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的青海经济:发展现状与产业嬗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供给侧改革与经济发展转型研究框架构建

2.1 供给侧改革的政策内涵分析

2.1.1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学派的差异

20世纪70年代,主要发达经济体相继出现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危机。面对“滞胀”,之前长期使用的凯恩斯主义需求管理方式无济于事,由此供给学派的主张盛极一时,以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为代表的结构性改革政策登上历史舞台,并助推英美等国摆脱了“滞胀”泥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改革也产生诸多负面效应,如加剧了收入分配差距,推动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甚至为后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前,我国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紧密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在综合研判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基础上提出的重要举措,尽管在理论和实践上与西方“供给革命”有相似之处,但更有本质的区别,集中体现在理论基础、实践背景、改革内涵、政策手段、动力机制等方面。(1)

2.1.1.1 理论基础差异

西方供给学派的思想建立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之上,是自由经济理论与西方当时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显然,供给学派政策注重市场配置资源作用,认为长期经济增长依赖于供给面条件改进,但却没有形成独立严谨的理论体系,更像是相关理论的经验集成。它的货币政策实践主要是借鉴货币学派理论,放松管制政策基于竞争创造繁荣的现代经济学常识理念,减税政策则较多诉诸公共财政领域的最优税率分析框架。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借鉴吸收其他相关经济理论精华的重大理论创新。首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从供给侧发力,强调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改善产品供给质量,释放经济发展潜力。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关于生产和消费互相关系、商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平衡关系等理论的实际应用,同时,借鉴吸收了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经济增长源泉的部分思想。其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注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协调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经济环节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等相关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同时,也吸收借鉴了发展经济学关于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技术结构等相关理论的精华。最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等辩证统一观点的深化应用和发展,同时借鉴了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内生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理论精华。

2.1.1.2 实践背景差异

西方主要国家推行供给学派政策主张的时期已经完成了工业化,进入高收入发展阶段,经济结构和市场机制步入相对成熟期。由于长期受凯恩斯思潮支配,政府过度干预管制市场弊端重生,经济效率降低,普遍面临经济发展停滞或徘徊、通货膨胀加剧、失业率攀升三者并存的局面,需要依托财政、货币政策以及相应的结构性改革破解上述困境,释放发展活力。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生体制机制转型阶段,工业化尚未完成,市场机制还不成熟,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企业利润下降、工业生产品价格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以及潜在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逐步上升”等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提升供给对需求的反应灵敏度。与美英等国当期“滞胀”情况不同的是,尽管我国经济增速趋于下降,但近年仍保持6.5%以上的中高速水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仍居于前列。(2)与此同时,我国并未出现显著的通货膨胀现象,物价水平长期处于低位,尤其是工业品价格较为低迷。(3)

2.1.1.3 改革内涵差异

西方国家是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采取供给学派主张时,普遍具备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市场竞争较为充分。这些条件就决定了它们在政策思路上主张政府干预最小化,强调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前提下,对现有经济体制机制进行适应性改革。其主导思路遵循“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原则,把“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用好,既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强调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最大可能地追求效率和公平的平衡。特别是总结以往过于依赖调控政策干预经济以及大规模刺激政策的实践经验和利弊得失,探索如何调整政策方针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以求在更高水平上达到供需的动态均衡。

2.1.1.4 政策手段差异

西方供给学派政策旨在通过改善微观经济效率来解决短期宏观经济供需失衡问题,政策涉及面相对较窄。由于西方国家已经具备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基于已有的制度安排,其政策手段偏重于宏观政策调整,政策手段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导,辅之以相应的经济和社会机制改革,主要包括减少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削减政府预算、减少社会福利开支、控制货币供给量以及放宽政府管制、推行私有化、削减工会力量等举措。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涵盖领域更加丰富和广泛,影响也更加深远。由于我国仍处于体制转轨阶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政策调整,而且包括中近期和远期体制机制改革,体现了各项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它是由目标任务、政策调整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

2.1.1.5 动力机制差异

西方国家推行供给学派政策主张时期,经济结构和制度都较为成熟,结构调整的空间不大,改革空间较为有限,短期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存在较大难度。首先,城乡差别较小。1980年英国、美国的城镇化率分别达到78.5%和73.7%,进一步推进城镇化的潜力不大;其次,地域差别较小。英美等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国内区域间要素流动性较为充分,区域间发展差距不大,区域结构调整挖潜的空间相对较小;最后,市场制度较为成熟。英国和美国属于现代市场经济发源地和先行地区,经过长期培育发展,各领域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市场体系,各方利益主体博弈处于相对均衡状态。

