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马克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
第一,重新发现马克思。
例如,德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试图在重新阅读马克思、重新诠释马克思的过程中“重新发现马克思”,并体现出四个基本特点:(1)立足于MEGA2,对马克思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反思、批判、创新,或者说,“反思、批判、创新”是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核心议题。(2)跨学科、多层面、整体性研究马克思思想与马克思主义。(3)以广义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反思历史、阐释现实和预测未来。(4)缺乏完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框架和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路向:一是文献学路向——学术为主,兼顾思想,不问现实,最重学术;二是意识形态路向——学术思想都不注重,最重信仰;三是政治经济学路向——学术是基础,思想是灵魂,最重现实;四是政治伦理学路向——学术性、思想性与现实性相统一,最重思想。然而,从总体上看,德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与马克思主义研究相关的学术活动非常热闹,但“热闹”背后显露出急躁情绪与焦虑心态;二是文献学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有陷入“有阅读、有研究、无信仰”的危险境地;三是过分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伦理学、美学等维度,哲学维度有所淡化;四是过分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理论深度有所弱化;五是研究视野过于宽泛,马克思主义研究与左翼思潮研究边界不明;六是研究队伍渐趋老化,后继人才亟需补充;七是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经济状况不佳,社会政治地位堪忧。[19]
第二,重新塑造马克思。
例如,英国马克思学家T.卡弗致力于重新塑造马克思理论形象:(1)从政治活动家角度重塑马克思形象,而不是将马克思单纯地视为一个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思想家或者知识分子[20]。(2)远离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解读路径,将马克思置入19世纪的历史、政治和观念背景,尤其是德国古典哲学脉络中去介绍马克思的所惑与所思,展现一个“有血有肉”的马克思[21]。(3)指出马克思理论分析在21世纪仍然具有有效性,如对全球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动力及其摧毁力量的分析,以及对资本主义通过制造内部矛盾实现增长机制的分析等[22]。此外,俄罗斯学者基于对俄罗斯现代化道路的反思,主张重建历史唯物主义:(1)深入地剖析经济决定论的哲学基础、表现形式以及与历史唯物主义核心范畴之间的根本界限。(2)批判历史领域中的实证主义立场。在苏联学界,长期存在着两种对马克思主义的伪科学诠释:一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乌托邦理想或未来必然达到的世界图景;二是向实证主义与保守主义退却。这两种倾向都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进程(非辩证的)的形而上学立场。我们认为,“马克思”只有一个,但其至少有四个理论形象,即作为“哲学人类学家”的马克思、作为“政治经济学家”的马克思、作为“历史人类学家”的马克思,以及“作为政治革命家”的马克思。在马克思的全部精神遗产中,有四种精神是最为重要的,即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实践精神和乌托邦精神。
第三,比较视域中的马克思。
(1)在“卢森堡与马克思的关系问题”中,德国学者考察了卢森堡的资本积累理论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之异同,以及资本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2)在“凯恩斯与马克思的关系问题”中,德国学者分析了凯恩斯经济学与马克思经济学相互补充的必要性,以及凯恩斯主义在当今欧洲的适应性问题。(3)在宗教、道德、伦理学、女性主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中,德国学者分别考察了宗教与道德、宗教批判与资本主义批判,以及伦理学、宗教社会主义、女性主义、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4)在“心理分析与马克思主义关系”问题中,法国学者K.热内尔(Katia Genel)沿用了阿多尔诺的说法,将法兰克福学派关于马克思思想与心理分析的结合方式区分为“弗洛姆式”(弗洛姆、哈贝马斯、霍耐特)和“赖希式”(赖希、阿多尔诺、马尔库塞),并指出梳理法兰克福学派与心理分析关系史的意义,在于探讨社会批判理论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接受“文化病理学”视角,同时又仍然能够保持自身的“解放之维”。(5)比较海德格尔与马克思、M.韦伯与马克思、克尔凯郭尔与马克思、无政府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以及不同类型的马克思主义之间的理论关联。(6)就马克思与汤因比、斯宾格勒、亨廷顿等人在历史发展方向、文明形态冲突等问题上的分歧,俄罗斯学者展开了积极的论争,这对分析俄罗斯独特的文明样态与民族复兴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回到马克思[23]。
针对当代欧洲资本主义危机,法国左翼学术界再次提出了“回到马克思”[24]的口号。不过,这并非“原教旨主义地”回到马克思思想,而是以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立场审视今日之资本主义。在这个口号下,主要有以下主张:(1)概括了马克思哲学思想的重要贡献[25]:一是思考哲学概念的独特方式,突破了理论与实践、理智与感知、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对立,但并不消除它们的矛盾;认为哲学是概念中的理论实践,而概念是现实本身的形式。二是建构了一个社会现实分析框架,指明社会现实的异化模式及其经济根源。三是从共产主义高度揭示了今日生活的意义,将关于人的理论、关于社会的思想、经济学和关于未来的诗联结在一起,认为其是人的解放、社会性的显现以及现实本身的现实化。(2)将马克思毕生理论工作的目标理解为从科学视角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批判[26],认为马克思的全部批判基于一个基础本体论,将生活着的个体行动者之主体性活动界定为现实的根源,将理论领域理解为人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的体现。(3)断言马克思主义仍然是对抗新自由主义的最主要思想资源,其理论力量在于论证了只有基于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共产主义才具有历史可能性。“充分发展”并非仅指物质生产的充分发展,更是指民主形式的充分发展。因而,与其说共产主义具有本体论的必然性,不如说它是康德意义上的道德律令,它着眼于人类的整体利益,为后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敞开了可能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世界各国主办了各种纪念活动,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从不同维度拓展和深化马克思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例如,马克思思想整体性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关键概念研究和马克思思想当代价值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