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报告2020:大变局下的高质量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中国产业发展及其国际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化历程,属于典型的发展主义路径,即在政府干预下,首先建立起工业化诱致机制,启动人口红利持续转化为资本积累进程,突破贫困陷阱、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继之,立足于工业化巨大生产力和社会支出能力,建立起城市化诱致机制,启动内需转化为人力资本的进程,推动创新发展。这种农业—工业—服务业序贯与近代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受到重商主义的影响,发达国家走的是从服务业到工业化再到高端城市化的现代化路径,因此服务业生产率普遍高于制造业生产率,或者制造业生产率向服务业生产率收敛,长期作为发达国家特定经验现象存在。2012年以来,伴随着工业部门去产能、去库存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服务化作为新的主导力量出现在中国新常态进程中。以结构优化保持工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是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 中国产业结构特征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刻变革,中国产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分工体系不断深化、完善,产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不断加强,产业结构也逐渐由传统的产品经济向以城市化为主的服务经济转型。[12]中国经济结构整体上呈现出两次飞跃性的变化:第一次飞跃是农业主导向工业主导(城市工业和乡镇工业)的转变;第二次飞跃是工业主导向结构服务化的转变,现代经济体系建设趋向成熟。从增加值分布看,中国服务业比重自2013年首次超过工业之后,一直处于持续增长态势,而且提升较快,标志着经济步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如图3-1、图3-2和表3-1所示:(1)三次产业变动及其变动特征方面。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 GDP的比重而言,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特征,整体呈现出由“二一三”向“二三一”,再向“三二一”模式变化的趋势。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近30%持续下降至2019年的7.1%,第二产业占比一直维持在不低于39%的高位水平,第三产业占比则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这显示出工业化阶段向城市化阶段过渡的连续性。201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的比重为53.9%,明显高于农业(7.1%)和工业(39.0%)的份额,服务业对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4%,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开始显现。(2)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方面。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持续提高相一致,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也逐步从第二产业转向了第三产业。就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长期处于主导地位。2014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持平,2015年之后,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处于主导地位。2019年,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分别为:0.2%、2.2%、3.7%。(3)行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带动方面。从中国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来看,2015年以来,服务业各行业中,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交通运输等行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渐增强。2019年对经济增长拉动较大的行业分别为工业,其他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

图3-1 中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图3-2 中国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3-1 2015—2019年中国各行业对GDP的拉动作用

资料来源:Wind数据库。

二 中国产业效率比较

(一)产业间的效率对比

中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估算结果表明(如图3-3):(1)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较快,但低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2018年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名义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7.06万元/人和13.63万元/人;实际劳动生产率分别为4.62万元/人和1.31万元/人。(2)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中国劳动力转移新的“蓄水池”。从就业人数来看,1994年之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均高于第二产业,并不断增长,2018年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值为1.68 :1。(3)第三产业增长逐渐赶超第二产业,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名义增加值数据看,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增加值,其后加速增长;2018年,第三产业名义增加值是第二产业的1.34倍。[13]

图3-3 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二)第二产业内部效率差异

(1)建筑业劳动生产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工业劳动生产率高于建筑业的水平。工业劳动生产率水平持续提高但近年来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建筑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在2010年之后逐渐下降,至2013年有所回升(见图3-4)。(2)工业就业人数逐渐下降,建筑业就业人数逐渐上升。2010年之后,工业就业人数逐年下降,而建筑业就业人数自2003年以来一直处于快速上升趋势。2018年工业就业人数为11381万人,建筑业就业人数为12398万人。(3)工业增加值增长远高于建筑业。2018年工业名义增加值是建筑业的4.60倍,工业实际增加值是建筑业的14.24倍。

图3-4 工业和建筑业劳动生产率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三 产业结构的国际比较

受到重商主义影响,历史上发达国家服务业效率普遍高于制造业,但最终使现代部门获得持续性发展动力是在福特制建立之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特制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各部门的扩散,以效率和利润分享为核心的劳资关系不仅促进了工业部门高质量发展,而且推动了工业部门与服务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最终导致高效率与高收入的协同,进而成为消费结构升级与服务业高端化的基础。[14]因此,当代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特征是,服务业主导经济增长并形成与工业效率改进的联动。服务业高端化体现在知识密集的现代化服务业快速发展之中,科教文卫、金融信息等行业发展在赋予服务业自身高效率的同时,也促进了产业融合。与此相比,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典型如拉美国家,其较高的服务业比重大多来自传统行业,与发达国家结构服务化的本质的不同之处在于,拉美国家的服务业不能提供持续的效率补偿能力。

从历史数据看:(1)20世纪70年代之后,除个别国家(地区)外,大多数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就业份额均降低到10%左右。与此同时,库茨涅茨规律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情况中也得以体现,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持续下降,连同从第一产业中释放出的劳动力,均被发展迅速的第三产业吸收。目前,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基本成熟,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为20%—30%,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般为70%左右(见表3-2)。

表3-2 中国与发达经济体各阶段服务业占比情况 单位:%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

不同产业就业情况的变化也间接体现了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状况,50年代前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结构发生了一个逆转,而这种逆转对于理解长期增长路径至关重要。(2)中国服务业虽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但服务业占比和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从国际比较看,与发达经济体各阶段比较起来,中国服务业发展仍存在较大差距。发达国家达到成熟后服务业比重仍然会逐步上升,但相对比较稳定,日本和欧美老牌发达国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服务业占比就已接近或超过60%。当前偏于制造业的德国、日本稳定在70%。韩国一直稳定在60%左右。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于美国20世纪20年代中期、加拿大20世纪40年代初和日本20世纪60年代中期的水平(见表3-3)。(3)中国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也有待加强。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存在较大的贸易逆差,而且逆差程度呈逐年扩大趋势(见图3-5)。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信息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崛起,服务业高端化成为发达国家之间新的角逐领域,并试图在知识创新领域争得头筹。受到产业结构路径依赖的影响,在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转型时期,为了缓和工业去产能、去杠杆的压力,中国服务业结构优化依然面临较大压力,服务业追赶发达国家任重道远。同时,中国对服务业高端的知识密集型行业存在比较多的行政垄断,如科教文卫体等服务行业竞争程度较低,这种高度管制不利于服务业的创新发展和效率提升,服务业自身结构调整是下一阶段重要的改革部分。

表3-3 三次产业所占份额及就业比重变化的跨国比较

注:美国1925年GDP份额为1919—1929年的平均值,就业份额为1920—1930年的平均值;日本1966年GDP份额、就业份额为1960—1970年的平均值。

资料来源:原始数据来源于Mitchell[15]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图3-5 中国货物和服务贸易差额对比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