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个情绪稳定的成年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2 身体、情绪、认知的交互关系

在上一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情绪是一套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复杂系统,我们的身体、情绪和认知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用心观察,几乎每个人都能看到这三者之间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身体与情绪

我们的情绪与身体有相当直接的联系。事实上在大脑内,处理情绪痛苦和生理痛苦的脑区完全相同,因此情绪难过经常会被体验为一种身体难过的感受。比如,在电影《爱是妥协》中,男主角因为被女主角甩了一巴掌,初次体会到恋爱中的心痛,却把情感痛苦和身体痛苦搞混了,以为自己犯了心脏病,还叫了救护车,最后被医生告知所有生理指标全部正常。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惊恐发作。惊恐发作通常是由于焦虑感大量无意识地累积并最终触发造成的,但当事人通常都对其触发过程毫无觉察,直到在焦虑感排山倒海般地压下来时才突然惊觉,因此感到措手不及;紧接着就是难以控制的生理应激反应和过度换气带来的头晕目眩和手脚麻痹,当事人经常感觉自己物理意义上的“要死了”,但十几分钟后可能一切又都烟消云散。对于缺乏心理学知识的人来说,惊恐发作的主观感觉就像撞邪了一样,实际上它只是心因性的生理应激反应而已。

不仅短时间内的情绪问题可能带来大量躯体反应,长期的情绪问题也可能带来一系列身体症状,比如头晕、耳鸣、失眠、持续疲劳等,都是很常见的情绪问题引起的生理症状;神经性皮炎、哮喘、胃溃疡等疾病的发作,常常也跟心理压力有明确的联系。情绪还可能造成不健康的行为,比如抽烟喝酒、暴饮暴食,这些行为大多只能短期缓解负面情绪,但会对身体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当然,身体同样也可以影响情绪。并不是所有的情绪问题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时候身体状况本身就可以导致情绪的重大变化,不同性别、年龄段之间的情绪模式差异,也受生理基础的影响。比如,在青春期和更年期,由于身体激素水平发生变化,人们通常会更容易烦躁、情绪化;而女性在月经期间,由于雌激素分泌水平的快速变化,也可能导致心绪烦乱。这些情绪变化并非心理问题,而是人类生理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属于自然规律的体现,应该得到人们的尊重和理解。更多时候,这些情绪变化只是需要本人和周围环境的理解和接纳,就足以随时间顺利平复。只有在造成严重问题的情况下,才需要额外去干预。

但也有一些情绪问题是生理病变的表现,由于情绪的表现和表达依赖人体的生理化学过程,如果在这些过程中出现问题,就可能会以情绪问题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甲状腺机能减退和肝脏功能失调都可能造成明确的抑郁情绪,缺乏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D也可能造成情绪低落。一些脑肿瘤在初期也可能以情绪障碍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情感淡漠或极度易怒——这些情绪反应经常与当事人原来的个性全然不符,简单来说就是感觉整个人突然“脱离人设”了,此时可能就要提高警惕了。

认知与情绪

认知与情绪也有相当直接的相互作用。情绪的一个组成要素就是认知评估,因此对同样事件不同的认知评估就会引发不同的情绪——事实上,整个理性情绪疗法和认知疗法都是建立在这一情绪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即人的情绪并非受到客观事件影响,而是受到人们对客观事件的信念和解释影响。不论事件的实质如何,只要人们对其的认知积极,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也就是说,同样是转职,如果认为自己被旧部门抛弃了,就会感到沮丧,但如果把这看成一个尝试新工作的机会,就会感到兴奋。

在讲过情绪的所有组成部分后,我们可能会发现这个情绪认知理论对情绪的产生机理有些过度简化,但它确实很好地描述了认知影响情绪的过程。尤其在一个事件比较个人化(不太受周围环境影响)的时候,人们个人的解释,确实可以独立决定接下来会产生怎样的情绪。同时,改变认知也是很多人调节情绪的主要方式之一。

认知对情绪的影响并不是单向的,情绪同样也可以影响认知,而且这种情况可能更普遍。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心情非常好的时候,想不起太多烦心事,无论面对什么事情态度都很积极;而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连一件高兴的事情都想不起来,无论面对什么事情都觉得没戏。这是由于人们的绝大多数记忆都是包含情绪的,甚至可以说正是因为过去的事件诱发的强烈情绪,大脑才感到有必要把这件事记忆下来。因此每种情绪都会诱发与该情绪一致的回忆、概念、态度和想法,造成人们当时的情绪决定了人们可能产生什么想法。

不仅如此,同样情绪色彩的想法和情绪还会彼此加成,也就是俗称的“越想越气”——因为想法受到情绪的影响,所以我们能够想起来的“证据”经常都是支持当下情绪的。这样的证据一多,我们就会开始觉得这些念头不仅仅是想法、回忆、推理,更是客观事实!然而情绪过去以后,我们可能又会突然迷茫了:我之前想的都是个啥?怎么这么荒谬?当时怎么就没想到其他可能性呢?这就是情绪对思维、认知的影响。

对于长期处于一种情绪中的人来说,这种影响还可能进一步泛化,导致其内心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比如,长期患有焦虑症的人可能每天注意的都是周围的危险和伤害,就容易形成“世界是危险的”“他人都是不可信的”之类的信念;而长期抑郁的人,因为一直专注于事物负面的部分,则容易产生“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每件事里必然有什么地方在本质上就是不好的”之类的信念,然后继续在焦虑或抑郁的情绪中循环自证下去。

正因如此,觉察自己所处的情绪就显得格外重要。当意识到自己的认知受到哪些情绪因素的影响时,我们就更能了解自己此刻可能会过度看重了什么,又可能忽视了什么,才能使情绪对思维过程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当然,有些读者可能会表示,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没有情绪呢?这样它就不会影响理性了。实事求是地说,这既不现实,也是弊大于利的,这一点我们在涉及情绪的作用时还会详细展开。

正因为情绪、认知和身体三者之间有如此紧密的联系,所以在调节情绪的时候,无论我们从哪一方开始下手都可能见效。比较典型的从身体下手的方式,是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激素,减少压力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比较典型的从认知下手的方式,则是心理学中的认知疗法,也就是通过调整一个人的思维方式来改善情绪;心理治疗中也大量存在以情绪为主的疗法,比如情绪取向疗法。通过调整和宣泄情绪,当事人可能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变得更清晰了,身体也感到更有力量了,这就是身体、情绪、认知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