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你准备好当一个合格的创始人了吗
创始人决定了一家公司的发展基因。
很少有人知道,我做第一份工作的时候,是下定决心不创业的。那时我25岁,进入一家不到200人的公司,那家公司刚刚创立8年,对外喊出的口号是要二次创业。
我在公司做员工游刃有余,转过头看公司老板,觉得他每天为了工作疲惫不堪,还不了解一线实际情况,又累成这样,真不值得。我当时对太太说,我们就赚点小钱,买了房子,简简单单过一辈子也挺好。
为什么我那时不想创业?因为我看到,很多创始人在公司步入正轨的5年、10年后,仍然忙得不可开交,仍然需要亲自做很多很小的决定,累得要死,员工还不理解,这是何苦?
没有想到当年不想当老板的我,今天义无反顾地去创业了,人生真是有很多意外。
我为什么要创业?这是一个回归初心的问题。我在创业的时候,的确问过自己3个问题:
(1)我需要从创业中得到什么?
(2)我希望打造一家怎样的公司?
(3)如何让我的公司成为这样的公司?
我认为一个人创业可能是被命运之手推动而走到这一步的,但是既然走到了这一步,就需要认认真真地回答这些问题。能不能回答这些问题,其实就是考验一个创始人有没有想过长期发展战略。
1.1.1 我需要从创业中得到什么
我创业的时候已经算是进入了安逸的中产阶层。我在高校教书,我太太在电信局上班,就这么干到退休,我也没有压力。而且我能写书,还能做内训,赚外快的收入也很不错,靠赚很多很多的钱来提升生活质量不是我创业的动力。
创业并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工作,特别是在付出很多却一分钱都赚不到的情况下,很容易让人怀疑人生。但我面临的挑战,不是没有赚钱,而是我能否从这样的人生逆境中走出来,为事业打开新的可能。
所以,想从创业中得到什么这道题,我最后思考出的答案是:我想知道我人生可触达的极限在哪里。
知道这一点后,我反而放心地去创业了。因为我是一个目标驱动、会排除万难去工作的人。
作为一个普通人,目标驱动其实比情感驱动更容易坚持,因为目标能让人冷静思考我们到底为何而出发。
创业最怕什么?怕不思进取。
2017年年底,做年终盘点时,小伙伴问我:“我们可不可以不管对手?我们做好自己,确保有足够的利润。别人要刷量就刷量,我们不和他们比数据,我们比盈利能力,可以不?”
当时我心里不以为然,但没有马上表态反对。我觉得这是我创业以来犯的最大的错误——因为太累,松懈了。
在一个充满竞争而达到均衡的市场,追求利润率是一个可行的经营选择。
在一个还有足够成长空间的市场,只追求利润率,即使现在过得不错,要不了两年,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在行业内地位不保。
一个公司失去了斗志,往往是因为创始人失去了斗志。
也不能太苛责创始人,因为创业真的很耗费人的心力,半途而废不是什么意外,是常态。
我在创业过程中,经常也会问自己:“干吗这么拼?干脆丢给小伙伴,管它呢,至少我可以拥有自己的生活,我又不差钱。”
个人认为,企业创造利润不仅仅是为自己赚钱,而是解决社会问题。创造价值的同时,为员工创造工作机会,这就是创业者的社会责任。
如果创业者失去斗志,或者目标只是赚钱,企业是走不长远的。企业没有成长性,人就很容易失去动力,慢慢变成温水里的青蛙。
做伟大的企业和做幸福的人,不是那么容易兼得的。
创业路上,怎能允许“佛系”心态?我们常常说别人成功是因为赶上了风口,撞对了时运,把时代给他们的成功当作自己的能力。换到我们身上,还不是一样?
风口散去,竞争才真正开始。
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极为冷静的思考能力,是创始人的基本素质。创始人应该始终专注思考“我怎样做才能更好、更快、更低成本地接近目标”,而不是纠结自己付出这么多,有没有被人看见、被人认可——这是把一个创始人、一个管理者降格成了一名普通员工。
我刚开始创业时并没有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只是发现一个赚钱的机会,马上行动,结果赚到了钱。慢慢业务做大了,被迫招兵买马,被市场推着走得更远。但是我自己也好,我的团队也好,我们都没有真正做好成为一名创业者,去运营一家可持续发展的公司的准备。
如果一个公司的初创员工更多是为了赚钱走到一起,没有更长远的抱负和理想,那么在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挑战或者困难的时候,他们是很难坚持下去的。甚至创业者,特别是习惯了凭借个人品牌的势能轻松赚小钱的创业者,自己也很难坚持去做一件短期内要重度投入,过很长时间之后才能看到回报的事情。
在我的公司发展过程中,我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明确告诉每一个员工我们公司的使命是什么,我们在一起要创造一个怎样的可能,解决怎样的社会问题;更没有引导员工真心相信这个使命,进而愿意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
不管是创始人,还是创始团队,如果没有明确企业的使命,就很难坚守长期主义。
所以很多人找我聊天,说自己想打造个人品牌的时候,我会很直接地问:“请问你是想要名还是利?是多大的名、多大的利?还是说你就是发自内心想做成一件事?”
