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堕民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最大堕民聚居区——三埭街

绍兴堕民又称为“惰民”“惰贫”“丐户”“大贫”。绍兴最早关于堕民的记载是南宋《嘉泰会稽志》,立夏日,“惟丐者乃以是日出,亦鲜衣鼓笛相娱,非此类则以为耻”[2]。《嘉泰会稽志·宝庆续志》关于绍兴的“坊巷”中,第二厢有“乐义坊”、“永福坊”以及“押队坊”三个坊名,乃“三埭街”的位置。“乐义坊”,顾名思义,乃“乐民”集居区;“永福坊”为“丐者”所居;“押队坊”应为兵营所在地,看管和监押这些“丐者”的武装部队驻扎地。

图2-1 学士街旧影
(陈顺泰供图)

万历绍兴府志以及清代王之宾和俞卿分别修的两部康熙绍兴府志都提到绍兴所辖地区均有堕民。明代绍兴设有“安宁坊”,又名“千秋坊”,之所以称为“千秋坊”,是因为其地有唐学士贺知章所舍宅称“千秋观”,现在是堕民聚居地。“安宁坊,一名千秋坊,以秘书贺知章舍宅为千秋观即其坊中也,相沿丐户之产于城者,悉居之,古为贤士街,今为丐户里,慨哉。”[3]明代方志记载,“隆庆二年春,有虎入郡城中,宿蕺山,徙明真观,道士晓开户,攫伤之,众哗,逐走千秋巷,堕厕中,为诸丐所毙”[4]。徐渭为此作有《市中虎》的叙事诗:“隆庆皇,贺太平,年辛未,二月望,猛虎入城从何方?粗蹄大爪泥上没,行人谁信虎脚迹。藏何所?日何食?祸不测,幸得郭爷宴客王家山,铜鼓震地火照天,老畜避火下山去。明真观,咬道士,千秋巷,拗狄吉,横布裙,吓出矢。跳过高墙揽街市,扑行人,堕溷厕。千秋巷里少年三十辈,白棒铁叉攒虎背,攒得虎皮碎复碎,与谁睡。少年扛虎送官府,四下官府赏米七八斗。就教少年剥松下,虎死魂魄上山去。头和皮,送官府,宰肉归家,饲妻与母。古人言,市有虎,信之者,足愚鲁。今若此,云如何?金波罗,城中做窠,凡百事,尽有似他,难信一边说话。”[5]至少从明代开始,三埭街已是堕民聚居区。“堕民何时遣入,在街内五显阁过街楼下西首,竖立高一丈之余,宽二尺左右一块大石碑,上面记载史实,后来石碑被毁,无有查据。”[6]据传民国尚有记载有关三埭街史实的“唐皇碑”,立于三埭街五显阁过街楼的西首,现已无从觅踪。堕民何时居于三埭街,已难于考证。

绍兴是浙江堕民人数最多的聚居区,绍兴城区有浙江也是全国最大的堕民聚居区——三埭街,位于蕺山以南,大善塔以东的城市中心,方圆约二华里,四面被河环绕,恰似一个集中营,几乎与世隔绝。河东乃双井头、三角道地、韩衙前,南面为陀头庵前、宝幢巷、县东门,河西临大街(今解放路)、大善寺、水澄巷(今胜利路),北连萧山街、笔飞弄、香桥等地。河面尽管不宽,却是绍兴水路交通要塞,大小船只、竹排和木排塞满河道。明代以前,三埭街无桥梁可通,堕民出入必须通过渡船。据传自明朝开始,三埭街建起了十座桥,东有长桥,南有保佑桥和瑞安桥、新桥,西有日晖桥、大善桥、利济桥,北有小江桥、斜桥和探花桥、貌儿桥。自从三埭街建起十座桥后,三埭街也热闹起来,保佑桥河沿开设了埠船头,有埠船通皋埠、樊江、孟家葑、东关、哨金、道墟、曹娥等地,仅用二只橹摇,一日来回二埭;还有一种快船,称为“四埭头”,有五只橹摇,后船艄两边各二支,当中一支把舵,船行如飞,每日来回要摇四埭,故称“四埭头”。每当“四埭头”即将开行之际,“船头脑”手持小锣,嘴里高呼:“皋埠、樊江要开船哉,要乘赶快来乘哦!”小锣“呔呔呔”敲个不停,催促乘客加快步伐,赶快上船。船行途中,船与船还要“别浪”(比赛谁的船速快),以争抢生意。半夜里,河面上不时传来夜航船上的海螺声,此乃船要过桥或转弯的信号,以免相互发生碰撞,往往惊醒睡梦中的船客。保佑桥河岸相继开设许多店铺,有茶店、食品店、百杂货店、五金店、南锦店等,橱窗里的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1958年,日晖桥至保佑桥河沿填河铺路,成了现在周恩来祖居的劳动路。三埭街的老嫚,时常到河埠头洗涤蚊帐、被单、床毯等大件衣物;夏天,三埭街的孩子到河埠头游泳,泼水嬉乐,河水清澈,一览见底。小江桥河沿更是繁花似锦,沿岸商铺林立,河埠头歇满埠船、驳船、货船和夜航船,通往西北的柯桥、钱清、萧山、临浦和西兴;向北通往马山、孙端、安昌等地,也有出南门和偏门方向。每天上午都有乡下商人上城里来进货,运往乡下销售;有的来城区办事,也有走亲访友,人来客往,络绎不绝。

