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论篇
中国智能营销传播研究热点与前沿的知识图谱
廖秉宜 姚金铭[1]
一 引言
国务院于2017年7月8日印发并实施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是引领未来的战略性技术,要发动全国上下的力量大力推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在2030年保证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从国务院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规划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并将成为国际社会的重要竞争手段。“未来十年,智能化发展将铸造新的竞争优势,传媒智能化发展的趋势已经彰显,新型智能传媒正在生成。”[2]由此可见,社会正由过去30年的人与人、人与物联系的“互联网+”时代,逐渐走向未来30年万物互联的“智能+”数字生态新时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正在推动全产业领域的变革和发展,技术推动下的生态变革和产业重塑已经势不可当,各企业纷纷站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风口探求产业发展的新出路。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AR/VR/MR、5G等新技术繁荣发展,以及以MarTech为代表的技术和营销相结合的智慧营销理念的发展,商业的发展迎来新一轮的颠覆式变革,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企业运作的效率,改变了以往的业务增长模式。智能新技术在广告营销领域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催生了一种营销传播新业态——智能营销传播,并将进一步地重构广告产业运作模式和产业生态。从把广告和品牌的内容送达消费者的技术和手段Adtech,到将技术融入企业营销全流程的MarTech,技术不断赋能营销的方式和手段,在用户触达、品牌深化等层面上推动了营销理念的变革。除此之外,5G技术的发展将数据传输速度拓展到了一个新高度,技术的升级突破更加直接推动了营销的发展,不断为营销实践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技术对营销领域的赋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即基于大众媒体技术的传统营销、互联网技术+营销、大数据技术+营销、人工智能技术+营销[3],各个营销阶段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技术赋能下营销侧重点的变化。传统营销强调信息的覆盖率,对用户需求的考察较少,而在智能时代,营销已经不再是单向度地对用户进行信息灌输,而是建立在对用户画像研究不断深入的基础上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的内容触达。技术发展的不断赋能使营销的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当前,合理地应用智能和高级机器学习、智能软件和应用、智能硬件、VR和AR、数字模拟、对话式互动生态、网格化应用和服务架构、数字技术应用平台以及自适应安全架构等一系列技术能够帮助智能营销实现数字生态的变革,打造未来智能营销领域发展的新前景。[4]
智能营销传播借助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前沿技术,开发具备智能化、自动化的数字营销工具及平台,为数字营销提供智能匹配、智能标签化、智能获取、智能执行等数字生态下的服务[5],是营销传播的革命。数据赋能跨场景跨平台的消费者洞察、机器代替广告创意与个性化物料生产、全链路贯通数据让营销智达于心、智能化审核追踪透视营销效果等,智能技术在广告与营销传播全流程联动各方资源,释放出全平台、全行业的巨大能量。目前对于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研究,学者大多从业界的单个企业层面着手,聚焦于某个企业内部的智能营销传播策略,比如腾讯云在2017年腾讯智能营销云发布会上发布了“腾讯智能营销云”,基于腾讯的社交大数据,通过AI技术,帮助企业实现智能+营销,完成营销升级。[6]这些对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探索局限于技术层面和业界企业层面,没有上升为学界的研究命题,不利于对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发展进行整体性的客观分析,也不利于理清该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历史脉络。
因此,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运用文献计量法,基于对目前的基础文献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绘制该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作者和机构合作图谱、突现词图谱等知识图谱,辅以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解读,从而分析得出当前国内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轨迹,并对智能营销传播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进行分析和预测。
二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美国Drexel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基于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通过绘制不同类型的知识图谱总结所选研究方向的演进路径、研究发展状况、关注热点与前沿领域的可视化文献研究软件[7],目前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采用。其中,知识图谱是可视化、连续的知识谱系,可以反映出各研究元素之间如网络结构、交叉、互引、演化或推导等多种复杂关系,是以所选取的知识内容为研究对象,显示该领域知识内容的发展演进过程和结构的可视化图形。借助知识图谱,研究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知识体系的各个领域和结构,构建复杂的知识网络,对学科和知识前沿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CiteSpace是知识图谱的分析软件,能够以多种形式呈现出不同路径下的知识图谱,其理论支撑是赖普斯的科学前沿理论、博特的结构洞理论等[8],并以共引分析理论和寻径网络算法为核心进行知识图谱的呈现,是一种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可视化分析工具。[9]CiteSpace可以通过合作分析、共词分析、共被引分析三种方式,形成合作图谱、共现图谱、共引图谱三种主要的图谱结构[10],以动态的形式呈现复杂的网络信息。