今天我的选择是去做成一件事:为工作0~5年的职场人提供更好的职场技能学习课程。
做好这件事,就是我打造个人品牌、投身创业的使命。
1.1.2 我选择一个怎样的行业切入
在创业前我就已经知道如何通过出卖智力和体力实现年入百万,也知道这条路适合高素质的个人,不适合团队。
在我正式创业前,我也开过两家都赚到了钱的小公司,可最后都关闭了。我从此知道弄个项目赚点钱不难,但能持续赚钱很难。要持续赚钱,就不能靠自己,得靠团队。
我创业的初心一开始很简单,就是带着小伙伴们做有长期回报的事情,让跟着我创业的小伙伴都有安全感。
我没有想过上市,我不太想融资,我觉得那样很麻烦,闷声赚小钱是我的理想。而且我创业时已经38岁了,一帮年轻人信任我,愿意跟着我干,我当时的想法就是希望他们觉得跟着我干不亏。不能拿梦想忽悠他们,以致最后公司关门,他们跟着我钱没赚到,本事也没学到。在有钱赚的公司,人容易学本事;在没钱赚的公司,人容易学会发牢骚。让小伙伴赚到钱很重要,这样很多年后,他会想起和人生中第一个老板做事,学到了技能,还赚到了比在别人那里更多的回报,他就会感激你。我其实知道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什么。一开始人觉得有梦想就够了,到了中年,就觉得“人到中年,早已没有梦想,只盼着日子简简单单”这句话有道理。普通人最终需要什么?房子、家庭、安稳的生活,偶尔加加班拼拼命没有问题,但只能是偶尔。
不需要谈大道理,一个创始人的良心就是要帮跟自己做事的团队赚更多的钱。团队看到你有这种心,又有能力带大家赚钱,就愿意跟你拼命干,这就是所谓的人格魅力。
我认为,创始人不要高估自己的能力,这个世界上不缺有本事赚钱的人。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赚到钱,不是个人能力差,而是因为他进入的行业不对,或者进入的时机不对。
人在年轻的时候对世界是缺乏判断力的,往往稀里糊涂就进入了一个行业谋求发展,整个人的思维和做事的方法也会被这个行业所局限。等自己想改变的时候,发现自己就是那只温水里的青蛙。
我刚毕业时,运气很好,我没有去机械行业,而是进入了更适合自己的IT行业,从2000年一直做到2006年年底。在这个行业做事,让我有机会关注互联网,这为我后来成为所谓的“网红”奠定了基础。我要是留在机械行业,估计会很难意识到需要写博客。而在2004年,IT圈的人写博客是一种时髦行为。
IT行业发展很快,竞争压力很大,这也让我有机会接触了大量先进的方法论和思考模式。因为进入IT行业,我才成了离互联网很近的人,才有了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改造传统行业的意识,这个传统行业我选的是教育。
我并没有认为我一定要做在线教育,只是在2012年我就认为这件事至少有20年的红利上升期,当然中间会有波动,但趋势不会变,我们努力的方向不用变。
在一个有20年红利期的行业中做事,我们才能给团队可持续的回报。
作为创始人,一定要有战略眼光。你要想一想,你做的事情,在未来的10年、20年,是不是肯定处于上升期?只要是处于上升行业,一开始走错路、没看到方向都不要紧,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18世纪,棉纺和贸易是上升行业;19世纪,铁路和钢铁是上升行业;20世纪,金融、航空和IT是上升行业;21世纪,互联网是上升行业,而且这个行业改造传统行业的过程,让新人有了出头的机会。
没有这种机会,我这种没有商业经验的人,怎么敢进入在线教育行业发展?
