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0.1.1 研究背景
城乡关系的变迁深刻影响着社会发展进程,处理好城乡关系是实现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适时调整城乡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社会面貌发生了根本且深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伊始,面对历史遗留下的城乡间分裂对立局面,毛泽东等提出了“城乡兼顾和沟通城乡关系”的主张,通过恢复和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制定合理的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价格,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并初步扭转了城乡对立格局。在计划经济时期,为快速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局面、保卫国家安全,我国依循农业支持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方针,通过统购统销制度、户籍制度和人民公社制度三种制度来保证发展战略的落实,在实现工业“赶超”发展的同时却导致城乡间流通减少,加剧了我国城乡分离的程度,城乡二元结构形成。改革开放以来,受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冲击,我国的城乡关系再次经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期,我国先后施行了家庭联产承包制和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等改革措施,并施行了一系列“城市偏向”政策。在这一时期,城乡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由农村流向城市的单向流动,城乡关系也经历了由向好到再度分离的过程。在21世纪初期至党的十七大时期,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深化,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党和政府顺势而为,分别在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得益于党和政府对城乡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正确把握,城乡间的要素流动由单向流动变为双向流动,城乡关系不断趋好,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局面。党的十八大至今,经过多年的城乡互助互补发展,城乡间实现了初步融合发展,为进一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我国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城乡发展,并在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要走城乡融合发展新道路,城乡关系由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进入城乡融合发展新阶段。
城乡关系不断向好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取得新突破,但是城乡关系仍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在城乡收入方面,虽然近年来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不断缩小,但2018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仍为2.69,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在要素配置方面,由于政策所造成的历史积累,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配置不合理。而且我国未形成市场化的要素配置机制,要素无法自由流动。要素配置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一大障碍。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由于长期偏向城市的发展政策和户籍制度,城乡居民所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巨大差距。在文化方面,生产方式的不同,催生了差异巨大的“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城市文化以市场经济文化为主,而农村市场经济文化滞后,城乡之间的文化鸿沟依然存在,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在生态环境方面,城乡间存在复杂的二元结构,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和地区间自然环境不同,不同城市的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治理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乡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而且,因为大部分农村环境治理基础设施和水平弱于城市,所以现在很多地区出现了城市生态环境优于农村的城乡生态环境水平“倒挂”的现象。
面对城乡发展中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要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为破解城乡发展问题提供了研究方向。为了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我国先后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涉及城乡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但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在诸如城乡劳动力流动、城乡土地制度、城乡金融制度改革、农业现代化、城乡扶贫和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等具体领域破解发展难题,这就需要对历史进行分析。同时,把握城乡关系现状也必不可少。在把握现状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提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建议。
近年来,对以上问题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在城乡关系变迁历史的研究方面,吴丰华、韩文龙(2018)(1),蒋永穆、周宇晗(2018)(2)等研究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城乡关系演变的历程。孔祥智(2019)(3),邢祖礼、陈杨林等(2019)(4),张海鹏(2019)(5)分析了新中国70年城乡关系的演变。另外,我国步入城乡融合发展新局面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城乡融合发展进行了研究,但是很少有人对城乡融合发展现状进行评价。高帆(2019)(6),许彩玲、李建建(2019)(7)界定了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认为城乡融合发展是更高层次的城乡发展状态,表现为要素流动增强、产业联系更紧密、城乡间发展更加均衡。蔡继明、李蒙蒙(2019)(8),李爱民(2019)(9)则从城乡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的角度进行研究。蔡继明、李蒙蒙认为城乡融合发展存在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两个制度障碍,导致了要素流动和配置不合理。李爱民认为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和促进城乡融合等五方面任务。党国英(2018)(10),陈丹、张越(2019)(11)则从乡村振兴的角度研究如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撑。刘明辉、卢飞(2019)(12)认为城乡要素错配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错配对城乡融合发展分别是正效应、负效应,并从“人”“地”两个角度对城乡融合进行了评价。上述代表性研究及其他研究奠定了本书的研究基础,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对城乡关系,特别是城乡关系演进历史的研究。为此,《报告2019》将对中国城乡融合水平进行评价,以把握发展现状;对新中国城乡发展70年进行梳理,深入认识城乡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对城乡关系进行展望。通过研究,以期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贯彻新发展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0.1.2 研究意义
全面、科学地对城乡发展现状进行判定,对新中国70年城乡发展历程进行系统研究,以及对城乡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70年城乡关系的发展变化、深入理解城乡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具有重大意义。
(1)现实意义
第一,为制定城乡融合政策提供决策依据。首先,各省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准确判断各省份城乡融合水平(绝对和相对)和现状,需要科学分析各省份融合发展的特征和存在问题,这都有赖于对各省份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客观、准确的把握,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进一步讲,研判各个省域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明确其在全国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分析哪些因素导致其水平及排名上升或下降,为各个省份科学合理开展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在我国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工作,不应忽视我国区域间、省域间的差异性,只有科学、准确地评判各省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才能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为国家和地方制定符合地方实际和特点的统筹城乡政策,特别是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政策提供足够的依据。
第二,助力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我国解决了人民群众从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的问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壮举。但是,我们在肯定发展成就的同时不能满足于现状,更不能忽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城乡关系仍然不够合理,城乡间的发展差距仍然较大。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之年,更是我国城乡融合发展的转折点,因此,我们应该明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城乡融合发展的方向。多数学者认为,当下我国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经济发展水平也有了大幅提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时机已经成熟,但是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城乡融合发展路径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此,我们对新中国70年城乡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认清历史,从历史中总结提炼经验和教训,以期探索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第三,助力我国经济在新时代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高质量发展成为我国发展的新目标,而城乡融合发展则是题中应有之义。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效益、创新驱动发展和经济协调发展为特征,若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就必须进行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升级、必须摆脱贫困、必须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等,这都有赖于释放乡村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来说,乡村和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的释放需要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在城乡互动、城乡互补和城乡互促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新的发展要求下和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发展历史、现状和理论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新观点和新建议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而推动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四,助力破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当前,我国社会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间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是这一矛盾最突出的表现。如前所述,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我国实行了特定的发展政策,这种城市偏向的发展机制,在极大提升我国国力的同时又使得城乡间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和固化,并形成路径依赖,使得城乡融合发展的难度较大。若要扭转这种发展趋势,就必须以更大的魄力和努力消除路径依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此,我们对新中国70年城乡关系进行全面、科学的研究有助于探明城乡发展存在的主要矛盾,为寻求正确破解城乡发展不协调、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提供智力支撑。
(2)理论意义
第一,有利于丰富学术界对城乡关系理论的认识。城乡关系时刻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因此,对城乡关系理论的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本书在现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探索我国城乡发展的理论逻辑和机制体制及城乡关系的发展方向,以丰富城乡关系理论。
第二,有利于在学理层面深入认识我国城乡关系的特殊性。由于特殊的发展环境,我国实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战略和相关制度安排,受此影响,我国城乡关系演变发展不仅存在一般性,而且存在特殊性。本书以70年为研究跨度,从城乡关系演变、城乡劳动力流动、城乡土地制度、城乡金融制度改革、城乡流通关系、农业现代化、城乡扶贫和城乡公共服务供给8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历史脉络,总结我国城乡关系特征,充分剖析我国城乡关系的一般性、长期性和复杂性,这有利于在学理层面进一步加深对我国城乡关系特殊性的认识。
第三,有利于更科学地刻画城乡融合发展的水平。目前,对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的文献较少。因此,我们将以对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评价的经验为基础,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充分把握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在探索和完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促进政府关于城乡关系工作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