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的价值意蕴[36]
进入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依然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引领社会思潮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对各种内外要素进行动员、组织和整合,形成强大的意识形态合力。这对于提高社会主义凝聚力和引领力具有重要价值。
一 彰显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我们要将坚持、运用和发展形成合力,不断用马克思主义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增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一)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彰显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社会的活跃度、开放度和包容度,有利于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养分,使主流意识形态得以补充和完善,促进主流意识形态的创新。同时,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泛滥和无序发展,也会带来社会意识的分化和离散,特别是错误社会思潮会损害、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和指导功能,甚至动摇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引发思想混乱,成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的消极或者破坏因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伟大成就的行动指南,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核和根基。增强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的合力,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不能有丝毫动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和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领航灯塔和行动指南。因此,在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中,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不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世界意义的认识,坚持不懈地用这一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形成步调一致向前进的强大力量。
(二)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彰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37]要根据新时代新要求和现实变化,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科学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增强引领社会思潮的合力。尤其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来指导引领社会思潮,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来引领人类社会走向,为实现共产主义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懈奋斗。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立场的思想引领立场宗旨,强化为人民谋幸福的使命担当。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引领改革思潮,继续坚持全面深化改革。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引领政治思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引领文化思潮,不断增强中华文化自信。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引领社会建设思潮,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建设的思想引领生态文明思潮,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来引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在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彰显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是一门开放的科学,是在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等思潮进行不懈斗争中成长、发展与壮大起来的。改革开放以来,国际政治风云变幻,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思潮或明或暗地持续涌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旗帜鲜明地坚持真理、批驳谬误,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地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引领社会思潮,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要同错误思潮进行不同形式的斗争,就需要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同时,置身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我们所面临的国内外机遇与挑战并存,社会思潮的存在状态和传播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征,其中以否定、修正、篡改、攻击马克思主义为目标,或者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还会以不同的方式出现。我们应当在总结经验基础上,按照“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论”的新要求,面对冲击和挑战,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信念,以马克思主义求真务实的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合当代社会发展新趋势、新形势、新实际,坚决同形形色色的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作彻底的、不妥协的斗争,在坚持真理、澄清谬误、直面挑战中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引领社会思潮的基础,运用马克思主义是引领社会思潮的保障,发展马克思主义为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了强大动力,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引领社会思潮就有了“定盘星”和“指南针”。只有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引领社会思潮的实践中去,才能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就能让引领社会思潮工作永葆生机活力。
二 汇聚凝心聚力的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必须把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中心环节。”[38]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使主旋律高昂、正能量充沛,才能让整个思想舆论领域始终保持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我们要通过弘扬主旋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升感召力增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一)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弘扬主旋律
引领社会思潮首先要遵循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坚持弘扬主旋律、汇聚正能量。通过科学地引领社会思潮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引导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可以对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有效化解矛盾、疏导心理,帮助人民群众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正确理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从而有利于弘扬主旋律,凝聚起全社会的正能量。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就是居于主流地位的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交流、交锋的过程,通过引领社会思潮,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在解决新问题、新情况的实践中实现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创新,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实现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目标;在与价值观“淡化论”“中立论”以及西方所谓“普世价值观”的斗争中,使人民群众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达到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果,增强价值观自信;在传承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过程中,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文化自信,最终,在全社会实现思想和价值观念的高度统一。
