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成为新目标
一、新目标的提出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1)2018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进一步提出,制定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的指导意见。同年,国务院国资委提出:“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一是形成一批在国际资源配置中占主导地位的领军企业,二是形成一批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发展的领军企业,三是形成一批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领军企业。”(2)2018年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之中,中国一共有120家企业荣登榜单,上榜企业数量接近美国的126家;中央企业一共有48家荣登榜单,占中央企业总数的一半。2019年的《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之中,中国一共有129家企业荣登榜单,上榜企业数量首次超过美国的121家;中央企业一共有48家荣登榜单。一大批国有企业经过多年的实践与积累,已经具备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世界一流企业的潜力,其中的因素有很多,但至少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因素、中国发展所提供的最为有力的保障与支撑;二是广大国有企业自身的锐意进取、创新探索。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既是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目标与方向,也是确保各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的着力点与关键点,这已经成为广大国有企业的战略选择和主攻方向。
二、新目标的生动实践
2019年1月,国务院国资委选定航天科技、中国石油、国家电网、中国三峡、国家能源集团、中国移动、中航工业、中国建筑、中车集团、中广核集团等10家单位,作为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示范企业可以有更大决策自主权,综合运用混合所有制改革、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等各项改革政策,努力建设具有“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鲜明特点的世界一流企业,利用3年左右的时间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三个领军”指的是:在全球资源配置中占据主导地位,能够引领全球行业技术快速发展,能够在全球产业发展中具有真正话语权和影响力。“三个领先”指的是:全要素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等效率指标领先,净资产收益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等效益指标领先,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等方面领先。“三个典范”指的是: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典范,履行社会责任的典范,拥有全球知名品牌形象的典范。(3)整体来看,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集中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宏观上深度参与国际分工与实现全球配置资源的需要。从国家层面来看,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新的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处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结构与推进增长动力转换的重要阶段。更好地实现中国经济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发展,不断提升我国企业在世界分工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与作用,离不开大企业和大集团功能与作用的充分发挥,特别是要体现在中央企业的担当有为上。所以,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既要适应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步伐的要求,也要服务于我国企业“走出去”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更要深度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实现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这是具有长远性、战略性、全局性和挑战性的目标任务。
二是中观上引领行业更好发展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的需要。从产业层面来看,各个行业、各个领域正在发生急剧而深刻的变化,已经处在一个强者恒强、变化难测、优胜劣汰和适者生存的重要阶段。当然,也应当看到,这种变化与不确定性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在产业整合、重组、调整、创新和发展中所带来的更大机遇与机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尤为显著,从过往的高速增长阶段向如今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过程中,已经不能再沿袭过去粗放的、单一的、低效的发展模式,需要从主要依赖加大资源、要素的投入数量与规模获得增长,尽快转移调整到更多地依靠效率、效益、质量、素质、能力和水平的提高上来。放眼世界范围,印度、越南等南亚、东南亚临近我国的新兴经济体对我国低成本竞争优势的追赶和替代,欧美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产业升级战略的实施,都使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两头挤压”“空间缩小”的严峻考验。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成本和低效率的产业发展模式现在已经难以为继。因此,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通过引领带动行业发展进步而不断促进我国的产业布局优化、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势在必行、别无他途的选择。
三是微观上提升企业竞争力与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从企业层面来看,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洗礼与磨砺,我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绩,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持续多年对整个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一批大企业和大集团成长起来,从内到外、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开展境外投资经营,有的还进入了世界500强榜单,不仅在规模上已经达到了世界级次,而且在技术、管理、经营、服务和国际化等方面也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经过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经济不断优化升级和变革创新,开始步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孕育出了新的产业机会、新的市场空间和新的消费需求。虽然新旧动能转换期存在一定的阵痛,但正是这种“壮士断腕”的举措才能跟上世界经济新发展的“滚滚车轮”,为广大企业提供难得的发展契机。可以预见,在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宏观蓝图的征程中,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三、新目标的三个要求
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不仅理论内涵广博丰富,而且实践特色十分鲜明,是理论与实际结合最为紧密的研究课题。整体来看,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能力。
一是全球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力。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不仅要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公司治理能力、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新产品新技术研发能力、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品牌影响力、人才聚集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都要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能够为世界范围内企业的成长与发展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或做法。只有这样,才能参与甚至主导国际行业规则和产业技术标准的制定,增强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是技术领域上的创新引领力。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一方面,应当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掌握该行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一定时期内难以复制和替代的独占优势,并且不断自我革新、创新发展,保持核心竞争力的领先性、持久性;另一方面,应当紧跟国家战略和市场需求,加大研发投入力度,聚集世界高端人才,不断突破瓶颈制约,在战略性、前瞻性领域取得突破,实现重大尖端技术的自主可控,引领行业产业的长远发展。
三是体制机制创新中的持续发展力。成长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应当加强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公司治理水平、集团管控能力、商业经营模式、社会价值创造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应当不断优化经营机制,紧紧围绕“释放人的活力”提升企业活力,尊重主要经营管理者在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弘扬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在战略管理上能够超前布局、赢得发展先机,在企业管理上能够保持制度健全、流程顺畅、企业文化和谐而富有进取精神,在业务经营上能够具备全球视野、开拓全球市场、配置全球资源、聚集全球人才、履行社会责任、完善内控体系、管控国际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