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研究[41]
第一,国外学界的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既区别于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又区别于苏东现代化发展模式,从而激发了各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左翼学者的研究热情。其中,日本学者的研究范围广泛、内容深刻、成果丰硕。例如,
1.关于中国经济性质问题。(1)日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界约有1/3的人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特点就是:政府过度干预市场,使得市场经常出现扭曲;存在过度竞争,常常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潜规则大量存在,造成经济效率的低下。[42](2)部分学者坚持“资本主义经济论”,其依据在于:推动国有企业民营化、承认并奖励私营企业发展、无止境地剥削工人和压榨农民、社会贫富分化日益扩大、政府官僚腐败严重、允许私营企业家入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衰落等。(3)部分学者坚持“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论”,认为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处于资本主义初期,属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说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4)少数学者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自己的特点,其构成主要有:土地国有、生产手段公有制为主体与经营管理的多样化、协商型的劳资关系。因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将市场经济作为补充,中国经济体制在21世纪史上将具有重要意义”[43]。
2.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问题,日本学者持以下几种观点:(1)尽管当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与日本相比仍然有40年的差距。(2)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是廉价劳动力,并将永远保持下去。(3)“中国经济崩溃论”认为中国经济最终将因许多深刻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崩溃。不过,有的日本学者将俄罗斯的“休克疗法”与中国的“渐进改革”和“增量改革”进行比较,指出中国的渐进改革更有优势,因而是成功的[44]。
3.关于中国发展道路问题,德国学者给出了不同的定位。例如,“效仿东亚模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道路”“‘政治实用主义’的、非资本主义道路”“成功的、但非社会主义道路”“超常规发展的、社会主义道路”[45]。
第二,中国学界的研究。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主要聚焦的问题:(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总体性研究,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意义,以及如何创新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2)邓小平理论研究,如邓小平理论的内涵与特点、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关系问题,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地位问题;(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问题,它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它的科学理论体系,以及如何落实“三个代表”的问题;(4)科学发展观研究,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及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问题;(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如该思想与形成发展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关系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理论品质,以及地位问题。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现实关切问题研究”主要聚焦于:(1)中国话语体系问题研究,如中国话语体系的内涵、建构意义和建构策略等;(2)生态文明问题研究,如经典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尤其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3)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研究,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理论基础、构建路径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意义等问题。
3.中国道路问题研究。2004年,乔舒亚·库珀·雷默发表“北京共识”研究报告,提出“中国模式”,从而掀起了关于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研究热潮。党的十七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结合。所谓“中国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于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讲话中明确指出,“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至此,关于什么是“中国道路”,在国内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从此以后,关于中国道路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1)关于中国道路的内涵问题,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全面推进,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坚持独立自主与开放包容相统一。(2)关于中国道路的特征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之进行了探讨。例如,有学者认为,实践理性、强势政府、稳定优先、民生为大、渐进改革、顺序差异、混合经济和对外开放是中国道路的特征;强调中国道路的创新特质,认为中国道路是一个既不同于资本主义,又大相径庭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46],因此,坚持社会主义是中国道路的根本特征。(3)关于中国道路的意义问题。有学者认为,中国道路的贡献在于:阐明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探索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建党学说[47],并且,中国道路还具有世界意义:开辟出了一条不同于西方化却更成功的现代化道路,在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方面,为第三世界指出了奋斗方向,开创出了当代社会主义的新形态[48]。
当然,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中国道路问题的研究,还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几对重大关系。例如,中国道路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问题、现代化道路与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问题、改革开放前后道路的关系问题、坚持中国道路与排除各种干扰的关系问题、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关系问题等。
综上所述,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例如,学术性需进一步提升,思想性需进一步深化,现实性需进一步加强。关键是如何将学术性、思想性、现实性统一起来,如何处理好学术研究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更进一步地说,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需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1)马克思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之科学性与批判性的关系;(3)马克思主义之理论与实践的关系;(4)马克思主义科学与共产主义信仰的关系;(5)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与作为学术的关系;(6)马克思主义之学术性、思想性和现实性的关系;(7)马克思主义之学术话语、体制话语和大众话语的关系;(8)马克思主义之世界性与民族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9)马克思主义之单数性与复数性、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10)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在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中,要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即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继承、坚持与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反对三种错误倾向,即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化、虚无主义化和实用主义化。只有这样,才能将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以完整真实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才能开创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1] 例如:恩格斯逝世后,伯恩施坦引发的“修正主义论争”,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掀起的“去斯大林主义化”,苏东剧变引发的“马克思主义终结论”等。
[2] http://www.marxforschung.de/mega.htm.
