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文化更要物化
台湾著名学者龙应台在《文化是什么》中对“文化”一词作了精辟描述:“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优秀的校园文化给人一种实实在在的内在驱动,让人沉静、大气、向上、奋发,砥砺一代代学子的人格品行,激励一代代学子的求学奋进。作为东关实小教师,当历史的接力棒交到我们手里的时候,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学校漫长发展史中散落的文化碎片进行聚合、梳理和提炼,彰显学校特有的文化底蕴。
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发轫于1912年胡冠甫、程玉生二位先生在沭城东关所办的私塾班。1915年,蒋仲权校长变私塾授课制为班级授课制,开创了沭阳现代初等教育的先河,并将学校命名为“正心小学”。“正心诚意”是儒家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境界。《礼记·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还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自1912年建校至今,我们以“正”力量厚实学校文化,以文化立意引领改革实践,用“正”文化的力量去引领学校特色发展。学校领导班子经过认真酝酿,反复讨论,广泛调研,科学论证,最终将“正”文化确定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灵魂,努力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校文化体系,用“正”文化的力量去支撑学校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在《中国教育的觉醒》中说:“教育可分为三部:死的教育;不死不活的教育;活的教育。”姑且不论我们目前的教育处于哪个阶段,我们总可以达成一致的是:要追求“活的教育”。然而有些学校校园管理上提倡“三轻”:轻手轻脚,轻言细语,轻拿轻放。学生并非养老院里的老人,而是本来就应活蹦乱跳的十几岁的孩子,这“三轻”能做到吗?能。因为有一系列考核和评比的“激励机制”,赏罚分明呢!这离“活的教育”多么遥远啊!这样的校园,没有孩子气;这样养成的孩子,没有儿童气。这样的校园还叫“校园”吗?这样的孩子,还叫“孩子”吗?
教育,是天地。在教育之天地,呈美好之姿态。生动、生气、生机、生命、生长,皆在此中藏,如源头活水,生生不息,此即“活的教育”之本真吧?校园实在是需要生机啊,实在需要给孩子们提供玩耍的地方啊。陶行知在谈到校址的选择时,曾把自然环境作为极其重要的因素。他认为“天然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他认为校址的选择应满足这样的标准:“一要雄壮,可以令人兴奋;二要美丽,可以令人欣赏;三要阔大,可以使人胸襟开拓,度量宽宏;四要富于历史,使人常能领略数千百年以来之文物,以启发他们光大国粹的心思……”苏霍姆林斯基也特别重视自然质朴的校园环境对孩子的美的感染与熏陶。我曾两次去过他担任校长的帕甫雷什中学,校园里扎根于大地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的丰盛果园、洒满树叶的泥土小径、野趣盎然的如茵草坪……让人感到这就是孩子们的天地。
京剧长廊和京剧孝园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长廊四周有京剧脸谱和人物介绍,这里成为孩子们玩耍和感受京剧魅力的好地方。
春天长廊里的紫藤花开了,一簇簇像风铃般随风摇曳,浓密的叶子映衬着紫莹莹的花瓣。阳光透过叶子间的缝隙撒到地面,投下斑驳的影子。京剧孝园里有草坪和各种名贵的花草树木,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秋天硕果飘香、冬天银装素裹……
京剧孝园对于孩子们来说,就像是可远观的圣物一样,可望而不可即。为何四面围栏,究其原因是考虑到里面有一个变压器室,学校为了师生安全考虑才围住。我们充分征求广大师生意见,以“正”文化为主题,把京剧孝园改造成正园文化广场,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的同时,达到以物育人、以物化人的目的。
在保留原有绿植的基础上,我们拆除栅栏,把校园有限的空间还给学生。正园文化广场水池中央树立“正”字雕塑,代表我们全校师生在“正”文化引领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做真人、正人。水池由莲花瓣砌成,含意是出淤泥而不染,提醒全体师生做品行高洁之人。水系代表以正人身为教之源,李叔同曾说:“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美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没事好便宜的便是。”正人先正己,育人先育己,教师要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转化为教学的动力之源。环形石凳上刻有汉语拼音“正”,孩子们可以围坐石凳,或安静读书,或畅谈理想……我们打造正园文化广场,让所有师生感知“正”文化,理解“正”文化,感悟“正”文化,实践“正”文化。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可见外部环境及周围的人、事对人的影响有多大。校园是每个孩子学习生活的地方,是他们成长的摇篮,也是他们实现理想、放飞梦想的地方!
