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人曹聚仁的报刊活动与思想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涛声》的版面内容、发行及其特征

一 《涛声》的版面内容与发行范围

作为周刊,《涛声》每周六出刊,共出两卷计82期。[55]1931—1932年出版的第1卷共36期[56],为八开四版小报版式。但偶见版面增加,如1932年1月2日出版的第21期为八版。1933年发行的第2卷共46期,改为十六开8页本。遇特殊情况,也会增加版面,如第2卷第1期篇幅增至16页,第2卷第4期为12页。1933年8月19日,《涛声》出版两周年纪念特大号(第2卷第32期),共24页。

该刊采用四版小报版式时,以横线分为5栏,每栏栏高为18个字,横为41字,每版可容纳3690字。改为十六开8页本后,以横线分为3栏,每栏栏高为20个字,横为25字,每版可容纳1500字。

《涛声》为四版小报时的内容分为:第1版、第2版是评论版面,较为固定的栏目有“我们的话”“风雨表”。第1版或第4版常刊登编辑部启事。该刊改版为十六开8页本后,第1—4页为评论版面,固定栏目有“从何说起”。其余版面刊登回忆录、文学评论、杂文、诗歌、通信等,但并无固定的版位。另外,第1页或第8页常见编辑部启事。

此外,《涛声》从第2卷第29期起,每三至四周出版一期文艺副刊《曼陀罗》(自第4期始,至第7期止),由青年画家魏猛克[57]任编辑,以“艺术批评”为刊旨,每期2—6页不等。

《涛声》当时的每年订阅费加邮资为大洋1元,国外加寄费2元6角。发行区域除上海之外,还包括北平、天津、青岛、南京、广州等近20座城市,分销处共计30余处,主要设在上述城市的报社、书店和文学社团等。

二 《涛声》的三大特征

《涛声》的第一个特征是评论文章多。这当然与曹聚仁的办刊宗旨有关。该刊的评论文章没有固定版位,也没有固定数目。曹聚仁的署名文章多见于评论版面。根据现有72份原件统计,《涛声》的重要评论版面[58]共刊文211篇,其中曹聚仁发表114篇,按体裁分布包括:时评73篇,评论28篇,文学评论和杂文各4篇,新闻2篇,演讲稿、诗歌和启事各1篇。可见,曹聚仁的评论类文章(时评与评论)占重要评论版面文章总数的45.7%。由此不难判断,曹聚仁的评论类文章在该刊居首要地位。就内容而言,他的时评大多涉及抗日救国、政党政治、反对尊孔复古等议题,评论大多关注知识分子的弱点与自觉、《涛声》的宗旨与态度等。

该刊的第二个特征是刊登了大量促进近现代文学发展的书籍、报刊的广告。其中,推荐购买曹聚仁编著、上海群众图书公司发行的《小说甲选》《小品文甲选》《散文甲选》《书信甲选》《胡适文谱》等书籍的广告占绝大多数,还时常刊登群众图书公司的书目广告。

该刊的第三个特点是独家连载重要作家作品。1931年第12期的“编辑室启事”预告将于第13期连载胡铭即将出版的游记《从莫斯科归来》(上海群众图书公司,1933年)。启事特别强调作者的特殊经历,称其“旅俄三载,亲见托洛斯(茨)基的放逐、高尔基的归来,亲历苏联的五年计划”[59]。《涛声》独家连载该书近三个月,直至1931年第25期才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