(二)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在思想舆论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和其他各种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力量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动态博弈和斗争过程。通过引领社会思潮,削减非主流社会思潮的影响力,压缩非主流社会思潮特别是错误社会思潮的增长空间,最终就能够在引领过程中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巩固和拓展主流意识形态的阵地。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去占领主流思想舆论,或者思想舆论引导工作偏离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各种错误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各种负面言论就会不胫而走,在群众中造成思想混乱,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尤其是在当前网民人数已占据绝对比例、互联网已经逐渐成为各种社会思潮的重要集散地的背景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加强对网络社会思潮的引领,加大对各种消极负面信息和网络谣言的管控,做大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营造风清气正、充满正能量的网络生态环境,对于进一步发展壮大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全社会的思想舆论走向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三)在引领社会思潮中提升中国梦的感召力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几代人长期艰苦的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全方位的进步,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重大价值。极大地提升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信心和引领力。引领社会思潮实质上是为了教育人民和服务人民,引导和帮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大意义,达成思想上的高度共识,筑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去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提升中国梦的理论说服力和现实感召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更加深入人心,切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是在其价值取向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价值目标不断整合、融合的过程中实现的。要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通过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加大社会治理,让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成为文明进步的标志,最终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和实惠去回应错误社会思潮的攻击,通过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化解各种矛盾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弘扬主旋律、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升中国梦的感召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整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做大做强正面宣传,着力弘扬主旋律,就能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形成强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
三 适应意识形态工作的新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决定着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多样化社会思潮的直接目标就是与主流意识形态抢占阵地、争夺话语权。我们要通过强化领导权、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四权”形成合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增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一)在引领社会思潮中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进入新时代,思想文化领域的情况依然复杂,意识形态领域各种社会思潮争夺阵地、争夺青年、争夺人心的斗争不会停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仍然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涌动带来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面临市场逐利性和西方价值观的挑战,宣传思想舆论工作的传统阵地面临飞速发展的新媒体新技术的冲击,我国综合国力提升后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过程中面临的各种敌对势力的遏制、渗透和分化图谋的挑战也会日益凸显。我们要时刻清醒地认识到,意识形态工作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一刻也不能削弱,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不断变化着的严峻斗争,我们党通过对新时代国内外社会思潮的动态引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有利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筑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在引领社会思潮中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当今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同时并存,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对于思想舆论领域的红色地带一定要守住阵地,对于黑色地带要敢于针锋相对地亮剑,对于灰色地带要通过引领使其向积极方面转化。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从来没有放弃过让我们党改旗易帜、改名换姓的企图,西方理论、西方话语等构建起的所谓“普世价值”,其目的就是企图让我们丢掉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丧失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来源于它实事求是的理论力量,来源于它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展现出的实践力量,也来源于它在与各种社会思潮斗争中迸发出来的生命活力。对于各种错误思潮,要理直气壮地予以批驳和抵制,准确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认识,使马克思主义在引领社会思潮中真正发挥主导作用,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
(三)在引领社会思潮中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
对于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中最激烈的斗争,主流意识形态不主动去占领,其他各种非主流的社会思潮就会去占领。进入新时代,在特定的时期或者特殊的时间节点,一些错误的社会思潮仍然会在特定领域、特定群体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并借助图书出版物、报刊、课堂、研讨会、报告会、论坛、讲座、互联网等载体传播,公开或者隐蔽地对民众的思想认识进行误导,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阵地。这就要求我们要以更强烈的责任意识、更充分的自信去主动发声、主动引领,旗帜鲜明地支持正确的思想言论,抵制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我们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坚持不懈地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群众,更加主动地以真理的力量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正确把握舆论导向;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主动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动态分析研判,及时把握社会思潮的热点领域和前沿问题,针对事关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的各种社会思潮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强引导和调控,及时占领和巩固各类思想舆论阵地,有效引导思想热点,从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最终,让主动引领社会思潮的过程成为增强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力和影响力的过程。
(四)在引领社会思潮中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