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总体处于中上等收入水平,与高收入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进一步增长还有很大空间。(4)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较为突出,(5)诸多体制机制尚处于构建和变化中,通过结构优化和改革创新仍能够释放出较大的发展潜力。首先,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很大;(6)其次,制约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最后,完善市场制度,让市场更好地配置资源还有较大潜力。因此,在较长时期内,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资源配置障碍,释放结构优化潜力,仍然有条件培植经济持续增长新动能。

总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西方供给经济学的翻版,而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环境和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与政策创新,并将根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7)

2.1.2 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内涵

2015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2016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进一步强调,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重点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重要抓手,推动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培育新动能,强化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积极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深化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等行业改革,降低用能和物流成本。

就政策而言,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含五大政策体系,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8)

2.1.3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正确处理四大关系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处理好四大关系,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短期与长期的关系、减法与加法的关系、供给与需求的关系。(9)

首先,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10)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既要遵循市场规律、善用市场机制解决问题,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其次,处理好短期与长期的关系。(11)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降低经济运行风险,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又要着力构建长效体制机制,重塑中长期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机制。

再次,处理好减法与加法的关系。做好“减法”,减少低端供给和无效供给,深化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为经济发展留出新空间。同时要做好加法,扩大有效供给和中高端供给,补短板、惠民生,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为经济增长培育新动力。

最后,处理好供给与需求的关系。(12)把供给侧管理和需求侧管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既要大力推进供给创新,适应和引领需求的变化,也要采取必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发挥需求侧对稳定经济增长、拉动新兴产业的作用。

2.2 供给侧改革作用于经济发展转型的机制分析

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表现为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以及效率的改善。当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时,通常主要依靠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实现经济增长;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保持经济增长就需要靠生产要素效率的持续改善来实现。当前我国经济转型就是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资源配置方式需要由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向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亟须由增加要素投入向提高要素配置效率转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说到底最终目的是满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根本途径是深化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供给结构调整,更好地满足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供给侧包括生产要素、生产者和产业三个逐次递进的层次,构成经济增长的供给体系;“结构性”是指生产要素、企业和产业是按照什么比例进行配置的,不同的组合决定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改革”是指通过完善制度建设来调整生产关系,改变生产要素、企业和产业的比例关系,既包括数量关系调整,也包括质量提升(图1-2-1)。(13)

图1-2-1 供给侧改革作用于经济发展转型的机制

2.3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经济发展转型的分析框架构建

首先,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潜在产出与现实产出比较、区域经济效率评估三个维度来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与质量,判断区域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此同时,从要素、企业和产业三个层面分析区域经济供给体系现状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判断该区域推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其次,从上述涉及的维度和层面分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和补短板”的主要领域与行业,并分析其对资源配置方式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最后,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顺了资源配置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区域经济即可实现可持续发展(见图1-2-2)。

图1-2-2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经济发展转型的分析框架


(1)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政策框架》课题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理论与政策框架[J].宏观经济研究,2017(3).

(2) 2015—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分别为6.9%、6.7%和6.9%,同期世界经济的增长率分别仅为2.9%、2.5%和3.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3) 2015—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4%、2.0%和1.6%;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分别为0.1%、0.7%和1.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2%、1.4%和6.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4) 2017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为8827美元,相比世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714美元)较低。

(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6) 2017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2.71倍,各省份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极值比达到4.53,差异系数达到220.7%。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8》。

(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西方经济学的供给学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给学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们的解释来宣扬‘新自由主义’,借机制造负面舆论。”

(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9)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10) 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转型发展的核心问题。自从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对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我们党一直在根据时间拓展和认识深化寻找新的科学定位。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这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可以说,这个重要判断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转变政府职能。

(11) 由于供给侧政策通常具有较长的时滞效应,短期政策在力度上宜大不宜小、宜快不宜慢、宜透明不宜遮掩。中长期政策要稳,相机渐进调整,以稳定全社会的经济预期。

(12) 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管理是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基本手段,前者重点是解决总量性问题,后者重点是解决结构性问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是以供给侧为重点还是以需求侧为重点,取决于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当前,影响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重大结构性问题主要有四个:一是投资与消费比例不合理;二是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四是总需求结构不合理。这些问题的存在,根源在于我国经济在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供给结构跟不上需求结构变化,经济缺乏实现自我修复和平衡的弹性。资料来源:沈坤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J].中国社会科学网,2016-3-31.

(13) 王昌林,付保宗,郭丽岩,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理论:内涵和逻辑体系[J].宏观经济管理,2017(9):1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