本文基于智能营销传播领域已有的文献,以文献计量学引文分析、共现分析原理为基础,通过CiteSpace工具,将分析结果作为智能营销传播领域主要研究内容的基础,分析国内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时空分布、演化路径等,从而了解目前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现状、特点和前沿领域。
(二)数据收集
中国知网(CNKI)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了1915年至今(部分刊物回溯至创刊)的国内11548种国内期刊。内容覆盖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哲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全文文献总量70619910篇,并保持着每日7000—10000篇的更新速度。[11]本研究所使用的中文文献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近十年来,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研究迅猛发展,定向广告、程序化广告、计算广告、智能广告等都是智能技术赋能下广告营销领域的新变革。针对国内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在CNKI数据库中,以“关键词=‘智能营销传播’‘智能营销’‘智能广告’‘程序化广告’‘程序化购买’‘计算广告’‘定向广告’,时间=‘2010—2019年’”为条件,删除了重复文献和不相关期刊论文,共检索到2153篇相关期刊论文。文献数据的收集时间为2020年8月,详细数据收集指标信息及收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热点与前沿主题分析数据源
(三)分析内容及评价指标
为了对智能营销传播领域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客观的评析,本研究以知网的基础文献数据为支撑,通过CiteSpace的关键词共现和中介性功能,构建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机构合作图谱、突现词图谱、时序知识图谱,以动态的可视化图谱分析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文献时空分布、研究热点演化趋势和前沿领域预测。具体的分析指标见表2。
表2 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知识图谱分析内容及评价指标
三 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时空分布
(一)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
某一领域的发文量可以反映该研究的热度随时间变化的具体情况。发文数量随时间的波动状况可以预测该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对未来科研的热点方向具有指导意义。国内智能技术驱动下的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从2010年兴起和发展,本文重点研究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2010—2019年近十年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近十年来,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总体发展走势呈上升趋势,年发文量最高为278篇(2016年),最低为55篇(2010年)。2010年以来,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热度不断上升,从图1显示的国内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发文量的变化趋势预测线来看,智能营销传播仍是当前的热门研究领域,并且在未来将保持持续上升趋势。
图1 2010—2019年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发文量变化趋势
(二)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作者分析
根据国内作者机构、发文量、中心度等相关统计指数绘制的国内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作者图谱(见图2),检索的文献中作者之间并未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且国内智能营销传播领域作者整体发文量均不高,单个作者在智能营销传播领域发文量不多。作者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核心作者群。
图2 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作者图谱
国内学者对智能营销传播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比如,段淳林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深入广告运作的全流程环节,智能广告的核心逻辑已经从经验转向科学的智能洞察和需求预测、以算法模型为工具的智能生产与分发、整合时间与空间的智能互动与反馈三个方面,现代广告已经过渡到基于数字化和自动化技术的信息推送阶段。[12]陈刚认为智能化会解决广告产业过去存在的效率不高、定向程度低的问题,并最终会重构广告行业。[13]丁俊杰从“改变企业营销思维”“催生新的营销服务主体与内容”“重塑营销服务价值的评价标准”三方面审视智能营销的角色和价值。[14]