意识形态话语支配能力直接体现在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握上。新时代要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比较与交锋中取得主导性的话语分量,获得人们的接受和认可,就需要直面和主动解答现实问题,增强在日常生活中的话语权,及时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巨大成果,在理论与实践的生动交融中产生出更丰富和更有创新的思想。同时,面对错误、消极的社会思潮要主动发声,善于发声,增强对社会矛盾的批判力和对社会问题的解释力,赢得话语权;要用群众喜欢听、听得懂的语言去阐释科学理论,解答群众的思想困惑,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话语本体创新和话语实践创新中,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更加落细落实。
领导权、主导权、主动权、话语权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既各有侧重,又相互协同、形成合力。通过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就能够赢得主动权和话语权;通过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动亮剑发声,引导社会思潮走向,能够进一步巩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四 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趋势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议题,指出“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加强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39]。这不仅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也为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提供了方法指引。我们要顺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趋势,通过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等合力提高治理效能,增强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力。
(一)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增强系统治理能力
每一种社会思潮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与一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基础紧密相连。引领社会思潮也不仅仅是党委和政府的事情,而是需要党委、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各种力量协同治理的一项系统性工程。这就要求我们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来谋划,建立社会思潮综合治理体系,统筹国际国内、网上网下、大事小事等各方面因素,统筹做好维护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经济安全、科技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等各方面工作。要构建党委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思潮引领制度体系,宣传部门、网信部门要加大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度,人民代表大会要推动引领社会思潮入法入规,各级政府要压实属地责任加强行政管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要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各种行业组织、学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城乡社区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等要发挥辅助作用,学校、媒体要履行自身的主体责任,汇聚起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合力,把引领社会思潮的工作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
(二)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增强依法治理能力
引领社会思潮,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但如果没有科学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现实中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传播就不能得到有效约束和遏制。事实证明,以法律政策承载思想理念和价值要求,引领社会思潮才会有可靠支撑。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引领社会思潮,有利于在法治轨道上引领社会思潮健康有序发展。要把引领社会思潮的要求主动融入全面依法治国大局和法治建设进程,加快完善引领社会思潮的法律政策体系,把引领社会思潮的要求转化为具有刚性约束力的法律规定,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发力,全面提高依法治理能力。近年来,网络领域引领社会思潮的规章制度和法律规范正在逐步完善,有力促进了社会思潮的引领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比如,2019年发布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的法律责任,为网络空间中的社会思潮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增强综合治理能力
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将以更大的力度在更广阔的层面展开,中国社会的体制机制变迁也呈现出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深刻的局面。人们必然会摆脱传统的束缚,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实现思想观念的更新,开放性价值取向、自主性价值取向和创新性价值取向的确立也为社会思潮的产生创造了主体性条件。深处改革浪潮中的人们,会针对具体的改革任务给出不同的意见,汇集成反映不同群体利益、愿望、要求的多元诉求。城乡结构、区域结构、组织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的深刻变革,会导致不同阶层和社会群体在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政治参与等方面产生差异和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综合运用舆论引导、心理疏导、经济调节、法律规范等多种手段,在解决好思想问题的同时解决好实际问题,既要寻求具有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念,又要解决好就业、物价、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避免现实问题传导到意识形态领域,从而凝聚起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推进改革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合力。
(四)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增强源头治理能力
社会思潮的嬗变是有规律的,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源头治理是主动引领社会思潮走向的根本选择。要健全社会思潮监测预警机制,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全过程监测,及时掌握重点社会思潮、重点人群、重点场所的各种动态信息,对社会思潮的发展方向、传播范围、影响人群进行事先预警,准确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隐患。要建立社会思潮动态分析研判机制,加强对社会思潮的动态跟踪研究,深入探讨各种社会思潮的理论来源、思想内涵和传播方式,准确辨识各种社会思潮的性质与影响,厘清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认清多种社会思潮的合流态势。要畅通民意表达渠道,正确处理好一元主导与多元并存的关系,搭建人民群众表达合理诉求的网上网下平台,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并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敏感问题给予及时回应,以平等沟通、对话交流、合作协同的方式引领社会思潮发展方向,实现在多元中立主导。
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在引领社会思潮的宗旨要求和目标指向上具有统一性,可以实现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的结合、刚性要求与人文关怀的结合、法治保障与道德教育的结合、治标与治本的结合,有利于形成引领社会思潮合力的制度体系。
五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追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反复阐述和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国内与国外各种社会思潮始终保持着交流、交融的态势,我们要通过增强对国内外社会思潮的引领力,提高国际影响力、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
(一)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
