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
“实事求是”新解[1]
周树智[2]
摘要:“实事求是”一词,作为哲学概念范畴,有“务实求真”认识论(“真”)→“求真务实”实践论(“行”)→“务求实效”价值论(“善”)→“务实为乐”美感论(“美”)→“立足现实”新实学(“实”)五大层次含义。这是中国新实学对“实事求是”的新解。
关键词:“实事求是”;新解
按:自在者在,自信者立,自勇者为,自发者盲,自觉者醒,自省者得,自悟者通,自知者明,自容者大,自胜者强,自止者安,自由者乐。合二为一,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否定之否定。(这是作者2016年12月17日在西安交大学术交流中心举办的,以“四个自信与中国智慧”为主题的陕西省哲学学会2016年年会上发言说过的一段话。今天讨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哲学思维自觉”,似未过时。)
中国人认识和实践现代化有近两百年历史。两百年来的历史,犹如一个人的人生成长经历。从出生睁眼看世界(1840年出国留洋),到学说大众话(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学习走自己的路(1921年建立中国共产党,1924年1月国共合作),跌倒爬起(1927年4月12日国共分裂,1931年9月18日外抗日寇,1946年内战斗争,1949年10月1日建立新中国),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到迈步跨越进入现代文明世界(1978年12月改革开放,从自然农耕文明,跨入现代全球化工商文明和互联网信息文明),可谓曲折离奇、惊涛骇浪、波涛汹涌、跌宕起伏、艰难困苦、砥砺奋斗、勇敢前进,很值得认真总结,认真吸取现代化进程两百年来的正面经验和反面教训。若要从哲学思维方式层面上自觉反思总结,都可以在“实事求是”这一核心点上找到答案。
“实事求是”一词,大家都很熟。但是,真正要讲明白其含义和意义,还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今天我试图解析“实事求是”一词的含义。
“实事求是”一词,作为哲学概念范畴,有“务实求真”认识论(“真”)、“求真务实”实践论(“行”)、“务求实效”价值论(“善”)、“务实为乐”美感论(“美”)、“立足现实”新实学(“实”)五大层次含义。下面我一一作简要分述。
一 “务实求真”认识论(“真”)
“实事求是”是认识论,在3000年前的西周《易经·周易》奠基的实学里就已经发现并揭示其含义。正如2500年前孔子《易经·易传》所注解的:“古者包羲氏(即伏羲氏,另一称谓)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3]这种经验型“元道”整体(即天地人神合一,或身心一体)的辩证思维方式,其实质更简明通俗些表述,就是2000年前东汉班固发现的,并为西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倡行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学风。唐朝颜师古注解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4]刘德讲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颜师古注解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不就是说刘德每次求索客观有形实事内部蕴含的无形一般“真理”(即“真实存在活动的事物之本质和必然性规律的道理”)吗?不就是“求真”吗?很显然,“务得事实”,可以简化为“务实”;“每求真是”,可以简化为“求真”。可见,刘德的“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和颜师古注解的“务得事实,每求真是。”可以简化为“务实求真”(“真”)。这正是我国古代实学的一大发现创新,提出的一大认识论基本范畴。
当然,这里讲的“求真”逻辑,首先是指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然后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务实求真”(“真”)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形成的优秀实学哲学文化传统。历史上真正的士人都喜欢继承和发扬“实事求是”(“务实求真”)这个实学优秀哲学文化传统。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在延安整风一开始,就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里讲“实事求是”,整顿学风。“文革”后,1981年6月27日在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由胡乔木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里,把“实事求是”定为“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首先都是从“务实求真”认识论(“真”)角度讲“实事求是”的。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务实求真”)(“真”)是现代的认识论呢?