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多视角审视

一 儿童学习社会化

儿童学习社会化是指儿童在个体与社会双向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学习获得人类基本的行为方式,诸如语言的学习和情感的认知。认识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包括社会环境和人际环境。在学习到相应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后,儿童的自我意识形成并得到发展,通过了解社会和学习社会角色的知识,在对角色定位的过程中学会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

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社会文化不同,形成的社会生活所需的个性和人格特征以及他们在社会中所表现出的行为特点也不同。儿童时期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初始阶段,儿童时期的社会化程度将会影响儿童的成长。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时期,是儿童形成个性和人格的重要时期,将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和思维方式以及人际交往特点,是一个可塑化程度很高的关键阶段。所以,儿童在初中阶段得到良好的教育是其社会化的重要保障。社会化能够促进儿童与周围的生活环境进行社会化互动,处理好自身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正确面对周围环境发生的变化,掌握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充分发挥自我的社会价值,在身心各个方面为今后的社会生存做好准备,并为日后在社会中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国外儿童学习社会化相关研究

国外对于儿童学习社会化的研究起步较早,从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各国学者对学习社会化进行了初步探索。班杜拉等人将儿童的行为方式同社会热点联系到一起,通过现实场景的模拟探索儿童的行为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开始运用因果模式来研究儿童的社会化行为方式,但未形成完备的理论。

在本书中,主要运用社会化理论作支撑。如库利认为,家庭作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对儿童的影响是巨大的,儿童在一定程度上认同父母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身的认知;皮亚杰的认知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的教育不到位,在亲情方面的缺失,会影响儿童的个性和性格特点;米德认为正是在家庭中,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互动,逐渐产生自我意识;埃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成八个阶段,在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身发展带来障碍;帕森斯认为儿童进入社会结构当中,可能会使原来的结构发生变化,社会化的作用就是将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认同的价值观传递给儿童,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我国儿童学习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周宗奎认为,儿童处在一定的社会文化与社会环境中,儿童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儿童学习到与社会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与该社会文化适应的个性特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具体内容包含多个方面,第一,内化自身的价值标准与社会规范;第二,形成一致的个体目标与社会目标;第三,个体取得目标的知识技能;第四,认同个体的自身身份,认识到自我在某一情景下所处的角色。[8]

家庭教育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并且发生在家庭生活中,来培养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和知识储备。家庭教育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效果的好坏,受到父母的教育动机和教育内容的影响,但最终还是由教育的方式来决定,因此,优质的教育方式有助于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不良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社会化起阻碍作用。[9]家庭教育的方式对于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体现在父母对儿童情绪的传导作用,以及儿童性格的养成和对儿童行为起到规范等作用来影响儿童的社会化。

个体的自我能力和其角色定位的一致性是社会化的目标,对于儿童来说,形成自我的完整性就是儿童的社会化目标。在完成社会化以后,个体能够具备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的能力,能够应对社会的变化和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各种人际交往关系,发挥自身的价值作用,以社会规范为行为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自我价值的输出,通过良好的行为推动社会向前发展。[10]郑杭生认为,儿童时期的社会化是个体在一生中社会化的基础,是发生在生命初期的社会化,其社会化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儿童通过学习语言等基本的生存技能,将学习到的文化内化为自身价值标准,对于社会的角色定位有一个自我的认识并且理解社会角色所需内涵所在,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11]

有学者从非社会性行为角度来研究儿童社会化。她认为非社会性行为是儿童在社会化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典型的非社会性行为主要表现为内向性行为和逃避性行为。虽然它们会随年龄增长而消失,但它们潜藏着问题障碍乃至反社会危机。[12]因此认为对于儿童早期的行为要及时辨别,发现其社会性行为中的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帮助儿童激发其成长的内在机制,使得儿童能够实现自我发展。同时要发掘儿童本身的潜能,在生活中助长其成功的体验,让儿童发现有意义和有价值的生活,帮助他们完成社会化这一过程。

