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产业发展报告(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对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启示

从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历程和“再工业化”战略中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一直处在一个较为被动的局面。在我国经济发展增速换挡、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需要具备变被动为主动的发展意识,实现本地区产业发展转型突破。

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应当重视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稳步推进,同时需要重视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拔苗助长,不能病急乱投医。从发达国家对于“去工业化”的处理态度以及2008年金融危机对于各国经济产生的影响可知,应当注意到实体经济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位。制造业是我国经济的起点,坚持实体经济主导地位是江苏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从金融危机对于发达国家的影响可以看出,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比重比美国、英国和法国均高出一倍,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时,更加显得游刃有余,金融危机对于这些国家的影响更小。

发达国家通过几十年乃至近百年实现的后工业化产业结果,我国通过40多年的不懈努力就接近这些国家制造业发展质量,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从数量看,我国2011年就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大国,2018年我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比重近20%,高于美国和德国之和。但是在高端技术制造行业,依旧是发达国家的主战场。2018年我国半导体芯片进出口逆差达到了3120亿美元,市场需求占全球近33%,本土产值占全球比率不到7%,自给率不足22%。同一年我国汽车销量占全球汽车销量的30.3%,而自主品牌在本国市场占有率仅为42.1%。相对而言,日本自主品牌在本国市场占有率高达93.3%,韩国、法国和德国分别为65.4%、57.4%和55.9%,均高于中国。因此,看到自身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要承认差距的存在,潜心蓄力发展。

(一)被动承接产业转移不可持续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推动技术进步,一味地承接发达国家转移不能推动本地区产业技术升级,不利于长远发展。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转移产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的突破,但是从大到强的转变,则需要通过主动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来实现。

承接产业转移是很多发展中国家开始工业化进程的初级选择,但是这种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为实现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具备自主核心竞争力,破除发达国家技术封锁,自我革新,主动调整产业发展步伐和结构,完成技术改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通过坚持自主创新,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方式,强化主动作为意识。

(二)坚持实体经济主导地位

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是后工业化时期的结果,是实现了工业化自主可控的自然行为。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制造业的重要性,更要避免将第三产业地位一味地拔高,将第三产业占比的提升作为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历程可以看出,其第三产业发达的同时,还伴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重要的助推力量,因此一味强调服务业比重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而“大跃进”式推进服务发展是不可取的,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百害而无一利。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服务的发展是重要的环节,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双70”特征,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也是很高的,这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江苏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定实体经济的主导地位,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壮大,提升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能力,深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提高发展水平。

(三)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是产业发展的终点

产业发展的目的,除了不断完善经济发展结构,还要满足人民不断提高的生活需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发展中不断自我革新是保持生命力的关键。无论是技术进步还是结构升级,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会在某一阶段就能完成,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涵也会不断改变。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学习和总结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保持对于自我革新的清晰认识,在发展中自我完善,保持江苏制造业强大的生命力。

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同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相结合。产品的归宿是消费者,因此通过了解需求的变化以保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制造业的发展也要做出调整来适应相应的变化。变化着的需求要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相应的变化,因此高质量发展也不会是产业发展的终点,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变化和调整。


(1) 马建堂.借鉴国际经验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N].中国企业报,2018-12-28(3).

(2) 左全世.美国“再工业化”之路——美国“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评析[J].装备制造,2012(6).

(3) 王展祥,王秋,李国民.发达国家去工业化与再工业化问题探析[J].现代经济探讨,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