(三)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机构合作分析
对文献数据的来源机构进行共现关系分析后生成158个节点数、29条节点连线的来源机构合作关系图谱,如图3所示。从该图谱可以看出智能营销传播领域文献来源较为分散,各机构之间并未形成明显的合作关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文献最多的高校科研机构。在排名前十位的机构中,悠易互通、品友互动、易传媒和珍岛集团作为业内智能营销传播公司研究较多。北京地区高校科研机构对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较为关注,其中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较多。(见表3)
图3 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机构合作图谱
表3 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机构发文量排名(前10)
四 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热点分析
针对采集的2153篇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词频功能生成包含263个关键节点和1151条连线的关键词图谱,如图4所示。节点的大小和字号的大小代表该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节点、字号越大代表在智能营销传播领域对该节点方向的研究越多。不同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关键字之间的共现关系,连线的颜色和粗细分别表示出现的时间和出现的频次高低。
通过对智能营销传播领域高频关键词进行筛选和剪接,删除其中用以搜索的“智能营销(138)”“程序化购买(113)”“定向广告(113)”等,对同义词进行同义合并,整理得到前20个高频关键词(见表4)。高频关键词主要代表研究课题的热点。
图4 基于多视角网络的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文献共词分析知识图谱
表4 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高频关键词(前20)
续表
通过CiteSpace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并且删减掉用以搜索的“智能广告”“计算广告”等搜索词汇,梳理得到以下五类研究主题。
(一)程序化广告
程序化洞察、程序化购买与程序化创意构成了程序化营销的闭环。人工智能技术颠覆了旧有的广告创作逻辑,在广告创意方面的表现尤为突出,程序化广告创意成为新的发展和研究方向。智能创意是借助大数据和算法技术生成海量创意的智能创意工具,是智能技术与创意的有机结合,可以帮助广告主提高创意生产的效率和质量。阿里巴巴曾经发布一款智能设计平台 “鲁班”,能够在1秒钟内生成8000张海报,并且未来还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连续创作4亿张海报,这样的海报生产效率是人类设计师所不能企及的。目前程序化创意技术的变革处于萌芽阶段,更多追求的是创意的数量和受众覆盖度,未来随着后台算法技术渗透力的增强和技术层面阻力的逐步克服以及消费者对程序化创意的更深层次理解,智能创意的形式和逻辑将更加追求个性化的精准匹配,更加体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更好地满足广告主的创意需求。段淳林认为,未来的智能创意要充分认识到人与机器间的平衡,利用技术提高效率的同时也要考虑到人文效应,坚持人的中心地位,从科学理性层面回归到创意的艺术性,实现智能技术与人文底蕴的回归与整合。[15]
(二)计算广告伦理问题
计算广告是依托数据和算法,以用户为中心目标的智能营销传播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内计算广告的发展经历了从程序化计算广告到智能计算广告的流变。广告是媒介经营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二次售卖将受众注意力出售给广告主,传统的广告创作和经营模式通过大众传播渠道进行信息覆盖,广告投放的效果难以保证。计算广告的发展是对传统广告模式的创造式颠覆,基于数据的力量,以算法实现精准投放、快速匹配和用户优化,这种实时高效的广告投放形式极大提高了广告信息的目标用户到达率,保证了广告投放的效果。但计算广告的基础是海量的用户数据,这种对用户追踪的个性化推送模式也引发了学界对于隐私侵犯等伦理失范问题的讨论。张学波等人围绕用户隐私关注问题探讨了定向广告投放的效果问题,认为用户的隐私关注和感知风险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计算广告的投放效果。[16]张建强等人的研究以隐私计算理论为基础,构建定向广告精准度、用户隐私关注、广告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发现隐私关注在广告投放精准度和广告效果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17]以上对计算广告的研究表明,计算广告在深度分析用户的同时也要注重用户的隐私边界,避免侵犯用户隐私权而达到相反的广告效果。
(三)新终端驱动下的智能营销传播
1.OTT(智能大屏)营销
中国广视索福瑞媒介研究责任有限公司(CSM)的调研结果显示,90%以上的家庭购置了一台及以上的电视,在家庭环境中,电视作为视听结合的媒介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广告投放商业价值。[18]奥维互娱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智能电视用户达到4.9亿,通过OTT(智能大屏)设备观看电视节目的用户已经达到52%,OTT超过IPTV和有线电视成为TV端第一大入口,已经成为智能营销传播新的媒介平台。智能大屏能够实现多场景营销和多端渠道融合,成为智能营销传播领域新的关注热点。
2.智能语音识别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下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的发展拓展和延伸了对用户注意力争夺的新场域。语音对用户注意力的要求远远低于视觉需求,用户仅需依靠语音指令就能完成某些操作,因而被称为“零界面”,语音技术辅助全场景化的沉浸式营销能够达到更出色的营销效果。目前,智能语音技术正在得到广泛应用,车载广播、智能家居、语音拍照等场景都有采用,智能语音技术已经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功能性应用。智能语音技术能够提供全天候的客户服务,并且随着智能语音技术的不断智能化发展,其对话能力和服务水平能进一步提高,是企业开展智能营销传播的新场域。
