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青海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选择、目标及重点领域
6.1 青海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选择
2018年7月,中国共产党青海省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出“要深入实施‘五四战略’(1),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开创新青海建设新局面”。那么,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可归纳为:一是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二是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三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形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四是持续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努力推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新青海取得新成效。
6.2 青海经济发展转型的目标
经济转型是一个经济体(国家或者地区)为了应对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瓶颈与问题,变革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乃至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等。从理论来看,对经济转型目标的考察可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将经济转型理解为经济体制的转型,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第二,针对我国经济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率”等问题,认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是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第三,经济转型升级表现为一种结构的变化,因此,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是经济发展转型的目标(郑永年,2011;裴长洪,2012);第四,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后,提出了进一步促进市场化作用的发挥、继续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推进结构性改革、深化财政金融改革等经济转型目标(厉以宁,2015;金碚,2015),而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则要求转变以投资需求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方式,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区域间生产力布局的均衡、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改革等来实现中国经济转型目标(胡鞍钢,2016;刘伟,2016)。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容和青海省经济发展转型的方向可以判断得出青海经济发展转型的两大目标:一是转变资源配置方式,不断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改善供给体系,提高供给质量,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
6.3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青海经济发展转型的重点领域
6.3.1 “去产能”的重点领域
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如果该指数出现负增长,说明工业企业产品的市场供给大于市场需求,而连续的负增长则意味着产能过剩情况比较严重。统计数据显示,2000—2017年,青海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较大(图1-6-1),特别是2012—2016年出现了连续的负增长,说明在此期间青海省工业领域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
图1-6-1 2000—2017年青海省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8》。
从行业差别来看(表1-6-1),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化学染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其他制造业10个工业行业的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出现了连续的负增长,说明这些行业存在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情况,“去产能”的任务比较艰巨。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无论是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还是分行业的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在2017年均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仅有食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其他制造业以及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四个行业的指数值为负值,其他行业的指数值均转为正值。这说明正在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去产能”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但是“去产能”的长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表1-6-1 2011—2017年工业不同行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8》。
从产能利用率来看,除天然原油开采、原油加工能力和电解铝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之外,其他工业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均较低(表1-6-2)。其中,发电设备容量和金属切削机床的产能利用率持续低于40%。从产能利用率的变化情况来看,火电设备容量、平板玻璃和铁合金的产能利用率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平板玻璃的产能利用率由2014年的93.3%下降至2017年的34.6%,下降幅度达到了62.92%。
表1-6-2 2014—2017年青海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能利用率情况
数据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8》。
6.3.2 “去库存”的重点领域
库存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或物料等,通常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以及周转材料等。(2)而在GDP支出法核算层面,库存变动的核查范围包括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统计数据显示,绝对规模上的库存变动占GDP的比例较低,2000—2017年青海省支出法GDP的构成中,平均意义上的存货变动占GDP的比重仅为2.59%。(3)如果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作为分界点,则危机后这个比例有所上升。2009—2017年,这项占比达到2.79%。但就相对规模而言,库存变动的GDP占比仍然非常小,远低于消费和固定资本形成的占比,也略低于净出口的占比。
但是,库存变动的变动幅度远高于整体GDP的变动幅度和支出法其他各项目的变动幅度。因此,库存变动成为增长不稳定的重要来源。借助变异系数统计指标,我们可以发现,2000—2017年青海省GDP中库存变动的变异系数是所有分项中最高的,达到421.92%,同期GDP总体的变异系数为68.15%。正因为库存的波动程度较高,尽管其占GDP的规模较小,仍然会对增长产生显著影响。于是,“去库存”就成为青海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房地产业是青海省“去库存”的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而商品房待售面积是反映房地产库存水平的指标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14—2016年青海省商品房待售面积分别达到206万平方米、264万平方米和222万平方米,(4)倘若按照人均居住面积35平方米的标准核算,青海省待售商品房面积可供5.89万~7.54万人居住,这意味着青海省每年的城镇化率需要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而同期青海省城镇化率的平均增长速度仅为1.03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在相关政策调控的影响下,青海省房地产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却在小幅波动中由2000年的49.5%上升至2017年的118.3%,特别是2016—2017年资产负债率均超过100%(图1-6-2),这将进一步加大房地产企业融资的难度。
图1-6-2 2000—2017年青海省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8》。
6.3.3 “去杠杆”的重点领域
