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文学经典的建构之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对诸子百家的接受

司马迁的《史记》,要“成一家之言”,要“整齐百家杂语”,这明显受到先秦诸子思想的影响。在《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收录了父亲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一文,这是司马谈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司马迁学术思想的重要来源。《论六家要旨》对于先秦以来影响最大的儒、道、法、墨、名、阴阳六家思想进行总结和评判,对于道家只说长处,不说短处,对于其余五家的短处都一一道明,可见司马谈的思想是以道家为核心,以一家融百家。司马迁受父亲思想影响,对各家思想都有吸收,但与司马谈不同,是融百家为一家,父子二人的思想有一定的区别。

对于诸子思想的总结与融合,司马迁之前的战国时代就已开始。“自战国后期起,它们在长久相互抵制、颉颃和论辩中,出现了相互吸收、融合的新趋势。从荀子到《吕氏春秋》,再到《淮南鸿烈》和《春秋繁露》,这种状况非常明显。旁及《文子》、《鹖冠子》、陆贾、贾谊以及地下发现的《法经》等,无不在各种不同的程度或不同角度上表现出这一综合趋向。”[29]司马迁的“整齐百家杂语”,就是这种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司马谈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当然,司马迁既不像哲学家那样写一部著作,也不像父亲那样专门写一篇学术论文,而是把自己的思想融会在历史的记载之中,通过历史记载表达一家之言。正如梁启超在《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中所说:“其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卿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30]

对儒家,司马迁有许多接受的地方。司马谈临终遗嘱,把没有侍从泰山封禅视为终生大憾,把儒家“孝”的观念提高到事君立身、扬名后世的高度,对儒家所尊奉的文、武、周公以及孔子,无不以唱赞出之,他交给儿子唯一的遗命:“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汝其念哉!”[31]似乎纯然是儒家的腔调。依乎此,司马迁的儒家思想也是渊源有自。在政治思想上,继承了儒家大一统、实行德政、推举贤才等思想;在哲学思想上,继承了荀子“明于天人之分”的思想,以“究天人之际”为目的,用史实说明历史发展的巨轮是由人来推动的;在伦理道德上,接受了儒家忠信、礼让、修身、仁义等君子人格;在个人追求方面,接受儒家积极入世、建功立业以及《易》传“自强不息”的精神,他在《与挚伯陵书》中说:“迁闻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32],以此劝挚峻入仕,等等。当然,对于儒家一些消极的东西也予以批评,有些则是超越,如儒家“重义轻利”,司马迁既能够重义,也不轻利,在《平准书》《货殖列传》中强调经济的重要性,同时反对与民争利。

对道家,司马迁也是接受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其父司马谈以道家为主的思想无疑对司马迁产生重要影响。《伯夷列传》《管晏列传》《扁鹊仓公列传》《酷吏列传》《刘敬叔孙通列传》《货殖列传》等许多地方引用《老子》之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李长之认为,道家的自然主义是司马迁思想的根底。“自然无为就是老学的真精神。所谓自然,用现在的话讲,就是‘顺其自然’,因为顺其自然,不加人力,所以也可以称为‘无为’。无为就是不勉强的做。……这可以说是司马迁的思想之哲学基础。”“就初期的道家讲,重在原则,那就是老学。就后期的道家讲,乃是重在这原则的应用,这便是黄老。……司马迁则是把两期的道家思想都能吸收,都能消化,又都能运用了的。”“至于司马迁把道家思想应用于人事处更多。我们几乎可以这样说,凡是书中论到一个人的成败处,大体上都是采取道家的观点。例如论项羽之败是在‘兴之暴’,是在‘自矜功伐’;黥布之败也是在‘拔兴之暴’,在‘常为首虐,功冠诸侯’,于是‘用此得王,亦不免于身为世大僇’。他责备周亚夫的是‘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所以‘终以穷困’。他责备韩信的是‘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载于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因为这些人都是不晓得老子所谓‘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的道理,更缺乏老子所谓‘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的修养的,司马迁之责论即是由老子立场而云然。反之,象司马迁之赞美张良‘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自序》),也是同样就道家观点而加以欣赏了。”[33]这个分析是有道理的。

