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2010年初,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在一次院务会上,决定将2010年院里的研究重点确定为《迈过“中等收入陷阱”的中国战略》。在这个重点研究课题中,我承担了第二章“迈过‘中等收入陷阱’ 的需求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容。在完成此项课题任务的过程中,中国是否存在“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阶段期间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变动等问题,引发了我的极大兴趣。由此,我开始搜集和积累资料,只要与“中等收入陷阱”有关的文献和资料都是我关注的重点。2011年8月,我受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委托,完成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选择》课题。该课题的研究过程,使我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又多了一层理解和疑问。吸引我的不止是“陷阱是否存在” “该说法的由来”这样的问题,还有它的表征、内涵、作用机理等等。由于“中等收入陷阱”涉及的内容过于庞大,该从哪里入手,选择什么样的研究视角,都是我曾困扰已久的问题。与此同时,与它相关的研究也一直没有停止。2011年下半年我在《改革》杂志发表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观照和中国策略》,提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是转型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结构调整的战略难题,中国必须调整发展战略才有望成功。2013年末又应《前线》杂志之约完成了《迈向高收入国家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把实现中等跨越与迈向高收入国家的问题联系了起来。2015年,我在“中等收入陷阱”领域的研究已经聚焦到结构视角,从2016年开始便陆续着手本书的撰写工作。

笔者偏爱用证据说话,本书的最大特点是用可靠性较高的第一手统计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使观点解析和推演过程获得高质量的论据支撑。因此,在本书的研究和写作过程中,很大一部分工作量是获取、筛选和比照各种统计资料,对数据做加工分析。如果没有可用的数据,书中的结构分析研究将无法展开。可以说,认真鉴别不同来源、不同口径,甚至先后调整过的统计数据,是保证本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书中统计数据主要源自以下途径:一是世界各国相关统计数据首选世界银行数据库,根据需要对这些数据或直接应用,或加工处理,或做推演参考。对世界银行数据库找不到的,再从其他文献资料中寻找,比如安格斯·麦迪森的《世界经济千年统计》等文献。二是对中国的研究分析,特别是纵向分析,以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主要来源,尽可能基于一手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对不能直接获得的数据做必要的加工处理。在将中国与世界其他经济体进行比较时,笔者首选从世界银行数据库中直接查询相关的可比资料,辅以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作为参照或替代。三是由于较早时期(如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数据缺失明显,特别是系统性的可比数据很难获得。为此,笔者查阅、引用了必要的研究文献,以获取所需的支持数据。笔者相信,保证研究数据的真实性及可用性对研究过程和结论都非常重要,因此会尽可能地选用有权威性的来源,避免数据失真,对一些不够理想的数据,笔者也给出了必要的解释或处理说明。

在我看来,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中,经济增长动力来源既有规模因素,也有结构变动因素,但长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结构变动获得。支撑经济增长的不仅仅是经济结构,还有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这些结构组成的系统共同支撑着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有不同阶段,世行将其划分为低收入阶段、中等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在不同收入阶段里,结构变动的表现也不尽相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个经济体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后,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变动便与以往的阶段有极大的差异。观察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过程可以发现,一国要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阶段演进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而且在逼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时,实现中等跨越的风险也大大增加。日本、韩国是少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迈向高收入国家的代表,巴西、阿根廷则是长期陷在“中等收入陷阱”中徘徊的典型代表。

这是本书研究和回答的一个重点问题,是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关系将如何演变。简单地说,1978年以前,中国的结构转型与经济发展是依靠计划经济制度,超越经济发展阶段,选择了重化工业优先发展,推动结构强制转型,实现了“贫困式”增长。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引入市场经济制度,选择投资带动、出口导向、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发展连续跨越两个台阶,迈向比较富裕的中高收入阶段。在中低收入阶段和中高收入阶段,中国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以及制度结构实现了矫正式和深度化转型,这种转型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增长。目前,中国已经处于中高收入阶段的最后区域,十分临近高收入国家的门槛值。此时恰恰是结构转型高风险区,也是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笔者以为,这个时期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既有较大的可能性,也面临诸多风险和困境。只有重新选择新的发展方式,用新的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向高一级转型,中国才有希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顺利稳定迈向发达的高收入国家行列。为此,今后中国在改革开放领域必须要有重大突破,经济增长要有新动能支撑和基础性制度供给。

本书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介绍本书频繁应用的两个重要概念,是后面章节的基础理论准备。主要讨论了结构、结构转型、中等收入阶段、中等收入陷阱等概念内涵,以及结构转型与中等收入陷阱的关系。第二章分别介绍了日本、韩国实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典型国家实践。第三章分析了巴西、阿根廷长期徘徊在“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第四章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结构转型的背景性研究,为改革开放后的路径选择和策略推出做了铺垫。第五章和第六章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引入市场经济制度,改变发展方式,推动结构转型,促进经济发展的重大变化的情况,并对这一时期改革开放的主要特点和结构深度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变动关系做了深入性解析。第七章对中国是否面临“中等收入陷阱”进行讨论。在分析讨论了国内外学界对中国是否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观点和看法后,笔者提出中国正处于“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区域的认识,并给出了判断依据。第八章到第十章,分别从国际环境变化和国内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制度结构等方面,研究和揭示了中国在临近高收入国家门槛值区域,面临的重大风险和挑战。第十一章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探讨了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的可能性。本书最后一章,讨论中国通往发达经济体的路径选择问题,提出了实现中等跨越向高收入国家攀升的新发展方式,以及在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制度结构方面向高收入国家转型的方向与政策措施。

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过去40多年的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奇迹。下一步能否实现百年梦想,走出“中等收入陷阱”,迈向高收入国家?对如此重大问题的研究,可以选择各种研究视角,学界也有丰富的观点和结论。我只是从结构转型这个维度做出了分析,并将获得的研究成果呈现给读者。毋庸讳言,难免有些观点和结论会有争议,也会存在一些瑕疵,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马晓河

202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