堕民聚居城区的三埭街,并不与平民杂处。“绍兴城内堕民,原住蕺山脚,昌安附近寨下,后移居三埭街,即永福街、唐皇街、学士街,此三条街前、中、后并列,与南北向之通衢大道呈‘E’字形,合称‘三埭街’,又称‘堕民街’。”[7]绍兴越城区的斜桥直街,现名新建北路,原有“E”字形三条小街,名曰前街、中街、后街。清末改称学士街、唐皇街和永福街,通称“三埭街”。绍兴人的口语中,“条”读作“埭”,“三埭街”乃“三条街”之意。即前街,又名学士街,东自貌儿桥,经石洞庙背后、五显阁直街、行牌头、狗肉弄、街井头前面,直至大街口(斜桥直街)。学士街有座道观“明贞观”。堕民传说学士贺知章教育唐玄宗李隆基的三太子(“千秋太子”)李亨,观内塑唐肃宗李亨像和贺知章像,因而得名“学士街”;中街,又名唐皇街,因有唐明皇李隆基的老郎殿而得名;“唐皇街原名中街,在我孩提时期,每天上学、放学都要经过五显阁,在五显阁过街楼下左侧,竖着一专用石碑,高约四尺半,宽二尺余。那时候我还没有认识多少字,看不懂上面刻着什么,曾经问过爷爷,他说:这是块‘唐皇碑’,上面刻着‘三埭街’的来历。当时怎会知道有研究‘三埭街’历史的价值?我一听了之。1954年,五显阁财神殿被拆,石碑同时被毁不知去向。后来,文化部门曾经到处寻找此碑,却杳无踪影,从此无从查考。”[8]还有后街,三埭街的堕民为祈求平安吉祥,永远有福有寿,故将后街改名为“永福街”,还建造了一座名为“永福庵”的庙宇,虽名为庵但实为庙,也称“后庙”。永福庵并未给三埭街堕民带来福音,许多晚年穷困潦倒的孤寡艺人病亡在庙角,俗称“倒庙角”。“三埭街”统称为“里街”,也称“三鞑街”,贬称“大瓶街”或“大贫街”。“三埭街”之外称为“外街”,“三埭街人”特指堕民,“外街人”乃代称“平民”。民国初集居堕民八百户,五千余人。堕民子弟大都能吹拉弹唱,世代相传,乃绍兴鼓手、清音座唱、做戏文的主要从业者,成为绍兴艺星云聚、人才辈出的梨园乐府。

绍兴堕民聚居在绍兴城的中心地块,那里有三条街:永福街、唐皇街、学士街。说是三条街,实是三条里弄,都是矮小的屋宇,破旧的残壁,狭小的里弄。永福街有永福庵,是这些被压迫人群顶礼膜拜的地方,不远处有“五圣阁”,内塑有“五圣菩萨”,每年春节有香火。唐皇街设有老郎殿,唐明皇就是老郎菩萨,是戏曲艺人的鼻祖,“正月十五供老郎”是老郎菩萨的生辰,艺人们十分虔诚地礼拜祭祀。学士街则是唐朝大学士贺知章居住过的地方,故称“学士街”,那里建有明真观,内塑贺知章半身像。三埭街的地形很别致,四周环河,建有不少桥梁通向彼岸。东临长桥、保佑桥,西临新桥、日晖桥,南临滑桥、督木桥中,北临斜桥。虽然河面不宽,终在河流四周环绕之中,可谓是一块陆地上的岛屿。[9]

1947年10月,郑公盾对绍兴城区的堕民进行田野调查,与堕民朝夕相处半月之久,专门考察了城内三埭街的堕民聚居区。“绍兴城内堕民恒集居里街,即三埭街。在狭小不平的街道上,有百余家堕民开张的商店。三埭街又称‘堕民街’,从南首新桥以北起,到斜桥直街一带,以月池坊口为止,自西到东共有三条狭小的街衢。靠北首月池坊口为永福街,中为唐王街,南称学士街,这是堕民的城府之地。”[10]三埭街的街名虽有唐明皇、贺知章等名人命名,至尊且贵,却被以极端鄙视的口吻统称“三埭街”。“绍兴地方人,大都是心细如发的,惯会用小心眼儿,非不得已时,绝对不肯住在三大街,犯上惰民的嫌疑。同时,三大街还是一句骂人的话。”[11]“三埭街出来的”成了堕民的别称,也是骂人低贱的侮辱性的语言。

图2-2 唐皇街旧景
(陈顺泰供图)

然而,绍兴城区的堕民并不局限于三埭街,还延伸至附近的小江桥、斜桥、探花桥、保佑桥、新桥和利济桥河沿以及斜桥直街、月池坊、硝皮弄、降诏弄、至诏湾。

图2-3 永福街旧影
(陈顺泰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