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一 研究思路

在资产证券化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第一,结合经济下行趋势的经济背景,基于功能观视角探讨资产证券化创新的主要动因,力求对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需求本质进行明确,并从经济下行特征、银行微观行为变化及政策因素等维度出发,从实证上确定经济下行阶段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因。第二,通过构建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影响的“三阶段”动态路径机制,从功能效应(微观阶段)、银行个体行为变化(中观阶段),及对金融稳定的溢出效应(宏观阶段)三个角度,从理论上厘清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第三,基于前文构建的理论架构,对我国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进行实证考察,一方面,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并纳入政策因素,对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行初步判断;另一方面,以经济下行为背景,进一步探讨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从而为判断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提供我国的证据。第四,进一步剖析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的影响,并区分不同的银行微观特征及银行类型进行异质性分析。从微观路径、中观路径、宏观路径三个方面,深入探讨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下,银行维护系统稳定性的具体路径,并以经济下行趋势为背景,从发展目标、功能约束及监管框架的构建等方面剖析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监管趋势。

从研究思路来看,本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在此基础上,试图考察经济下行背景下,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不仅从理论层面上厘清两者的关系,也从实证角度给出相关的经验证据,当然在此过程中也涵盖资产证券化与银行稳定关系的研究,并针对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银行稳定等问题提出应有的对策启示。本书基于如下思路展开研究:

图1-1 本书研究思路及简要框架

提出问题:在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趋势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要求,需要给予资产证券化发展一定的支持,资产证券化也逐步被视为银行风险管理的渠道之一,这也迎合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提速的情形。理论与现实依据:梳理资产证券化的相关理论,及其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的研究文献,并对经济下行压力背景进行界定分析。分析问题:从理论上厘清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理,并基于经济下行的背景趋势,从实证上详细剖析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的影响。解决问题与最终目的:提出在经济下行压力下,随着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银行维护自身稳定性的具体路径,并在发展目标、功能约束及监管框架构建等方面给出相应的策略启示。

二 结构安排及内容

本书的结构安排及内容如下:

第一章导论。本章主要阐述本书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提出了全书的研究思路、研究框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等,并对全书的基本结构安排进行了详细说明。本章的内容是全书研究的基础。

第二章是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综述。本章首先基于不同学者的观点,总结了资产证券化的理论内涵,并从资产支持债券、信贷资产传递债券、资产担保债券、本息拆离债券等方面对资产证券化的具体种类进行归纳,同时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转移和管理风险、增加流动性、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资本充足率、提高盈利能力等功能,在此基础上,对学术界关于资产证券化功能的研究观点进行梳理。其次,针对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一方面,阐述了资产证券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观点争论;另一方面,从银行信贷标准的降低、激励监督机制的弱化、风险偏好的变化、高风险资产占比的提升、杠杆率水平的增加,及风险保留机制等方面,梳理总结了资产证券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具体机制,并从资产证券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视角出发,进一步剖析了银行风险承担变化的相关观点。最后,综述经济增长周期下行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的文献,从理论上对学术界关于经济下行压力下,银行风险承担变化的具体机制进行梳理。

第三章为经济下行期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实背景及内涵。本章首先概括了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及发展背景,一方面对资产证券化的功能进行简要说明,另一方面基于商业银行竞争力提升的视角,对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背景进行回顾,并从业务经营、盈利渠道和风险管理等方面阐述了资产证券化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具体路径,当然本部分也从一种新型的市场化融资中介出发,阐述了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其次,本章分析了经济下行期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背景及动力探析,主要从银行流动性的缓解、风险管理能力的强化、银行服务实体效率的提升等需求出发,基于资产证券化的增大流动性、风险转移和信用中介等功能,并结合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探讨了目前我国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动力。最后,考虑到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与发达国家资产证券化迅速发展时期所处的阶段显著不同,本章以经济下行压力为背景,基于银行微观特征、经济增长下行的现实压力及政策因素的推动等角度,实证分析经济下行背景下,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主要因素,本部分的研究为现阶段银行发展资产证券化的现实需求及动力提供了直接证据。

第四章为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机制的进一步讨论。结合前文针对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动因,及关于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的文献梳理可以得知,无论资产证券化发展是提升,抑或降低银行风险承担,其中的影响机制必将遵循一条“由微观向宏观过渡”的三阶段路径趋势:第一阶段,借助功能效应,资产证券化将通过风险转移、流动性效应及监管资本套利等功能影响银行个体行为,这是微观阶段的影响。第二阶段,上述功能效应对银行个体行为的影响,将通过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流动性结构、期限结构及风险偏好等变化来体现,并反映在风险承担水平的变化上,这是中观阶段的影响。第三阶段,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将产生一定的溢出效应,并且该溢出效应最终将体现于金融稳定的变化上,这是宏观阶段的影响。本章以该三阶段路径为基础,剖析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经济下行压力下,实证检验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奠定基础。

