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干预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社会化概述

第一节 农村留守儿童界定

一 留守儿童的概念阐释

留守儿童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从相关文献来看,一张最早提出留守儿童的概念,认为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1]当时所说的留守儿童区别于现在的因父母外出务工而产生的留守儿童。如今的留守儿童概念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并未引起人们关注。直到21世纪,逐渐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图1—1清晰地呈现了研究者对于留守儿童关注度的趋势。

图1—1 留守儿童文献年度发表趋势

从文献的数量来看,在2004年以前,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在20篇到30篇之间。从2005年文献资料开始增多,达到了120篇,且2005年之后的数量开始大幅度增加,2011年达到1070篇,2016年达到2155篇,2016年至今虽有小幅度波动,但总体研究处于高位比较稳定的阶段。

对于留守儿童的定义,基本要素的确定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父母外出的数量。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才算留守儿童,还是只有一方外出的也被看作留守儿童。第二,父母外出的时间。父母外出务工的时间长短怎么选择,是一两个月,还是半年、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第三,对于儿童年龄的判断。什么年龄阶段的儿童才能被称为留守儿童。很少有研究对这三个方面进行严格的界定。在已有的研究中,对于这三个要素的标准界定也不一样。从父母外出的数量来界定,大部分的研究者将父母一方外出务工的儿童看作是留守儿童,但也有一些研究者将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看作留守儿童的基本要素。从父母外出的时间来界定,大多按照半年的标准来界定留守儿童,但也存在部分研究人员将一年或者三个月作为界定的基本要素,当然也有少数的研究者将其限定在四个月。对于儿童年龄的判断,在一些相关研究中没有明确指出,但大部分的文献都将年龄限定在儿童的义务教育年龄阶段,对于上学之前和成年之前的儿童并未进行观察研究。也有一部分文章对于年龄的界定控制在16岁以下。

对于界定留守儿童的三个基本要素,大部分的研究者认为父母任何一方外出务工的儿童即为留守儿童。而对于另外两个要素,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认识。对于留守儿童的界定方面也有不少研究者提出,可以遵循《联合国儿童公约》的标准,将年龄限定在18周岁以下。在父母外出务工时间方面,根据2000年我国的人口普查及其相关的调查,采用的是将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时间界定在半年,因此,本书中对于时间要素的确定,控制在半年这个时间作为基本要素来参考。本书采用如下的界定标准,即年龄在18周岁以下,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并且外出务工的时间在半年以上的儿童称为留守儿童。

二 农村留守儿童的典型表征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在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外出,如迁入城镇务工就业等,而无法与父母双方一起生活,被迫留在原籍农村,由父母一方、祖辈、他人抚养并监管或者自我照顾的儿童。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庞大。根据2015年的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样本,通过研究数据计算得出,0—17周岁的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的25.39%,而农村留守儿童在全国儿童中所占比例为15%。据此推算,2015年全国留守儿童规模为6876.6万,其中农村留守儿童规模为4051万。在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均外出的占48.09%,其数量达到2641.3万。[2]

从心理表征上看,农村留守儿童大多会出现孤独、自卑、抗拒与其他人交流等方面的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缺少了家庭的关怀,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年龄时期正是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自己身心变化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认识不够全面,会产生一些疑惑或者烦恼。父母由于外出务工,儿童找不到合适的倾诉对象,家人不能起到对他们的引领示范作用。照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大多也顾及不到儿童情绪和心理上的变化,使得留守儿童不能与家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往往会使得儿童由于无处倾诉而产生孤僻的性格,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极为不利。在正常家庭氛围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大多安全感较强,而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感相对较弱,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欠缺。同时,一些留守儿童对于家庭经济、家人健康、家庭关系等方面比较担忧,使得他们内心产生了一些心理上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少亲情的关怀,所以一些留守儿童希望父母在身边与其共同生活。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不断成长,家庭的观念会进入儿童的视野,更希望家庭的完整性得到满足,从而在精神方面的满意度不高。

从学习与教育上看,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成绩不理想等学业方面的问题。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打工,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对于留守儿童学业上的问题,不能给予恰当的帮助。父母中的一方在家照看孩子的,由于留在家里的家长要完成全部的家务和农业劳动,大部分时间需要照看家庭的方方面面,对于孩子的学业问题关注度不够,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得不到家人的帮助。而且,其父母的文化水平同样普遍不高,对于农村留守儿童作业的辅导显然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业完成状况也存在问题。

从个体社会化方面看,父母单方或双方在外打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关爱相对缺乏,儿童在经济条件上较为充裕,在生活的物质程度上满意度较高。儿童时期是个体社会化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时期。家庭、学校和社会是社会化的三个载体,儿童的社会化深受这三个方面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所处的阶段对于社会、社群观念和社会规范等方面有了初步的认识,需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来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念,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来深入影响他们,但由于家庭生活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规范影响力不足,不能完成儿童社会观念的培养任务,更多的还是在学校环境中对儿童进行社会化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