3.增强现实与虚拟现实技术
增强现实(AR)和虚拟现实(VR)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代表性技术,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内容嵌套到现实生活中,从而丰富用户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通过创造虚拟环境,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这些都可以拓展广告营销的表现形式和创意创新。《洛杉矶时报》曾开发一款将增强现实技术与纸媒相结合的广告程序,能够通过手机扫描的方法看到特定的地产广告,这种新颖的互动形式有助于延长用户对广告的关注时间,也能一定程度上优化用户在广告观看上的体验。
五 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演进阶段
利用CiteSpace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搜索和显示突现词,能够了解到智能营销传播领域不同时间阶段的研究热点,并预测未来的研究方向和趋势。突现词是在某个时间阶段内高频变化的词,通过对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突现词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该研究领域的拐点和热点的出现时段。[19]应用CiteSpace软件对样本文献进行共词分析、建立突现词遴选参数,最后通过分析突现词的时限轨迹可以清晰地了解智能营销传播的研究轨迹。[20]应用CiteSpace对样本文献进行处理后得到的突现词图谱如图5所示。根据图5所显示的热点研究问题并结合当年的相关文献资料,可以将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演化归结为三个阶段。
图5 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文献突现词分析知识图谱
(一)2010—2013年
突现词有“定向广告”“网络广告”“精准广告”等,该阶段为信息化与广告营销融合阶段。随着计算机在国内引入和发展,信息时代重塑了国内广告产业,广告营销向着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三网融合背景下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高层业务的融合促进了资源与信息共享,也对媒介的产业转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泽恩认为,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对消费者进行重新赋权,广告营销面对的对象不再是“单向度的人”,消费者借助信息技术拥有了方便快捷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条件,营销需要充分考虑受众消费水平和可接受度[21];方元春和姚华的研究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受众需求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企业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性化营销策略来获取不同的消费者群体[22],这也解释了“定向广告”“精准广告”等研究兴起的背景。广告主越来越多地关注广告投放的质量而非数量,品牌更偏向精准投放,除了头部流量平台,垂直分众领域也成为广告主新的营销点。
(二)2014—2016年
突现词有“移动DSP平台”“移动端”“移动广告”等,该阶段为新的智能终端兴起引领的移动营销阶段。所涉及的关键领域及技术有DMP/DSP数据管理平台、精准投放等。一方面,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发展,互联网营销也迎来了爆炸性的增长,但同时也带来了信息碎片、数据混合、转换效率低等问题[23],实时、精准的广告投放能提高广告信息的到达率和转换率,成为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热点。另一方面,我们正在进入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终端设备的兴起带来营销传播的颠覆性变革,智能终端将成为数字营销的主战场,广告主需要及时调整营销战略,合理分配营销预算,并结合企业自身特点,积极布局移动营销领域。[24]
(三)2017—2019年
突现词有“人工智能”“云平台”“场景营销”等,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新技术已经成为该阶段推动广告产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大数据应用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以及云技术平台的发展使得广告营销迎来产业组织优化、人才管理和产业生态系统的生机与转变。[25]2019年11月小米营销推出“MOMENT+”全场景智能生态营销体系,旨在探索5G时代营销模式的变革,围绕用户场景,发布众多全新资源,包含OTT 超聚焦、OTT BIGDAY、小爱同学BIGDAY、全新MIUI视频等,打造全场景包围的小米生态场景链。[26]5G时代已悄然来临,以OTT(智能大屏)终端为代表的新一波流量红利即将到来,基于家庭互联网的万物互联将成为重要的营销阵地[27],形成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新态势。
六 中国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智能营销传播法律法规与伦理规范研究