毛泽东的原话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5]揭示了现实的个人作为认识主体的思想认识活动过程(求,即研究)的路线,从“务实”的感性认识到“求真”的理性认识过程。就是从“务实”,接触感知认识客观实事有形的具体表面现象特征形成的感性认识,到“求真”,透过现象看抽象无形的本质,思考求索认识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必然规律性的理性认识的路线过程。从认识逻辑讲,这是从形而下的具体个别有形现象存在的感性认识,归纳上升为形而上抽象无形的一般抽象理性认识,这是从个别到一般的认识归纳法逻辑。这与现实的个人表述自己对客观实事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从抽象一般到具体个别的演绎法逻辑刚好相反。
这正是马克思的认识论。马克思指出:“意识[das Bewuβtsein]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dasbewuβte Sein],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6]“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对这一点作更清楚地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7]
其实,我们常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究其形成的原因和认识过程,都是现实的个人(“认识主体”)从整体“观察”客观存在的真实存在的具体有形形而下的世界、人生、价值的表面现象(“务实”),到深入求索认识客观真实存在的具体的世界、人生、价值的内在一般无形形而上抽象的本质和规律的总体结果(“求真”),得到的总体“观念”(“理念”)(“真”)。
与其相反,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或有意掩盖事实真相、有意歪曲事实真相,是不可能认识客观真理(即“客观真实存在活动的事物之本质和规律的道理”)的,因为是在作“假”。
二 “求真务实”的实践论(“行”)。
胡锦涛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不仅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而且喜欢讲“求真务实”。
我认为,“求真务实”是对毛泽东新解“实事求是”范畴更深一层实践论含义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我们党内一般人都知道“实事求是”是认识论,但是,很少有人明白毛泽东在讲完“实事求是”认识论含义之后还有更深一层实践论(行)含义。请看毛泽东在对“实事求是”字面含义解释后,紧接着说:“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的向导。”[8]这里说的“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显然是说,我们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显然是说,我们作为认识主体的“务实求真”认识过程。就是说,我们就是要从“实际”(真实的且有边界的事物)中,即调查研究“真实的有边界的事物的存在情况”出发,特别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实力”情况(包括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能力等方面全部情况)出发,知己知彼,即“务实”;“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即透过现象看清事情的实质本质和必然规律性,即“求真”。
更为重要的关键之点在“作为我们的向导”。“作为我们的向导”,首先指我们作为“实事求是”的实践主体,运用“实事求是”得到的真理认识,指引我们行动实践的前进大方向(长远伟大的战略目标);进而指导我们制定现在具体实践行动方案(即现在具体实践行动的策略战术,或做事的主题、时间、地点、财、物以及人员任务分工和行动方式、步骤、程序、计划),按照具体实践行动方案,量力而行,机动灵活,努力奋斗,具体实践,扎扎实实做实事,去改造自己、中国和世界,即“务实”。这就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了,把理论转化为实践了(即中国古人讲的“知与行合一”或“听其言,观其行”“言行一致”)。这正是“实事求是”的“求真务实”的实践论(“行”)的含义。例如,我们党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里又进一步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概念的宏伟目标,并宣布:调整国民经济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新中国建设和实现的“四个现代化”,就是这样提出并实践的。
与其相反,只想不动,只知不行,只说不行不做,懒于行动做事,或照本宣科,空谈吹牛,言归言、行归行,言行不一,或如主观主义者、教条主义者(或“本本主义者”)、经验主义者的自发盲目行动,无的放矢,都有悖实事求是,都不能称之为“实事求是”,因为其行为只能概括为“懒”。