[3] 王凤才:《重新发现马克思——柏林墙倒塌后德国马克思主义发展趋向》,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1页。
[4] 详见王凤才《重新发现马克思》,第21页。
[5] 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vom 7,Oktober 1998.
[6] [日]平子友长:《MEGA2第I部门第5卷附录〈德意志意识形态〉CD-ROM版的编辑问题》,田文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6期(关于MEGA编辑出版工作分期问题,本书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做了细微修改)。
[7] 根据Marxforschung预告,MEGA2第三部分剩余的21卷、第四部分剩余的17卷(除第10卷、11卷、19卷之外),将不再出版纸质版,只出版电子版(https://marxforschung.de/mega2/)。
[8] 详见聂锦芳:《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 详见王凤才《重新发现马克思》,第44—69页。
[10] 在此,笔者吸收了课题组成员张利军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11] 参见韩立新《〈资本论〉编辑中的“马克思恩格斯问题”》,《光明日报》2007年4月10日。
[12] 这里,主要是王凤才、周爱民、吴猛、孙秀丽、鲁绍臣、张利军等人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
[13] Saad Filho,Alfredo and Fine,Ben and Boffo,Marco,eds,The Elgar Companion to Marxist Economics,Cheltenham:Elgar.2012.
[14] Judith Dellheim and Frieder Otto Wolf(ed),The Unfinished System of Karl Marx:Critically Reading Capital as a Challenge for our Times,Palgrave Macmillan,Switzerland,2018.
[15] [日]大村泉:《〈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作者身份问题再考察》,盛福刚、陈浩译,《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2期。
[16] 《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0页。
[17] Terrell Carver/James Farr(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Communist Manifesto,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5.
[18] Francesco Galofaro,Le prefazioni del Manifesto.Colpo d’occhio sullo sviluppo del marxismo in Italia,Marx Ventuno rivista comunista,No.1-2,2018.
[19] 王凤才:《重新发现马克思》,第304—305页。
[20] Terrell Carver,Marx,Cambridge:Polity,2018.
[21] Gareth Stedman Jones,Karl Marx:Greatness and Illusion,Penguin UK,2016.
[22] Eric Hobsbawm,How to Change the World.Tales of Marx and Marxism,Little,Brown,2011.
[23] 在这里,借鉴了课题组成员吴猛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24] Yvon Quiniou,Retour à Marx.Pour une société post-capitaliste,Buchet Chastel,2013.
[25] Olivier Dekens,Apprendre à Philosopher avec Marx,Ellipses Marketing,2013.
[26] Jean Vioulac,Révolution et démystification dans la pensée de Karl Marx,Actuel Marx,n°53,2013.
[27] 在这里,借鉴了课题组成员吴猛、孙秀丽、贺羡、李凯旋、袁东振等人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28] Pierre Rusch,Esthétique et anthropologie.approche de la dernière esthétique de Georg Lukács,Actuel Marxn°45,2009.
[29] Fabio Frosini,Hégémonie.une approche génétique,Actuel Marx,n°57,2015.
[30] Daniel Frandji,Rapport pédagogique et école unitaire dans la conceptualization gramscienne du pouvoir,Actuel Marx,n°57,2015.
[31] Malcolm Miles,Herbert Marcuse:An Aesthetics of Liberation,London:Pluto Press,2012.
[32] Bryan Smyth,Comment to The Philosophy of Recognition,Historical and Contemporary Perspectives. Lexington Books,Plymouth,2010.
[33] 参见王凤才《蔑视与反抗——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
[34] 这里,主要是王凤才、吴猛、孙秀丽、焦佩等人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
[35] 详见王凤才《新世纪以来德国阶级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4期。
[36] 在这里,借鉴了课题组成员李凯旋、贺钦、林子赛等人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37] 在这里,借鉴了课题组成员吴猛、户晓坤等人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38] 这里,主要是王凤才、贺羡、周爱民、户晓坤等人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
[39] 详见王凤才《重新发现马克思》,第206—224页。
[40] 这里,主要是王凤才、户晓坤、赵司空、孙建茵、袁东振等人的研究成果,特此说明。
[41] 在这里,借鉴了课题组成员张利军、闫宇豪、张娜等人的研究成果,特此致谢!
[42] [日]加藤弘之、久保亨:《進化する中国の資本主義》,岩波書店2009年版,第37—38頁。
[43] [日]中兼和津次:《体制移行の政治経済学》,日本経済評論社2010年版,第291頁。
[44] [日]中兼和津次:《体制移行の政治経済学》,日本経済評論社2010年版,第130頁。
[45] 详见王凤才、杨晓慧《德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视野中的“中国发展道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46] 孙力:《制度创新:中国道路的核心机制》,《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
[47] 陈学明:《论中国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
[48] 徐崇温:《中国道路的国际影响和世界意义》,《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