1-4可看出,那曲县2010年新增劳动年龄内上学人数为1047人,2011年,这一数据又增加到1524人。各个乡镇也基本反映了同一趋势。即便有负增长数字,主要也是由于人口迁移影响,或者上年基数过多、统计口径出现偏差所致,在统计中可视作极端值予以剔除。

表1-4 那曲县2009—2011年劳动年龄内上学人数

表1-4 那曲县2009—2011年劳动年龄内上学人数续

(八)人口职业构成

那曲县整体人口职业构成可通过那曲地区的相关数据间接反映。1990年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7688人,其中男性5996人,女性1692人;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3452人,其中男性3278人,女性174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650人,其中男性441人,女性209人;商业人员1985人,其中男性1573人,女性412人;服务性工作人员874人,其中男性372人,女性502人;农林牧渔劳动者90577人,其中男性49750人,女性40827人;其他劳动者8843人,其中男性7771人,女性1072人。第三次和第四次人口普查的人口职业相比较,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国民经济各行业人口所占比例发生了变化,农林牧渔业、工业、商业餐饮批发零售仓储业、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金融保险业向合理性方向有了发展。农林牧渔人口所占比重由1982年的86.51%下降到1990年的79.56%,工业由1.54%上升到4.32%,建筑业由0.67%下降到0.29%,交通邮电业由2.99%下降到2.21%,商业餐饮批发零售仓储业由1.57%上升到2.79%,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业由0.88%上升到1.33%,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业由1.10%上升到3.70%,科研、综合技术服务业由0.41%下降到0.11%,金融保险业由0.31%上升到0.34%,国家机关政党、社会团体由4.26%上升到5.17%。

那曲县乡村劳动力职业构成可由表1-5直接反映。总体而言,全县绝大部分乡村劳动力从事牧业,接下来依次是运输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和手工业。但具体到乡镇情况又不同,比如,那曲镇的牧业劳动力占比相对少,为55%,副业劳动力占比相对大,为20%;而罗玛镇的牧业劳动力占了该镇乡村实有劳动力的91%。总之,沿交通要道附近,或者离中心城市近的区域,从事非牧业的劳动力相对较多。

表1-5 2011年那曲县劳动力资源主要行业分布(%)

三 民族发展情况

本部分在前文人口来源与变迁概述基础上,详述各民族在那曲县的发展情况。因为数据资料的获取情况,对那曲县民族发展情况的说明主要放在那曲地区的大背景中阐述。

(一)藏族

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赵宗溥等进行地质普查时,在黑河发现打制石器,有石核、石片等,考古学界认为这些石器普遍带有游牧文化的特征,基本上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遗物,距今5万—1万年,表明在黑河地区有远古人类生存的时间为距今5万—1万年以前。

公元前4世纪左右,象雄部落在藏北高原兴起,整个藏北地区都在象雄的管辖之下。之后,苏毗部落在唐古拉山南北麓兴起,至7世纪初,今班戈县东部属于苏毗,西部属于象雄。

隋末,地处山南的悉补野部落首领囊日伦赞与苏毗的一些大臣起誓结盟,里应外合,一举占据苏毗王宫,处死女王墀蚌苏,王子“芒波杰孙波逃遁突厥”,苏毗归属于吐蕃。囊日伦赞时代,吐蕃控制的地域,南到雅隆、达波,东到达布、娘波,西到藏地、朱孤,北到苏毗。不久后,囊日伦赞死于内部斗争,苏毗自立于吐蕃。

唐代,囊日伦赞之子松赞干布重新征服苏毗。贞观十八年(644),吐蕃征服象雄。

元朝,至元十六年(1279年,藏历第五饶迥土兔年),元世祖忽必烈派遣桑哥带兵入藏,平定萨迦本钦贡噶桑波反对八思巴之乱,并在藏北地区屯驻中央军队,管理藏北地区的驿站,部分中央驻军(蒙古族)与当地妇女通婚,其后代逐渐融入当地,称为“索布”,其中以霍尔家族为代表。

清朝,在嘉黎设塘汛,部分满族和汉族官兵留住,以后融入藏族。

民国时期,有部分来自青海、甘肃等地的汉族、回族商人,有些与当地人结婚。

至2000年,藏族占那曲地区人口总数的99.07%,是那曲县所在的那曲地区人口最多的民族。

(二)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

元代,随着中央在藏北驻军,一些蒙古族到那曲居住,并与当地人通婚。清代,有汉族、满族等官兵在嘉黎等驻防,以后与当地人结婚,长期定居下来。

值得说明的是,元、明、清三代有多少蒙古人驻留那曲县,继而融入当地藏族,恐怕永难查清。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的西藏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曾对黑河宗的罗玛让学和阿巴两个部落进行了调查。据他们当时的了解,固始汗带兵进藏后,曾盘踞在库尔茫(今那曲县孔马区宗青、八一两乡境内,位于那曲镇东北)、强玛(分布于今那曲镇北部—东北部)和纳木错等地。“传说当时有七家蒙古人在罗玛让学牧地上生活繁衍,而发展成今日的户口。”当地一位藏族干部说,“还清楚记得,每逢过年,一早起来家里还要讲两句蒙古话,互相祝福”,“牧民洛三家中,还保存有当年蒙古人入藏的文物”。进藏蒙古人仅见于史册的已经为数不少,至于那些名不见经传的驿站士卒、朝佛香客以及因各种原因定居此地的人,肯定还有很多。

民国时期,有部分汉族、回族商人在黑河季节性经商。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八军独立支队干部、战士进驻黑河。此后,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来自全国的各民族人员逐渐到那曲县参加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民族成分多样化。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那曲地区有汉族4962人,其中地区所在地有3416人(含那曲县)。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那曲地区有汉族2954人,其中地区所在地有2113人(含那曲县)。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那曲地区有汉族3315人,其中地区所在地有2418人(含那曲县)。

2000年,那曲地区还有回族、蒙古族、傣族、维吾尔族、土族、撒拉族、普米族、彝族、朝鲜族、满族、白族、土家族、门巴族、珞巴族、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哈尼族、拉祜族、东乡族、羌族、布朗族、仡佬族、塔吉克族、怒族、俄罗斯族、保安族、裕固族等29个民族,这些民族多则数十人,少则只有一人,占那曲地区总人口的0.02%。

从总的情况来看,随着人口出生率增长,以及经济社会大发展,同时借助优越的地理交通条件,那曲县各族人口均有较大幅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