2020年8月5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8]目的在于加强人工智能领域标准化顶层设计,推动人工智能产业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指南》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安全和伦理标准进行了强调,要求构建包括数据安全、隐私保护和算法模型可信赖的人工智能数据、算法和模型安全标准。伦理通常是指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当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智能技术伦理标准是规范人工智能服务冲击传统道德伦理和法律秩序而产生的要求。与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和迭代相对比,我国针对新兴技术产业的法律法规建设处于滞后状态,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致使部分广告主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侵害用户隐私安全,点击欺诈、虚假流量等数据造假加剧数据流动的不平衡。只有在健全的法律法规保护下良性循环的消费社会才能促使数据和信息在广告主和消费者之间快速和充分流动,同时为新产业和新的营销形态的孵化创造空间。
(二)智能营销传播技术的变革及应用研究
智能技术影响下的营销环境、媒体环境和消费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智能终端的发展能实现消费信息的多元和整合,更好地帮助广告主达到销售、活动、公关、品牌、口碑等多个营销目的。终端是消费者购买过程的最后一环,拥有能左右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力量,一些企业称之为“关键决策瞬间”[29]。终端传播还具有灵活性高,消费者体验度、投入度高,刺激口碑等独特的传播特征。智能技术赋权下的终端营销将不断拓展,同时结合终端所具有的分众价值,能够实现覆盖面更广、程度更深、更个性化的营销。5G技术是智能营销传播的底层动力,它能够把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性提升到一个全新的水平,其带宽将超过100Gbit/s,是4G的100倍。5G 技术高速率、低延迟以及万物互联的特点,不仅丰富了广告应用场景、扩充了广告表现方式,还进一步优化了消费者体验、升级了广告产业生态。[30]在这样的硬件条件下,广告商通过使用程序化广告等处理能力更高的系统来使信息更快地到达更多的终端,实现终端的整体覆盖,为智能终端的发展尽可能大地赋权,进而推动智能广告产业的发展。
(三)智能营销传播中人与机器关系的研究
智能营销领域是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它可以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兴趣爱好来推荐商品。目前相关的研究和算法已经广泛地运用在各大电商购物平台,比如阿里巴巴、京东等购物平台。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多,购物平台甚至还可以根据购物习惯来进行社交推荐,比如推荐好友、公众号之类,随着好友的不断增多,可以不断拓展商品的交易渠道。因此智能营销可以促进社交和商业的互相促进和循环,以精准定位用户资源来获得客户量,通过一定的用户之间的推荐,不断地扩展渠道。智能营销的挑战来自两方面:一个是营销平台对用户数据的窃取,可能会被居心不良的人利用,比如获知了用户在医疗上的需求,但是由于智能营销的营销策略是以竞价者高优先的策略,如果机器对药品的生产厂家的生产资质不加判断,那么很可能假药对客户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二是营销平台个人用户数据的滥用,其中包括自媒体的“哗众取宠”和黑客的攻击,自媒体通过编造哗众取宠的消息,或者黑客控制了营销渠道,造成虚假消息不断传播,而计算机的安防系统又没有加以甄别,那么会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导致用户去抢购某种商品,商家囤积居奇,谋取不当利益,那么机器的负面效应便会展现出来。
(四)智能营销传播研究方法的创新与反思
大数据的快速发展对各类学科的发展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在研究方法上,大数据基于对大样本的收集,能大大提升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预测性,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测量工具和测量角度,对于市场营销学科,基于庞大数据的量化测量,数据样本量大大提高,为从宏观角度研究社会交往和人类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海量数据的检索功能以及智能的计算机收集手段可以帮助研究者在短时间内快速处理海量信息,并完成对特定人群的检索,这对某些小众化的研究样本的搜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能够帮助研究者定位某类具体样本的数量、分布和消费行为特征。此外,智能技术也能挖掘出一些人工手段易忽略的隐性相关关系,例如,通过对《新闻联播》海量信息的处理,研究者不仅可以发现不同关键词出现的频率,还可以发现这些关键词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在成百上千的关键词之间建立一个语义网络图[31],从而让我们十分清晰地发现各个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但大数据不能代表数据的多样性,潘绥铭认为,对大数据已经出现了盲目崇拜,“一切皆可量化”的核心口号和基本理论需要被质疑,所谓大数据,其实只是“量化研究”的最新表现形式,仍然有不可克服的“原罪”。[32]因此,在认识到智能技术为智能营销赋能的同时,也要了解到大数据的局限性,在研究过程中批判地采用智能技术。
七 结论
本文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有关智能营销传播的3127篇期刊论文进行多维度的可视化分析,运用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从时空分布、热点领域、演进阶段和未来展望四个角度对智能营销传播领域展开研究,梳理出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得出以下结论。
(1)在文献发文趋势方面,一是近年来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较为热门,文献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表明智能营销传播领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领域并且在未来仍会是营销传播领域的研究热点;二是技术的变革是智能营销传播变革的主导力量,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该领域的发展,智能终端设备的兴起引发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新一轮研究,未来多场景的跨屏互动和场景化智能设备的应用将成为学界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重点。