大众传媒成为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社会及人们的传统认识中,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因素主要是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微观的社会环境。但在现代社会,以电视为代表的大众传播工具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化影响力量,并日益在社会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家庭、学校等因素。[13]电视对于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体现在对社会认知、儿童行为、性别角色、道德发展等方面,在电视等大众媒介的影响之下,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从上述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儿童社会化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很大关系,并且家庭教育对其社会化影响较大。儿童所处的年龄阶段,特别是儿童早期的社会化完成程度,影响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通过对自我的认知和角色的定位,形成完整的社会化目标,并且受到诸如媒介、社会环境等外界因素的影响。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一)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城镇化过程而出现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未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关系到公民的素养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农村和城市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社会的建设。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难题,受到了社会和学者们的关注,其产生的问题也摆在了社会发展面前。从目前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来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宏观研究。

宏观层面,邓赐平等人认为,要从系统发展角度来看待儿童社会化的研究;唐有财等人在研究留守儿童时引用了动态生命历程视角,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进行分析,并且强调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反埃里克森定律”现象,受到了研究者和大众的认可;蔡玉军等人运用非社会性行为的理论基础,对留守儿童进行系统性分析,并借助这一理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非社会性行为的分析。

第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研究。

李玉波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发现,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人身安全和卫生健康的问题,儿童面临较大的劳动任务,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发展不健全,在家庭观念的影响等方面也存在问题;肖富群的研究发问题主要体现在于儿童的心理方面,诸如儿童性格孤僻、儿童所处的家庭关系冷淡等方面,通过儿童的抽样调查发现,初中阶段的儿童在这些方面表现更为突出。

第三,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内容的研究。

刘成斌在研究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在社会化差异的研究中,通过对儿童的教育、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文化水平等方面进行比较,来说明其趋同性;陈新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的差异方面进行研究,通过对留守儿童进行访谈,探究其差异的具体表现;董海宁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社交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对留守儿童与正常家庭的儿童社会化进行比较,探究留守儿童社会化面临的问题。

第四,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条件的研究。

童玉英在研究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提出社会文化环境具有影响儿童社会化的突出作用;王秋香认为社区环境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翟继辉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因素时,将父母、监护人、学校、同辈群体、媒介这几个方面作为影响因素来分析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作用。

第五,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策略的研究。

刘秀欣在研究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特征时,从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法;李星贵的研究指出,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培养,要从社会规范、社会角色的定位、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教育,并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管理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第六,家庭教育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莫艳清在家庭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研究中,提出了家庭缺失对于儿童的影响,莫艳清认为家庭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产生不利的影响;聂建华等人在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对其社会化的影响研究中,提出了家庭结构的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不利作用,并从学校、家庭等方面提出了解决策略。

(二)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弱势群体,其学习社会化的现状及其强化机制是值得关注的问题。综合目前我国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相关研究,绝大多数研究将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问题作为其社会化研究中的一个子项进行研究,在剖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影响因素上亦是如此。依据原因分类,符平、王向晨等认为留守儿童的主要社会化主体(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影响主体(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存在的观念、政策、策略等方面的偏差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14]王艳波、吴新林等则重点从监护主体相关观念、意识与行为的缺失等层面进行了原因剖析。[15]基于以上的原因分析,林宏[16]、谢海燕等[17]重点从政府、社会工作力量、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改进等层面提出了解决策略;王秋香等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应有的责任义务角度进行了系统分析[18];陈旭提出了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及行为的社会支持系统干预模型,以期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社会化。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在儿童社会化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性决定了其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将其置于“社会化”这一宏观视野下,对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的微观层面的深入量化分析研究。本书基于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献,确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关键因素,在大规模数据调研的基础上,借鉴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中的学习社会化进行独立研究,分析这些关键因素是如何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的,开拓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研究的新视角,为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实践提供新的研究基础。

就人的成长社会化而言,其幼年时期所发生的社会化过程,对儿童形成价值观念、构建角色认知、外化角色行为等具有重要影响,而这些也正是儿童成长发展的关键。学习社会化概念,用以表征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其他人的接触与互动,逐渐在学习层面上表现出适应性的过程。即个体在不断内化学习方式、社会伦理、行为规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具个体特色的学习风格,并发展自身的学习能力,最终表现出积极的社会化学习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