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与商业银行风险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笔者不敢奢谈创新,只是力求在某些方面取得突破,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文献综述方面,本书首先梳理了资产证券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具体观点,随后从银行信贷标准的降低、激励监督机制的弱化、风险偏好的变化、高风险资产占比的提升、杠杆率水平的增加,及风险保留机制等方面,梳理总结了资产证券化影响银行风险承担的具体机制。

第二,在理论机制方面,本书构建一条“由微观向宏观过渡”的三阶段动态演进路径,详细剖析了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由此从理论上拓展了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承担关系的研究文献。本书通过构建一个简化的存贷收益模型,进一步从理论上推导演绎了资产证券化与银行稳定的关系,由此丰富了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关系的相关文献。

第三,关于实证分析方法的突破。在实证分析法中,本书创新性地提出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主要由政策因素推动,并纳入政策因素作为时间变量,对资产证券化与银行风险的因果关系进行识别。再者,构建“经济下行趋势”的衡量指标,以此为基础进行准自然实验,进一步实证检验经济下行背景下,资产证券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

第四,本书提出“资产证券化创新可以充当维护经济下行期银行稳定重要途径”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构建微观、中观、宏观相结合的框架,提出完整的基于资产证券化创新维护银行稳定的可行操作路径。同时,鉴于当前针对资产证券化微观审慎监管的偏差及宏观审慎监管的缺位,本书重构了资产证券化的监管框架。


[1]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和深化金融改革”作为金融发展的三项任务。

[2]据中国银保监会相关数据显示,银行全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从2011年第四季度开始由降转升,至2018年第四季度持续上升。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87%,较上季度末增加0.01个百分点,创下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新高;同时,截至2018年年底,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89%,又持续上涨0.02个百分点,创10年内新高,并且不良贷款总额为2万亿元左右。

[3]截至2018年年底,美国资产证券化市场规模接近11万亿美元,超过了同期国债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