三 “务求实效”的价值论(“善”)
我认为,“实事求是”还蕴含潜在一层“务求实效”的价值论(“善”)含义。就是说,“实事求是”不仅要求“务实求真”和“求真务实”,而且要求理论在结合实际、转化为实践行动时,务必把实践行动的善的目标,具体落到实处(即做事的行动方案,或程序步骤),努力奋斗,拼搏到底,一定要做出实际的成果,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推陈出新,产生真实的善的效益、效应、效用、效果,使“实事求是”实践主体和客体者受益(“务求实效”)。就是说,这是一个创造善的价值的、善始善终的、有头有尾、完整圆满的产生实际善的效果效应的过程,是理论结合实际并转化为实践行动的活动过程,不达初衷善的价值目的,决不算完成。(1864年德国哲学家洛采出版的《微观世界》,将世界划分为三大领域即经验事实领域、普遍规律领域和价值领域,提出前两个领域是手段,只有价值领域才是目的的观点。或中国古人讲的“与人为善”)。例如,今天中国共产党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并提出“脱贫攻坚”任务,树立验收“脱贫”标准,即一定要使原先贫困户达到“两不愁(吃和穿)三保障(教育、医疗、住房)”标准。这个价值目标标准定得很实在。就是要真正把“脱贫攻坚”善的价值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做成有益于党和人民群众的好事、善事,真正使人民群众受益,真实感受到获得了幸福成果,才算善始善终,达到圆满功成的效果目的(中国古人讲的“行善”或“经世致用”“学以致用”“百姓日用”)。这就是说,“实事求是”不只是为认识而认识,不是实践不问结果,更不是弄虚作假,或以假冒伪劣商品坑蒙拐骗、欺骗哄弄老百姓,而是既要求扶贫干部先把自己修炼好改造好,与人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又要通过扶贫干部认真走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动人民群众,组织人民群众,通过党和人民群众一起行动努力,真正达到贫困户“两不愁(吃和穿)三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的“脱贫”标准,为人民群众谋福祉创造幸福,这样就把改造自己、中国与世界的实践论和“行善”目的价值论融合为一体了。“务求实效”,这正是“实事求是”潜在的善的价值论目的(“善”)的又一层重要含义。
与其相反,不问不管实践结果效应好坏,盲目实践,或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半途而废、不了了之,或有名无实、名不副实,都有悖“实事求是”,是称不上“实事求是”价值论的。或做损人利己、害人害己的坏事,更不能称之为“实事求是”的价值论,只能称之为作“恶”。
四 “务实为乐”的美感论(“美”)
“实事求是”是一个现实人做实事的历史活动过程。从“务实求真”的认识论(“真”)开始,经“求真务实”的实践论(“行”),到“务求实效”的价值论(“善”),这个过程充满了调查研究、思考探索、勇敢拼搏、跌宕起伏、艰苦奋斗。虽然奋斗中有艰难困苦,但也伴随着苦中有乐,可谓“务实为乐”。
我认为,若简要概括人生,就是“做人”和“做事”两点,“做人”是“做事”的前提,而“做事”是体现和培育“做人”。真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是以寻求真理、实践真理、实现真理、拯救中国、发展中国、复兴中国、为中国和人类的伟大共产主义壮美事业(即中国古人讲的“大同世界”)而奋斗为乐。这是一种以“务实为乐”的美感论。
何为“美”?学界有自然美学论、生态美学论、生命美学论、实践美学论、情本美学论、超越美学论等,说法众多。
我认为,“美”是人的美感(内心感受)、人的美德(内心审美)、人的美文(内心知识)、人的美行(做好事善行)的合一。就是说,“美”是指人在对真实事物存在活动,从外在表现(务实、感受、了解、初知)到内在本质规律(求真、理解、领会、深识)再到运用、实践、实行、实现(体验、审视、改变外界对象客体和主体自己善行)的“实事求是”全过程中内心潜在的自由快乐情感的外在感性表达。(即中国古人讲的“以乐为美”“各美其美”“成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美好生活”)。可见,“实事求是”蕴含着“务实为乐”的美感论含义。
与其相反,臭腥腐烂、肮脏垃圾、污浊不堪,只能让人恶心厌恶,只能归入“丑”的范畴。现实中如果不“实事求是”,说大话、空话、套话、官话、虚话、废话、假话成风,“实事求是”反倒会成为人们谈论的笑话。这种风气必须改变。自大一点是什么意思呢?汉字写为“臭”。当然,就是“丑行”。
五 “立足现实”新实学(“实”)
“实事求是”作为现实历史活动过程,必须有一个现实历史活动的平台作为大前提。在这个现实历史活动平台上,现实个人和群体确定自已立足的方向位置(即“方位”),与时俱进,审时度势,既要能解决当下现实问题,又要能继续向远大目标前进,这个平台就是“现实”,这是现实个人和群体的“立足之地”。现实个人和群体以“立足现实”为中心点、出发点和归宿点,才能最终完成“实事求是”这个现实历史活动的全过程。否则,“实事求是”便无从谈起,或所谓“实事求是”的全部活动都会落空。