对于法家,司马迁也吸收了一些长处,如法家历史进化的观点和“法后王”的主张,对于司马迁的历史观有一定的影响,这是最主要的。但对法家“严而少恩,严刑峻法”的一面,司马迁也予以批评。《史记》中涉及法家思想和人物的作品主要有《秦始皇本纪》《商君列传》《韩非列传》《孟子荀卿列传》《李斯列传》《袁盎晁错列传》《酷吏列传》等。由于个人遭遇不幸,对法家人物往往既有批评又有肯定,如指责商鞅“严而少恩”,却又充分肯定其变法对秦国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对晁错的态度也是如此。

墨家在春秋时代与儒学并称为“显学”,颇有影响,之后逐渐衰微。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主张,对于司马迁思想的形成也有较大的影响。《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对墨子略有介绍。墨家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如《淮南子·泰族训》所说“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种侠客精神对于司马迁的《游侠列传》《刺客列传》等也有影响。

对阴阳家,司马迁有接受,也有批评,如批评邹衍阴阳五行学说本身是无稽之谈,批判阴阳家的卜筮、星占、望气、灾异等迷信活动。但作为史官,他竭诚参与制订“太初历”,发挥了阴阳家掌握四时变化的长处。在《天官书》等篇章中也有一定的“天人感应”思想的成分。

总之,司马迁对诸子百家思想有继承和发展,也有批评和指责,在综合各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一家,正如徐景重先生所说,“司马迁是融百家成一家”[34]的。应该看到,司马迁的思想,并非纯粹的单一体,它融合、摄取了各家思想的长处,形成一种组合式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的骨架是儒家思想。“司马迁虽属融摄性的思想体系,但却不能视为杂家。儒家思想是其思想体系的骨架,占居主导地位。”司马迁“以儒家的精义作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根据,以《春秋》大一统的精神,去统率三千年历史的发展。显然,他的史学思想得益于孔子。《史记》援引孔子及六经之语为最多。他把孔子列入世家,还有一篇《仲尼弟子列传》,其它秦本纪,吴、鲁等世家以及诸表都有关于孔子的记载,都付诸于尊崇的笔墨,这最为隆重的待遇,标志着他对儒家在中国思想史的地位的认识。……(孔子)的积极入世精神,对司马迁影响太大了……他把孔子作为人生的楷模,他‘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未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的毅力,正是孔子精神在他血管汩汩流淌所生发的热量。……是儒家思想闪灼在他的理念中,鼓舞他完成不朽巨著,为后人留下极宝贵的精神财富”[35]。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把司马迁划归到儒家一派,因为他是独特的“一家之言”,他以自己的思想选择人物,给人物立传。如陈胜、吴广农民起义,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36]这与一般史学家把农民起义视为“贼”“寇”大不一样。司马迁还是第一个在历史著作中写入经济问题的史学家,《平准书》详细记载了汉兴以来经济政策的发展变化,并且说明了“物盛而衰”的道理。《货殖列传》专门记载商人发家致富的事迹,强调物质财富的重要性。司马迁敢于对秦代历史做出公允的评价,认为“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37]。当主流舆论指责讥笑秦王朝时,司马迁却独树一帜,强调秦王朝“世异变,成功大”。还应特别注意的是,《史记》一书,创立了民族史传,如《匈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把四周少数民族纳入华夏民族的版图之内,体现了大一统思想。司马迁突破以往的观念,认为各民族都是黄帝的子孙。在《五帝本纪》中记述了传说中“五帝”的事迹,他们是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并且说颛顼、帝喾、唐尧、虞舜都是黄帝的子孙。中华民族的历史就从黄帝这里发源,绵绵不断。

《史记》不是简单的历史资料整理,而且不以统治者的思想意志为转移,而是要独立思考社会问题,把史书当作“子书”来写,发表自己的一家之言,因此,《史记》具有了思想的深度,具有了丰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