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力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拥有由内而外的宁静

时光回溯到公元1世纪末期,罗马最具影响力的政治活动家、当时最伟大的剧作家、最睿智的哲学家鲁齐乌斯·安奈乌斯·塞涅卡,在工作上遇到了问题。

那是从楼下街道灌入屋里的震耳欲聋、让人心烦意乱的噪声。

一直以来,罗马都是一个非常吵闹的城市——你可以想象一下纽约的建筑噪声,塞涅卡所在的街区,更是各种噪声的汇集处。在他所住的套房楼下,一群运动员正在体育馆里健身,将哑铃重重砸在地上,一位按摩师在一个肥硕老汉的背上连续拍打,游泳者搅得水声四起。在住所的入口处,一个被逮个正着的扒手正在大吵大闹。马车在石子路上隆隆驶过,与此同时,木匠在他们的店里叮叮当当地敲打,而小贩则在高声叫卖着他们的货物。孩子们嬉戏大笑,狗儿也在汪汪吠叫。

塞涅卡的问题不止窗外的嘈杂,他的生活也在土崩瓦解。危机一个接一个地袭来:国外的动乱让他的经济状况岌岌可危;他年事渐高,感到力不从心;他已被敌人逐下了政坛,又与尼禄皇帝意见不合,只要皇帝一声令下,他随时随地都可能掉脑袋。

参照我们自己的忙碌生活就不难看出,对于一个人来说,这样的环境是不适合完成任何任务的,无论是对思考、创造、写作,还是做出明智决定,都无甚助益。就像塞涅卡对一位朋友所说的:只是这个国家的噪声和干扰,就已经足以“让我对我的听力恨之入骨了”。

但事实却证明,这个场景让千百年来的众多倾慕者为之着迷。一个身陷逆境和苦难之中的男人,不但没有被逼到发狂,反而寻得了内心的宁静,能够清晰地思考问题,还写出了很多针砭时弊、文笔优美的文章,其中有些就是在那间嘈杂的屋里写就的。这些文章不仅触动了成千上万人的内心,也揭示了少有人能触及的真理。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塞涅卡对一位朋友解释了他对噪声的看法:“我已经锻炼了自己的神经,可以不受任何这类干扰的影响。我强迫意念集中起来,以免它偏离到外部的事物上去;纵使外面如疯人院一般嘈杂,只需内心静如止水。”

啊,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都渴求的状态吗?这是多么强大的自制力,多么强大的专注力啊!能够随时随地无视一切烦恼,屏蔽周围环境的干扰,调动自己的所有能力,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将取得何等的成就,又能比以前快乐多少啊!

对于塞涅卡和其他斯多葛学派的信徒而言,如果一个人能够在内心拥有宁静平和的状态——也就是达到斯多葛学派所说的“淡然”(apatheia),那么即使世界一片狂乱,他也仍能保持思维清晰,工作高效,身体健康。塞涅卡写道:“当没有噪声能够打扰你,没有语言能够让你脱离自我——无论这语言是阿谀逢迎还是威逼利诱,抑或只是毫无意义的空洞杂音——这时,你便可以确定自己达到了内心的宁静。”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任何事能够动摇他(甚至连狂暴的君主也无能为力),没有任何情感能够干扰他,没有任何危机可以阻碍他,当下的每一个时刻,都可以用来尽情过活。无论学派多么不同或地域多么遥远,几乎所有古代的哲学家全都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这一令人惊叹的事实,也让这个本就伟大的理念变得更加神奇了。

无论你是公元前6世纪跪在孔子脚下的弟子,还是100年后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学生,抑或又经历了一代人之后坐在伊壁鸠鲁花园中的信徒,你都会听到人们对于这种波澜不惊、宁静平和的状态发出的同样迫切的召唤。

佛教用“舍”来形容这种状态,穆斯林用“aslama”来形容,而希伯来人则说“hishtavut”。以战士阿朱那为主角的印度史诗《薄伽梵歌》的第二章中,提到了“samatvam”,即一种“心境的平衡——一种恒常不变的平静”。希腊人的用词是“euthymia”和“hesychia”,伊壁鸠鲁学派则说“ataraxia”,而基督教徒会说“aequanimitas”。

在英语中,这种状态被叫作“stillness”。

在周遭世界天旋地转时岿然不动,不慌不忙地从容行动,聆听需要听到的信息,随时随地拥有由内而外的宁静。

去探究老子的“道”、古希腊的“逻各斯”逻各斯是欧洲古代和中世纪常用的哲学概念,一般指世界的可理解的规律,因而也有“语言”或“理性”的意思。赫拉克利特最早将这个概念引入哲学。——译者注、基督教的“圣言”、《圣经》中的“道路”的含义吧。

佛教、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基督教、印度教……几乎没有哪个哲学学派或宗教,不将这份内心的平和(或称“至静力”)奉为无可比拟的至善,也是杰出工作和幸福生活的关键。对于几乎所有古代社会的智慧结晶都一致同意的真理,只有愚人才会选择闭目塞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