根据青海省宏观经济运行的实际,将其国民经济划分为政府部门、居民部门和企业部门。其中,政府部门的杠杆率用政府部门发债余额与GDP之比来衡量。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和2017年青海省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余额分别为1339.09亿元和1512.57亿元,于是可计算得出杠杆率分别为52.05%和57.63%;居民部门的杠杆率选择金融机构居民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之比进行替代,经计算2016年和2017年青海省居民部门的杠杆率分别为25.89%和29.39%;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则选择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来衡量,于是2016年和2017年青海省企业部门的杠杆率分别为68.41%和67.34%(图1-6-3)。比较而言,企业部门的杠杆率最高,其次为政府部门,居民部门的杠杆率最低。青海省的杠杆问题主要是企业和政府的负债偏高。
在工业企业内部,规模以上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集体企业的杠杆率有所下降,分别由2016年的70.87%和95.71%下降至2017年的68.25%和53.03%;而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的杠杆率则有所上升,由2016年的62.99%上升至2017年的65.27%。与此同时,正如前文所述,房地产企业的杠杆率更高。于是,房地产行业也是青海省“去杠杆”的重点领域与主要行业。
图1-6-3 2016—2017年青海省三大部门杠杆率情况
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8》。
6.3.4 “降成本”的重点领域
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是有效缓解实体经济企业困难、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降成本”的主要举措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人工成本、生产要素成本、物流成本等。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减轻企业税费负担是降成本的重点,而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和降低社会保险费是降成本的难点。
制度性交易成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企业在遵循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时所需付出的成本,如各种税费、交易成本等。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有研究借助营商环境指数来评估制度性交易成本,营商环境指数越高,说明营商环境越好,制度性交易成本越低。相关研究显示,2017年1—7月青海省营商环境指数的平均值仅为12.03,位居全国第26位,仅高于黑龙江、新疆、西藏、云南和甘肃五个省份。(5)这表明青海省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任重而道远。结合青海实际来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应着力从打破地域分割和行业垄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合理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发力。
减轻企业税费负担需要在推进“营改增”试点、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才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而拓展企业融资渠道、落实差别化信贷政策和提高企业资金周转率可以达到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的效果;降低企业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降低社会保障缴费费率和劳动力自由流动成本可能实现降低企业人工成本的目标;清理规范物流收费和建设高效物流网络可有效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此外,青海省应用足国家政策,切实降低企业的用能成本、用气成本和用地成本。
6.3.5 “补短板”的重点领域
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短板。从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看,青海省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在以下重点领域“补短板”。
一是着力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新动能培育方面补短板。要瞄准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市场机制作用和企业主体地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创新成果的产出率以及应用转化能力。同时,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注重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
二是着力在现代服务业和民生急需领域补短板。当前,无论从产值结构还是就业结构来看,第三产业已经成为青海省的第一大产业,但是服务业发展却存在发展质量不高、竞争力不强等突出问题。推动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就应提升服务业质量和效率,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尤其是要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旅游、交通运输、医疗养老等服务业,更好地适应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要以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是着力在实体经济有效投资领域补短板。从欠发达的省情来看,投资仍然是当前青海省扩大需求的重要手段,也是决定有效供给的重要因素。因此,要通过改变投资结构来提升投资效率,就青海而言,应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和实体经济各产业技术更新改造投资的规模,这是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的必然选择。
四是着力在精准脱贫方面补短板。统计数据显示,按照现行国家农村贫困标准(2010年不变价,每人每年2300元)测算,2016年青海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为31万人,贫困发生率为8.1%,较全国农村高3.6个百分点。(6)因此,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资金、政策、工作等投入力度,着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可以有效提升其自我发展能力。
五是着力在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补短板。在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乡村人口比重逐步降低的时代背景下,(7)亟须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对城乡融合发展的积极作用,加大对农村的精准投入,加强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建设,促进城乡之间要素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发展差距和短板的存在,蕴含着区域发展的潜力和动力,青海应充分协调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藏区发展、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提高区域发展同时为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六是着力在优化营商环境等制度供给方面补短板。要在构建亲清型政商关系上下功夫、见实效,既要防止只亲不清,又要避免只清不亲,努力使亲有足够的温度、清有明确的尺度;完善公平竞争政策,根据国家要求坚决废除妨碍市场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严格保护产权,促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对照国内先进营商环境标准,建设一流营商环境,努力打造投资创业乐园。
(1) “五四战略”是指“四个扎扎实实”“四个转变”“四化同步”“四个更加”和“四种本领”。其中,“四个扎扎实实”:扎扎实实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扎扎实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治理,扎扎实实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四个转变”:努力实现从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从人口小省向民族团结进步大省的转变,从研究地方发展战略向融入国家战略的转变,从农牧民单一的种植、养殖、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转变;“四化同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四个更加”:让青海更加富裕、更加文明、更加和谐、更加美丽;“四种本领”:增强学习和政治领导本领,增强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本领,增强依法施政和群众工作本领,增强狠抓落实和驾驭风险本领。
(2) 资料来源:《2015国家统计调查制度》。
(3) 根据《青海统计年鉴2018》相关数据计算而得。
(4) 数据来源:《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2015》《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2016》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2017》。
(5) 董倩.基于网络搜索数据对我国营商环境变化情况的评估[J].国家统计局网站,2018-06-13.
(6) 数据来源:《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
(7) 统计数据显示,自2006年开始青海省的乡村人口绝对数量开始出现持续下降的趋势,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由60.74%持续下降至46.93%。数据来源:《青海统计年鉴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