第五章是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影响的初步实证考察。本章首先基于资产证券化风险转移的相关功能,并基于该功能中具体的风险转移、风险分担及风险保护等流程,详细剖析了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现实情况,从短期和长期两个维度,提出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关系的基本研究假说,即在发展初期,资产证券化不利于缓解银行风险,甚至引起风险上升,但从长期来看,在政策因素推动下,资产证券化导致银行风险上升的作用将逐步弱化,并逐渐实现银行风险的降低。其次,根据当前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重启不久的现实背景,对后续实证研究的样本、数据、变量及模型进行设计,力求从不同角度识别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最后,从不同视角对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一方面基于普通面板回归、动态面板回归及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针对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关系进行初步判断,以给出短期影响的证据,并基于银行微观特征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判断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另一方面,鉴于我国金融创新涵盖浓厚的政策色彩,本章纳入两项政策因素:一是2014年年底及2015年年初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向备案制或注册制的转变;二是2016年不良贷款证券化的启动,从长期视角进一步分析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本章的研究对于银行如何通过资产证券化以缓解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进一步基于经济下行趋势背景,详细研判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第六章是经济下行期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实证考察。通过上一章的研究可知,虽然短期来看资产证券化并不利于银行风险的缓解,但长期趋势显示,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对银行风险形成抑制,因此在经济下行背景下,我们需要进一步论证拥有盘活资产流动性、转移风险及节约监管资本等功能的资产证券化能否降低银行风险,以进一步缓解银行在经济下行趋势下的经营压力。本章首先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长的趋势进行了说明,认为自2015年以来经济增长率低于7%的现实,是目前“经济下行压力”的重要标志,经济下行阶段的确定也为后续的自然实验奠定了基础。其次,将资产证券化发行银行界定为处理组,非资产证券化发行银行界定为对照组,以经济增长下行压力的划分,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经济下行压力下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充分识别。再次,区分银行流动性、盈利能力、资本约束等不同的微观特征,及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等,判断经济下行趋势下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影响的异质性,并探讨其中的影响机制。最后,纳入政策因素,即以2016年“不良贷款证券化启动”为基准,进一步对上述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第七章为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的影响研究。在后危机时代,各国当局开始针对资产证券化进行全面反思。由于我国资产证券化发展历程并不长,还不太可能对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但鉴于目前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特征,有必要进一步分析资产证券化与银行稳定的关系。本章通过构建一个简化的存贷收益模型,从理论上推导演绎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资本比率、资产收益率的正向促进作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产证券化不仅有助于补充资本规模,有效提升资本比率,还可以降低经营成本,以增加盈利水平,而资本规模和盈利水平上升又会引起z值的提升,由此体现银行稳定性的增强。在此基础上,沿用上文针对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实证分析的研究样本,进一步探索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性的影响,并区分银行微观特征,及不同银行类别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稳定影响的异质性和影响机制。本章接下来还分析了资产证券化与银行杠杆的关系,发现资产证券化可通过流动性效应与风险转移等机制,对银行杠杆的增长形成抑制。总体来看,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并未对银行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第八章为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下银行稳定机制研究。尽管我国重启不久的资产证券化并未对银行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但我们也应未雨绸缪,考察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下维护银行稳定的具体路径。与前文的研究相对应,在推动资产证券化迅速发展的同时,本章认为亦需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构建实现银行稳定的操作路径:一是微观层面路径,即合理控制资产证券化创新边界,明确资产证券化的功能定位。二是中观层面路径,即动态监控资产证券化引导银行风险承担的传导链条,确定资产证券化创新趋势下银行风险承担变化态势。三是宏观层面路径,即有效搭建基于资产证券化创新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重构纳入资产证券化后的银行监管系统,以此路径为基础,本章详细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发展趋势下实现银行稳定的操作路径。

第九章为经济下行期我国银行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策略启示。本章对经济下行期,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第一,界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目标,即渐进式地推动金融结构的优化,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不仅需要打破目前以银行为核心的间接融资体系,改变银行在融资体系中“一家独大”的局面,亦要对目前融资工具的“失衡”态势进行优化,吸纳更多金融机构参与融资体系,通过促进混业经营实现金融结构的优化。此外,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也需要改善目前中小企业融资约束过高等问题。第二,审慎看待资产证券化的功能体系。对于“流动性效应”功能的约束,应谨慎看待“发起—分销”的经营模式,严格规定基础资产的规模,并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扩张进行控制。对于“风险转移”功能的约束,应强化创新模式的监管,不仅应加强对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监督,在表外证券化和表内证券化之间实现创新流程的有效权衡,也要从动态视角监控银行风险承担的变化趋势。第三,以“宏观审慎监管”为蓝本,强化资产证券化的监管。金融危机的爆发表明,资产证券化的微观审慎监管存在一定偏差,宏观审慎监管也存在严重缺位,为此我们只有从强化“宏观审慎监管”入手,来改进资产证券化的金融监管。本章认为,从“宏观审慎监管”角度强化针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一方面,明确资产证券化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这里不仅要评估单个资产支持证券对系统性风险的作用,也要分析和计量整体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另一方面,从宏观审慎分析、政策工具以及政策安排等方面来探讨资产证券化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尤其是对监管框架的构建,需要同时考虑微观审慎监管和宏观审慎监管。第四,从法律制度角度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主要从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标准、特设目的机构法律性质的明确、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信息披露,及参与主体的法律监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第十章为研究结论。本书基于“经济下行期”的重要背景,针对已有研究的不足,在借鉴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全面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本章对研究内容和结论进行了总结,主要认为在初始阶段,资产证券化及其风险转移功能并未起到缓解银行风险的作用,但通过长期分析发现,在政策因素推动下,资产证券化能够缓解银行风险,并且通过基于“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构建准自然实验分析框架,发现在经济下行趋势中,资产证券化也能够显著降低银行风险,而且资产证券化也并未对银行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同时也未导致银行杠杆过度增长。此外,本章也探讨了资产证券化创新背景下维护银行稳定性的操作路径,并明确了经济下行期我国资产证券化应遵循的发展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