自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以来,西方国家就在工业化进程中拔得头筹,为资本主义奠定理论基础的西方经济学理论、政治学理论等长期占据着世界的主流话语。即使在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基础上,也还有人习惯性地用西方的理论框架,来解读和分析中国腾飞的奇迹,其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以西方理论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来衡量中国的发展,以是否符合西方标准作为判断先进与落后的尺度,完全不符合处于巨变中的中国实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已经用事实向世人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行性、理论的科学性、制度的优越性和文化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不仅来自中华民族几千年深厚的历史积淀,更来自广大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人民努力奋进、攻坚克难,在经济民生、政治文化、外交国防等各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凸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现实价值,增强了我们在世界意识形态领域发声的底气。新时代是一个有着广阔发展空间、更加开放、大有作为的时代,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也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面对外来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要以更加充分的自信去主动发声,主动引领,改变以往面对社会思潮时的被动应对状态。我们要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向世界展现真实、全面的中国,用不断发展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去影响和引领国内外社会思潮,并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在引领社会思潮中增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的融合力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是当今世界的显著特征,代表人类不同文明形态的多样化社会思潮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对话更加频繁和深入,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也更加迅猛。对此,我们要秉持大国心态,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自信的姿态去对待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社会思潮,以更广的视野、更大的格局主动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去影响国际社会思潮,让中国道理在国际上能够说得出、传得开,让中国的发展模式可以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借鉴和选择。中国社会稳定、经济持续发展、“精准扶贫”的成就、“反腐倡廉”的经验等为世人称道。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向全世界宣告了建设美好世界的理念和主张,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欢迎和认同。这是当代中国对世界文明发展作出的重要理论贡献,启发和引导了人们关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世界”等关乎全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和平、安全、繁荣、开放、美丽的共同价值追求,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同时,在与多元社会思潮交流与对话过程中,应增强理解,减少文化偏见和误解,积极借鉴吸纳不同社会思潮中的新观点、新思想、新知识,批评和摒弃错误的社会思潮,反对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在开放中彰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积极作用。
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在增强国际影响力、推动世界文明发展进步过程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落地生根。
[1]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第3324页。
[2]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1卷,中华书局1954年版,第1页。
[3] 林锦峰:《论社会思潮的预测和疏导》,《现代哲学》2001年第2期。
[4] 侯爽:《论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
[5] 戴刚书、黄芳:《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思想的影响及对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4期。
[6]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87年版,第765页。
[7] 李淮春:《马克思主义哲学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8页。
[8] 林泰:《把握社会思潮的构成要素》,《人民日报》2016年2月17日第7版。
[9] 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10] 梅荣政:《用马克思主义引领社会思潮》,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7页。
[11] 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师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12] 陈立思:《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13] 李靖宇:《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大辞典》,沈阳出版社1989年版,第74—77页。
[14] 张军:《社会思潮、普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试探》,《哲学研究》1992年第3期。
[15] 殷玉平:《重视对社会思潮的引导与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16] 邓卓明:《社会思潮专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页。
[17] 朱士群:《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回应与引领》,《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8] 洪晓楠:《当代西方社会思潮及其影响》,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7页。
[19] 朱文婷、陈锡喜:《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中的社会思潮辨析与引领》,《湖北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20] 梅荣政:《探索有效途径提高引领水平》,《党建》2008年第3期。
[21] 陈秉公:《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基本途径》,《政治学研究》2008年第6期。
[22] 《现代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45页。
[23] [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版,第17页。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308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8页。
[26] 许涤新:《政治经济学辞典》(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62页。
[2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22页。
[28] 谢迪斌:《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的逻辑理路与行为过程》,《教学与研究》2016年第5期。
[29] 陈章龙:《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的合力共建路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30] 朱冰:《整合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问题研究》,《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年第6期。
[31] 黄家周:《论以马克思主义信仰引领和整合社会多元信仰的途径》,《理论月刊》2014年第10期。
[32] 潘广炜等:《引领、嵌入与协同:新时期高校党的建设路径研究》,《社会主义研究》2017年第3期。
[33] 杨军:《破解高校引领社会思潮的难题》,《思想理论教育》2015年第4期。
[34] 温波等:《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向世界引领世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化形态》,《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3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第310页。
[36] 邓卓明、王刚:《新时代引领社会思潮的价值意蕴》,《思想教育研究》2018年第12期。
[37]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
[38]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人民日报》2018年8月23日第1版。
[39]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光明日报》2019年11月6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