我从来不认为知识付费是一个有巨大机会的上升行业,因为知识付费对标的传统行业是出版业,规模不过千亿。但在线教育是一个有巨大机会的上升行业,因为在线教育对标的传统行业是教育业,规模是万亿。
做知识付费,不过是节约导流用户的成本;做在线教育,才是赚钱的起点。
当然,有的行业历经千年,需求一直稳定,比如衣、食、住、行。这样的行业,其实不能贸然进入,需要大量的积累,等一个可以进入的风口。比如教育行业,如果不是有在线教育的风口,如果不是我在互联网和教育两个行业都积累了15年以上的经验,我也不会考虑去创业。但是两个行业跨界的机会出现了,我又具备在这两个行业跨界的能力,这就是考虑创业的极佳时机。如果只是对自己过去的行业门清,出来创业就很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难以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最终容易干来干去干成了恶性竞争,钱没有赚到,彼此的心态都坏了,这样的创业得不偿失。
用一个行业的经验,借一个行业的势能,再进入一个上升的行业,打造一个靠谱的公司,这是一个好的创始人应该面对的挑战(见图1-1)。
图1-1 创始人应该面对的挑战
为什么很多公司的创始人要进入一些看起来和他们的工作、生活离得很远的圈子?就是为了避免自己的思维被固有的环境、固有的模式、固有的行业所局限。哪怕他们在这些圈子里只是潜水观察、不说话,也能有很多新的启发和收获。
还有一点,在一个圈子待久了,就很难听到真话了。所以我建议,不管企业规模多大,创始人都应该做5件事:
(1)使用一款自己认为肯定不会用的热门应用,比如视频号;
(2)加入一个优质社群,比如秋叶个人品牌IP营;
(3)申请进入一个高质量的私董会;
(4)在有余钱的情况下,投资一个自己认为完全不关注、不了解的行业,但不要重仓;
(5)每个月读一本能打开头脑的好书。
1.1.3 如何让我的公司持续经营
看到方向的人其实很多,但是能够成功实践的人很少。所以我们常常说,一流的点子不值钱,一流的执行力很值钱。
一家公司怎样才能有执行力?我认为要做到3点:看准路,选对人,找到钱。
(1)创始人能看准路,才能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的事业,才能真正说服他人加入。
(2)有人帮你把事情做好,你才有工夫去找钱,然后大家再一起赚回来更多的钱。
(3)能找到钱,证明你的路选对了,你才能进而请到更多的人帮你。
脱不花在《脱不花:11个人生必杀技,38年亲测有效》里说到一条“好命定律”:“人生总有些时刻,会让你觉得‘哇,我怎么这么好命,想什么来什么!’别犹豫,这时请立即全力出击,这不是命运的安排,这是成功的信号。如果在你努力的过程中,不断有自己需要的资源意外地汇聚,就说明这件事做对了。反之,如果一件事你推动得特别困难,而且没有任何外部力量来帮助你,这也许不是命运不公,更有可能是这件事不对,他人只是给了你一个真实的负面反馈,与其‘与天斗’,不如果断放弃。”
我觉得这就是对我说的3句话的生动回应。
在创业早期,公司没有能力做大量的市场调研,没有机会得到所谓的大数据,如何准确搞定市场?只能靠创始人的直觉和快速应变能力。为什么有的创始人就是牛?因为他做事凭直觉也好,靠深思熟虑也好,每次总是能踩到点子、做对选择。一次两次这样的选择累积下来,就会形成团队对创始人的深度认同,团队的执行力也会大大提高。大家即便想不通,也会认为跟着你做肯定没错,毕竟历史证明,你往往站在正确的一方,哪怕现在他们暂时不理解你的决定。
我觉得团队对创始人有“盲目”的信任,是一个有赢家气质的创始人的特点,这种“盲目”的信任会大大提高一家公司的执行力。
因此,看准路、选对人、找到钱,这3件事也应该是一家公司创始人最重要的3件事。
另一个角度来看,这3句话也可以作为创始人工作精力分配的指南(见图1-2)。
(1)在搞清楚发展方向之前,应该花时间找路。
(2)想清楚了大方向甚至很多细节之后,就应该花时间挖人。
(3)有了人,就应该和团队一起先找到钱,再一轮轮循环滚动发展。
图1-2 创始人工作精力分配指南
所以,有的文章说创始人应该把至少70%的精力放在找人上面,也有的文章说创始人应该花一半的精力做战略规划,还有的文章说创始人应该去找钱,我认为这些都对,每个团队的情况不一样,所处阶段不同,创始人的工作侧重点就应该不同。
2013年,我看清楚在线教育大有可为,马上明确了我们的打法。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也不怕剧透,就是下面的3句话。
(1)公司发展战略:先做个人品牌,再做团队品牌,最后做公司品牌。
(2)公司产品战略:先做单品爆款,再做系列化卡位,然后延伸出更多课程。
(3)公司运营战略:先做好产品,再做好推广,然后做好服务,依次循环提高,构建教学服务体系,而不是只关注内容设计。