(2)在作者及研究机构方面,一方面,我国在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作者较为分散,合作关系网较弱,合作者、各高校之间合作不强;另一方面,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呈现出业界与学界分野的状态,基本各自占到一半。今后,学术界应当为业界提供新的理论和方法,助力智能营销传播产业的发展,同时业界也要及时应用新技术,实现与学界的互动,共同探索未来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的发展方向。但在目前智能技术迅速普及的背景下,学术研究呈现落后趋势,二者之间缺少互动和交流,难以为当前的业界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引。
(3)在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趋势方面,新的智能技术手段引领智能营销传播领域研究的变革和融合研究,智能营销传播已成为当前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领域并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和推广不断深入。
[1] 廖秉宜,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姚金铭,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2] 吕尚彬、刘奕夫:《传媒智能化与智能传媒》,《当代传播》2016年第4期。
[3] 艾瑞咨询:《2018年中国AI+营销市场研究报告》,2018年12月14日,http://report.iresearch.cn/report/201812/3310.shtml,2020年10月23日。
[4] 若冬:《2020智能营销创新排行榜》,《互联网周刊》2020年第18期。
[5] 若冬:《2020智能营销创新排行榜》,《互联网周刊》2020年第18期。
[6] 《腾讯云发布多款自研产品,加速构建自研技术体系》,《智能制造》2019年第11期。
[7] 邓美君、刘欣:《中国连锁董事的可视化分析》,《上海管理科学》2017年第5期。
[8] Burt,R.S.,Structural Holes: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Bost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9] Ping,Q.,He,J.G.,Chen,C.M.,“How many ways to use Citespace?A study of user interactive events over 14 month”,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68,No.5,2017,pp.1234-1256.
[10] Chen,C.,Ibekwe-SanJuan,F.,and Hou,J.,“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A multiple 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61,No.7,2010,pp.1386-1409.
[11]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期刊导航》,中国知网,http://gb.oversea.cnki.net/kns55/brief/result.aspx?dbPrefix=CJFD,2020年10月23日。
[12] 段淳林、宋成:《用户需求、算法推荐与场景匹配:智能广告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思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年第8期。
[13] 陈刚:《智能化下的广告业》,《中国广告》2017年第5期。
[14] 丁俊杰:《智能营销,新物种?》,《中国广告》2018年第11期。
[15] 段淳林、任静:《智能广告的程序化创意及其RECM模式研究》,《新闻大学》2020年第2期。
[16] 张学波、刘青春、林玉瑜:《用户隐私关注对网络行为定向广告效果影响的实证研究》,《传媒观察》2020年第7期。
[17] 张建强、刘娟、仲伟俊:《广告精准度与广告效果:基于隐私关注的现场实验》,《管理科学》2019年第6期。
[18] 张玉杭、刘敏慧:《人工智能时代有线电视广告的创新与发展》,《金融科技时代》2020年第3期。
[19] 尹相旭、张更平、李晓菲:《基于关键词统计的情报学研究现状分析》,《情报杂志》2009年第11期。
[20] 王婷、卫少鹏、廖斌等:《国内外智能调度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对比研究》,《工业工程》2020年第2期。
[21] 王泽恩:《现代信息技术与市场营销》,《四川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22] 方元春、姚华:《试论信息时代企业个性化营销分析》,《价格月刊》2009年第11期。
[23] 王欣:《互联网碎片化下的新思维——五维深度新闻营销》,《中国广告》2011年第10期。
[24] 廖秉宜:《大数据时代移动营销的十大趋势》,《数字营销》2015年第2期。
[25] 秦雪冰:《人工智能驱动下广告产业的三大变革》,《中国广告》2020年第11期。
[26] 吴越舟、赵桐:《已经发生的未来:小米启示录——深度解读小米营销策略组合》,《销售与市场》(营销版)2019年第2期。
[27] 本刊编辑部:《融合·裂变·共赢 勾正数据发布〈2019家庭数据智能营销趋势报告〉》,《声屏世界·广告人》2019年第3期。
[28] 《五部门联合印发〈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制造》2020年第9期。
[29] 马澈:《作为传播的终端:终端营销传播观念的演变》,《广告大观》(理论版)2012年第6期。
[30] 姜智彬、郭钦颖:《5G技术助力广告运作智能化升级》,《中国广告》2020年第8期。
[31] 邵梓捷、张小劲、孟天广:《政治传播视角下〈新闻联播〉的宣传模式分析》,《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
[32] 潘绥铭:《生活是如何被篡改为数据的》,《记者观察》201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