不是行动的数量,
而是体验的深度,
让生命丰盛而充实。
——萨古鲁
萨古鲁的话我深以为然。生命在于质量,而不在数量,在于深度而不在于长度。一个学校的“正”文化,难道仅仅是一个广场吗?绝不是。
除了做一些必要的绿化外,还要设计校徽、打造“正”文化长廊、彰显“正”文化黑板墙,在教学楼、办公楼悬挂或张贴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等,充分反映学校的“正”文化办学特色及办学理念。常说“为人师表”,自己都做不好,要求学生,岂非缘木求鱼?最近一位语文老师被曝光有种种有辱师德的劣行,自己一摊烂泥,却要求孩子“传递正能量”。每一个有良知的老师,难道不应该以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做表率吗?
我们用“正”文化丰盈师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正德、正体、正雅、正美、正融“五正”素养,用“正”的旗帜来引领教师教人求真、求正,引领学生学做真人、正人。活在人世,个人是多么渺小,世界又是多么地无边无际、神秘莫测,那些内心没有任何信仰,而轻易就把自我那点微小的经验当作终极的人,其实是对人的简化,也是对人世的无知。每个人的灵魂,都得有可依靠可寄托的东西。
一次升旗仪式,孩子们队列整齐、表情庄严,可老师们却没有队列,东站一个西站一个,有的还在队列后面聊天。我拍下了这一幕的照片,精神抖擞的孩子、随意散漫的老师让我诧异不已,我打算斗胆独裁一次!例行的教工大会上,我将拍的照片打到投影仪上。第一张照片把老师们震撼了:穿着校服的孩子们,齐如刀割、昂首挺胸,望着冉冉升起的国旗。第二张刚一打出来,老师们便哄然大笑——三三两两随意站着聊天的老师们,与第一张照片中孩子们的队列反差实在太大。第三张照片更具有意味——前面的同学们巍然屹立、宛如雕塑,后面的老师却在聊天说笑,仿佛是农贸市场老友重逢。一张张的照片被次第展示出来,慢慢地,老师们不笑了。
我宣布:“从下周升旗仪式开始,除了班主任站在所在班级队列旁边之外,全体单独站成一个队列,站在全校学生的最中间,让‘身正’的我们成为学生的示范!”
果然,从那以后,每次升旗仪式前,老师们都自觉面对升旗台站在操场最中间,两旁是全校学生。每次体育老师整队时,首先对老师们发出口令:“全体老师注意了,稍息,立正!向前看齐!”老师们都认真地听从口令,调整队列。然后,体育老师再对全校学生喊道:“全体同学,立正,稍息,立正!两边的同学,向左向右转——向老师们看齐!”全校学生齐刷刷转过身,面向老师,对比老师队列,调整队形。
姿态正,美好生。正人先正己,立正、身正、心正,就这么威武!我最喜欢庄子,想知道庄周梦为蝴蝶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好奇至极,时常想起庄子深情地说:“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于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是啊,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唯“正”而已。诗意盎然的散文表达的却是至正的哲学。万物有始有终,人生境界却无穷无尽。如何“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所谓“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吧,智慧的人走的是大乘,乘的什么?天地的正气,或者是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当然,这个“气”字是我们后人加上的,庄子没有讲这个“气”字。
学生成长的路,是缩不短的。被加快的,一定会在别的什么地方走失。所以,不如索性认认真真端端正正做人。都说得大道者,必有大德、大学问、大智慧、大涵养。《道德经》也提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真是个神奇的东西,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我们学校坚持的“道”就是“正”文化。传承与建构,探索与创新,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做“正”文章,养“正”精神,追“正”梦想,树“正”品牌,不断丰富“正”文化内涵,让核心素养落地。
岁月不居,行走不息,愿以正气临深溪而观鱼舞,涉险滩而赏鸟鸣,盼永观端正之心,以抵达正气之无穷境。我似乎看到我们的学生走在了季羡林先生描绘过的一个意境里:一条开满桃花的路上,云蒸霞蔚,前途似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