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语类》身体动作类词群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相关概念说明

一 “义类”的概念

义类,就是词语的语义分类,即把词语按照语义相同的标准进行聚合方式分类。我国很早就有语义系统的概念,古代第一部训释先秦古语词的字书《尔雅》就是按照字义为类别进行编排的。后来的《方言》《释名》和《广雅》等字书,在编纂中还是把同一个字放在不同的类别中进行解释,这仍然是义类编排的方法。这正好可以说明,从先秦始,汉语词汇中同一个字就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而这些不同的意义,因为同义或近义关系,就可以聚合到一个义类里。

二 “语义范畴”概念

近年来,还有些学者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提出了“语义范畴”及“词群”理论。所谓的语义范畴,其实就是词的语义分类,是人类认知对客观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也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一种事物及其类似成员可以构成一个范畴,一类事物及其所包含的事物也可以构成一个范畴。因此,通俗地说,“范畴”就是“类”,人们认识事物一般是进行类的思考,认知的结果常常是以类为存放单位的,“范畴化”就是对所有的认知对象进行彻底的类思考、类储存和类表达。冯英(2009)在《汉语义类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中指出,在语义范畴的分类中,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1.语义范畴是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意义辐射结构;2.语义范畴的各个义项都有不同程度的原型特征;3.语义范畴的建立是以基本范畴为基点的语义连接系统。[1]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语义范畴往往是一种多义性的复杂范畴,同一范畴内的各个成员词义各不相同,但这些有个体差异的成员之间在语义上一定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是有理据性的,也是可分析的,都是在本义或原型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语义引申机制而发展变化的,这些变化都发生在一定的认知域上,受一定的认知模式的影响,如:隐喻、转喻、联想、义域的转移等。

三 “词群”概念

“词群”和语源学中的“词族”概念有着紧密联系,语源学认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积累很多声音和意义相通或相近的同源词,不同的同源词可以一组一组地分开,每组自成系统,通常称为词族。语源学中的“词族”研究,是把音通义近的词联系在一起,触类引申,不限形体。而“词群”是指由某一个相同的词素构成的一群合成词。例如:球星、歌星、影星、舞星、笑星等。“词群”研究主要着眼于对这组有着相同词素的合成词的语义联系和隐喻认知的研究。欧阳骏鹏(1998)在《新词语中的词群现象》中指出:“词群”具有三个特点:1.同一词群中的词均有一个词素表示共同意义,形成这个词群的外部特征。这一点说明词群具有一个核心词素特征。2.共同词素之外的词素表示词的区别性特征,即显示某个词与同一词群中其他词的区别。这点说明词群具有其他构词词素。3.一个词群中典型的词是按同一构词方式构成的。[2]

四 本书的义类词群分类说明

第一章里有四组词群,即“提×”“指×”“推×”“探×”,这四组有着共同的语义发展变化历程,都是由最初的本义手作动作义一步步引申发展,首先从手作动作义语义范畴引申到心理认知义语义范畴阶段,最后又进入言说义语义范畴阶段,因此,把这四组词群放在第一章里进行讨论分析。

第二章里有三组词群,即“抬×”“批×”“挑×”,这三组的发展演变轨迹大致相同,较第一章的四组词群情况稍微简单点,从手作动作义语义范畴直接进入到了言说义语义范畴中,中间的过渡过程很迅速,可详见第二章分析讨论内容。

第三章里有三组词群,分别为“摸×”“寻×”“索×”组。这三组词群本也是手作动作义语义范畴内的词群,后来都从具体的手作动作义引申抽象为心理认知义的。这个过程里,隐喻是促进发展的主要因素,跟词语出现的语境也有密切的关系,大量的理学语境,给词群的语义发展演变创造了良好的语言土壤,诸多因素影响下,才有了这三组词群从手作动作义语义范畴到认知域范畴的演变。

第四章有三组词群,分别为“诡×”“诈×”“讨×”等。这三组词群本义为言说义行为的词语,后来都发展引申为心理认知义语义范畴阶段了。

第五章有三组词群,分别为“透×”“途×”“通×”等。本是指行走的相关因素,即道路义,后都引申为观念上的道路义,进而引申为心理认知域上的性状义。

因此,以上内容便是本书的章节分类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