为此,作为主体的现实个人或群体领导人必须弄明白“现实”的含义和意义。第一,“现实”,指时间意义的“现在”,即“当下”,它是立足点、出发点,也是归宿点。第二,“现实”,指存在意义的“真实”,即现在真正实在的存在,指现实个人和群体的“立足之地”,即“此在”。第三,“现实”,指现在共时性意义的真实存在,即在此同一时间节点上,身在东方西方、天南海北的人都可以聚集在一起,交流有关想法、看法、信息,包括现实的、主体的个人和群体与客体存在意义的现实暨客观环境情况,包括现实的主体对象、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似互联网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包括赞同者、反对者、中立者,具有开放性、复杂性、包容性、超巨系统性。第四,“现实”,指历时性意义上主客体合为一体的现实历史活动过程。现实包含过去和未来,即过去的现在和现在的未来,以现在为中心立足点。横向看,发现差距找问题,补短板;纵向回头反思过去,看到成绩,增强自信心;展望未来,选择决定前进方向,具有静动交织、纵横捭阖的历史过程性。第五,“现实”,指时代意义上的“现时代”。“现时代”是具有开放性、复杂性、超巨系统性的互联网络的静动交织过程性的历史潮流,只有与时俱进,站立现实时代的最前沿最高处,登高远望、高瞻远瞩、宁静怀远、居安思危、审时度势、见微知著、纵横捭阖,才能看清现实时代运动潮流大方向,确立现时代前进大方向目标(包括远期目标、中期目标、近期目标)即自己所处方位,坚定不移,顺时而动、乘势而上、应时而为。
今天的现实时代已经由古老的自然农耕文明时代,进化到以知识经济后工业化文明、商品市场化文明和互联网信息文明的全球化现代化为基础的新时代。因此,以古老自然农耕文明为基础背景的《易经·周易》奠基的中国古老“实学”,也应遵循《易经·周易·益卦》所示:“凡益之道,与时偕行。”[9]就是说,时代变化前进了,要做有益于人类的善事,就应与时俱进,立足时代现实,正本清源,守正创新,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中国古代的旧实学应该升华发展为当今现实新时代需要的中国新实学。在中国新实学看来,“实事求是”的全部活动,只有“立足现实”新时代,确定自己的方位,才能完全实现“实事求是”的“务实求真”认识论(“真”)→“求真务实”实践论(“行”)→“务求实效”价值论(“善”)→“务实为乐”美感论(“美”)全部历史活动过程。当然,中国新实学依然是中国的,它立足中国现实,传承中国古代实学“实事求是”活的灵魂基因,更是当今中国现实新时代需要的中国新实学。这正是马克思讲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0]。
“实事求是”,从“务实求真”的认识论(“真”)开始,经“求真务实”的实践论(“行”),到“务求实效”的价值论(“善”),到“务实为乐”的美感论(“美”),“实”字贯穿于圆满完成“实事求是”的全部现实历史活动中。所以,在中国新实学看来,“实事求是”的全部活动,最后应该归结为一个字“实”。例如,今天中国走进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只有“立足现实”,“实事求是”,看清现实的问题,努力克服,拼搏奋斗,才能早日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与其相反,在“实事求是”名义下,存在的假、懒、恶、丑,只能简要归结为一个字:“空”。不仅徒有“实事求是”之虚名,而且毁了“实事求是”之本义,是中国新实学者要坚决完全彻底反对的。
“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为哲学概念范畴,应该简要归结为“务实求真”认识论(“真”)→“求真务实”实践论(“行”)→“务求实效”价值论(“善”)→“务实为乐”美感论(“美”)→“立足现实”新实学(“实”)五大层次含义。简言之,即“真”“行”“善”“美”“实”五个字为一体。只有如此,中国才能早日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这就是本文对中国新实学活的灵魂“实事求是”哲学概念范畴含义作的简要新解。
[1] 本文是作者在陕西省哲学学会2019年9月15日于咸阳师范学院召开的“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哲学思维自觉”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文稿。
[2] 作者简介:周树智(1942— ),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荣休教授、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主要研究领域:哲学、政治学。
[3] (宋)朱熹:《周易本义》,中国书店1994年版,第118页。
[4] (汉)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唐)颜师古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410页。
[5] 《毛泽东选集》(第3巻),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页。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6页。
[8] 《毛泽东选集》(第3巻),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9] (宋)朱熹:《周易本义》,中国书店1994年版,第75页。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