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2011年秋,我招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师贺心颖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是国际问题与新闻报道。作为导师,我见证了她十年来的成长之路。
在充分了解贺心颖的学术背景、学术经历和研究兴趣之后,我希望她能对“国际问题与新闻报道”的专业方向有明晰且全面的认知,并围绕这一方向深入思考和研究。我对博士研究生的基本要求是,广泛涉猎世界史、中国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学、国际政治、中国外交等专业领域的经典著作,拓宽国际视野,历史地、客观地、横向地去看世界、研究和报道新闻,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树立“问题意识”,寻找并探究“真问题”。
鉴于贺心颖对研究民国新闻史甚感兴趣,我向她强调了在历史研究中收集和整理资料的重要性,介绍了一手材料和二手材料的获取途径与方法。曹聚仁研究的这个选题,便是贺心颖在大量收集、阅读和梳理资料之后最终确定的。
在确定选题和确保报刊原件相对充足之后,除了阅读和梳理这些原件,必不可少的是结合时代大背景,尽量还原曹聚仁的思想与行动,挖掘和分析背后的动因及其影响。简言之,在历史研究中,结合历史背景驾驭资料是最见功底的。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熟知当时的国内外政局和政党派系矛盾斗争。经过认真钻研和不懈努力,贺心颖逐一克服了所面对的难题。
《报人曹聚仁的报刊活动与思想研究》一书,即是在贺心颖博士论文的基础上经过充实、修改而成。为了完成这篇论文,贺心颖用了八年时间收集、整理中外文文献资料,包括大量报刊原件以及美国外交档案等。在此基础上,她进行了细致深入地分析、思考与印证,几经修改,最终成文。而在此过程中,给予贺心颖精神支持和学术指导的还有一位令人敬重的学者——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导师、日本龍谷大学名誉教授卓南生先生。借本书出版之际,对他深表谢意。
本书除了绪论和结语,共分九章,围绕曹聚仁一生中的主要报刊活动和思想展开论述。以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为背景,以曹聚仁为研究对象,围绕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与中国现代化之间关系这一核心展开论证,对曹氏从20世纪20—50年代的报刊实践与思想进行历时性研究,并对与他同时代的“第三势力”予以观照。探索了20世纪的国内外局势以及各界人士对曹聚仁的冲击,描述其心理上的矛盾、思想上的彷徨和行动上的变动,重点在于挖掘引起他的思想和行动不断摇摆与投机的深层动因。
经过考证与分析,作者认为在民国自由报人群像中,曹聚仁是个典型代表。他的一生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中国大陆活动时期,即从1900年出生开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为止。第二个阶段是在香港活动时期,即1950年南下香港到1972年去世为止。
作者认为,曹聚仁的思想、言论与行动,彻头彻尾充满了矛盾、彷徨与苦闷。与许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语境乃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一样,他选择在政党政治和大国博弈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源于他们在自由主义的理想与中国现实政治之间的抉择。与其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不同的是,曹聚仁的游离性和投机性更为明显。中国政党政治的现实政治压力与利益驱使是曹聚仁调整政治站位的根本出发点。另外,在曹聚仁的言行中,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紧张始终无法消解。在抗日战争时期,曹聚仁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与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基本重合。从抗战至冷战时期,基于维护其所在自由主义者圈子及其靠山的利益,他的民族主义立场不时让位于自由主义,表现出动摇妥协的一面。就思想而言,像曹聚仁这样缺乏西学背景的中国知识分子,与其说是以西方自由主义的框架、理念来设计自己的行动,不如说是在时代思潮的冲击下,逐步明确自己行动的方向,进而推动其独特的自由主义思维的成长。曹聚仁的自由主义思想集中体现在政治观与新闻观两个方面。而这二者呈现出一种互动与互补的关系。
本书的一个重要特色和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对新材料的发掘与梳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充分利用前往香港地区参会和赴英国访学半年的机会,不辞辛劳地在香港中文大学、大英图书馆和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图书馆收集报刊原件。这部分文献,对于研究战后曹聚仁的思想与活动至关重要。另外,本书的四个附录分别梳理了曹聚仁大事年表、主要报刊活动、笔名以及中国自由主义报刊与报人系谱。这部分内容对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形成了鸟瞰图式的认识,对前人研究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订正,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紧扣主题、深入思考和反复推敲曹聚仁一生引发的多场论争及其影响,是本书的看点之一。本书的补章以《文坛五十年》《鲁迅评传》为考察重点,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曹聚仁“鲁迅观”引发的论争与影响。对于这一持续至今的争议,作者期待中国学界予以正视与深思。
如今,《报人曹聚仁的报刊活动与思想研究》一书即将出版,看到贺心颖多年的心血又有了新的成果,作为她的导师和同行,我格外开心,并由衷地祝愿和期望贺心颖能在陡峭崎岖的科学山路上,不畏艰难困苦,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攀上风光无限的高峰。
何兰(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2019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