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老舍:乡村与都市“隔膜”的表现者
老舍(1900—1966)是中国市民社会的表现者和批判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果说鲁迅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农村和知识分子两大题材,并对以农民为主体的中国国民性的精神痼疾,如专制性与奴性、瞒和骗、冷漠、精神胜利法等进行了猛烈的批判,那么老舍则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市民题材,并对以北京市民为主体的市民阶层的精神痼疾,如圆滑世故、慵懒保守、懦弱虚浮等也进行了温和的讽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老舍曾做出了这样的评价:“老舍的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艺术发展中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与茅盾、巴金的长篇创作一起,构成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老舍的贡献不在于长篇小说的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老舍远离二三十年代的‘新文艺腔’,他的作品‘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1]
宋永毅在《老舍与中国文化观念》一书中,曾做过这样的比较:“鲁迅提供了深刻而恒久的思想影响;茅盾提供了时代速写式的政治型范;巴金先后提供了青春激情和人格象征;而老舍提供的则是一种民族性格的素描和民族文化的风采录。”并说:“在鲁迅那里,是魏晋文学的叛逆性与吴越文化的坚韧性撑起的现实主义风骨;在郭沫若笔下,是李苏的豪放与巴蜀文化的忧愤构成了浪漫主义魂魄,而老舍……横向审视,他身上不仅有中西文化撞击的沉淀,还有满汉文化融合的蕴积,不仅有燕赵悲歌的侠气,还有古都残灯末庙的遗风。”[2]
然而,我们这里不准备对老舍的小说作全面的评价,只对其中表现城乡“隔膜”的内容作一些分析。
概括说来,老舍表现城乡“隔膜”的小说主要是《骆驼祥子》。当然《骆驼祥子》所表现的内容要丰富和宽广得多,我们只是就其中所表现的城乡“隔膜”作一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