这个大方向一明确,我们后面的工作就是执行,执行需要人才,养人需要钱。我刚刚创业时,有一点个人影响力,所以不缺流量,缺的是能够交付给消费者的产品。所以我的工作是找人搭建团队,快速而低成本地把产品做出来。我当时合作开发课程的团队其实是一种兼职网络合作的状态,大家把课程做好了交给我运营就好,有了收入,我就给大家分钱。
我发现很多个人品牌创业者一开始就陷入一个死循环。如果要把他想做的事情做起来,需要一个团队;如果要养一个团队,就需要一大笔启动资金。没钱不能请人,不能请人就没有办法赚钱,这个矛盾很难破解。
这就意味着,计划做大个人品牌之前,先得找到一个商业模式,发现一个市场,确保自己可以生存下来,再考虑逐步做大。
只有确定自己找到了市场,而且拥有在这个市场上的竞争力,回报也符合预期,才有可能找到、说服志同道合的人加入创业团队。
很多人总是担心自己现在不做就错过红利,这是一种短期心态。长期有需求的市场并不会因为某种新潮流、某个新玩法过去就不存在,只不过新的传播模式给了我们弯道超车的机会,只要下定决心在一个领域深耕,总能在下一波潮流中抓住红利。
遗憾的是,很多人有了个人品牌的积累后,没去思考是否具备做大的可能,是否值得持续深耕,反而是看到新的风口、新的潮流,就轻率地把自己的个人标签换成一个更时髦的说法,带着一群“铁粉”去赶新的潮流。看起来跑得很快,但用不了3年,绝大部分人会因为缺乏扎实的基本盘,而不能持续带来新的“粉丝”流量,等“铁粉”的新鲜感过去,他们就变成昙花一现的人物。
思考时刻
我想问问各位创始人:关于这3件事,你们思考的重点在哪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大概就能看出你的公司目前处于哪个发展阶段了。
也希望学完这一课后,每一位创始人都能问自己这3个问题:
(1)我需要从创业中得到什么?
(2)我需要选择一个怎样的行业切入?
(3)如何让我的公司成为持续经营的公司?
1.1.4 要下定决心带着团队把事业做大
我已经做了3个创业项目,肯定还会有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我现在已经围绕职场新人的职场技能学习打造了新媒体矩阵、图书矩阵、网课矩阵、训练营矩阵、线下课矩阵、高端社群、社群电商等一系列项目,每个项目都在努力做大,整体上形成一个聚焦于“打造职场技能学习方案”的教育供应链。
为什么我要不断发展新项目?
道理很简单,我要接受人性的挑战。
怎样理解这句话?
找到一个好员工不容易,把好员工培养出来更不容易;培养出来的好员工,如果你不给他独当一面做事的机会,他就会觉得缺乏成长空间,要离开。从外面挖一个优秀的人也不容易,一样得给他独立做事的空间。所以,趁着公司业务还处于良性发展阶段,不需要我太操心现金流的时候,我就得腾出手为现在还在业务岗,未来可能会成为管理者的员工提前做好铺垫,不能等他们提出要求了,才发现手里没有资源去留人。
公司有了各种可能性,就需要更能干的人才,这对员工也是一个激励,内部培养的优秀员工肯定会被优先考虑授予重任。
你不给优秀员工重任,他的收入增长就会被工资锁死。我们都知道,工资很难无限制增加,除非你承担更大的责任,让你的收入和公司业绩挂钩。
对于我来说,我宁可多花时间给员工创造成长的空间,让员工意识到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赚到钱,如何一起把公司做大。公司真做大到某个程度,业务也就规范了,此时也不是不能考虑融资甚至上市,给投资人合理的回报。
但我看到,在现在的创业圈里,有太多人花太多时间去见投资人,听投资人的建议,想办法拿到了投资人的钱才去做事。实际上大部分项目只是需要一笔不多的启动资金,我始终觉得,如果这点钱都需要投资人支持,只能说明自己的积累很弱,在创业过程中掉队的概率很大。
从管理的角度,我认为把时间花在自己的员工、自己的客户身上,比花在投资人身上更划算。和我一起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我极少见投资人,但几乎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同团队成员做具体业务的沟通和交流。
要打造一个靠谱的公司,关键是找到一群普通人在一起持续做有回报的工作。
这句话中有两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持续做有回报的工作。很多工作做了并没有回报,或者回报很低,或者回报周期太长,创始人要对这一点非常警醒。
不能很快得到回报的工作,长久来看得不到回报的概率更大,没有那么多投资人愿意为这样的创业项目烧钱。
我个人觉得,没有走通现金流模式的项目,大部分不是创始人高估了自己,就是高估了市场,这是巨坑。
第二个关键点是大家都认为人才难得,但是创业小公司很难找到非常能干的人才,能干的人才更可能选择去大公司或者自己创业,所以小公司更现实的路径是带着一帮普通人创业,自己先高速成长,然后把团队成员都培养成人才。
“战场上出将才”,没有什么方式能比快速成长的事业更锻炼人的了。
我自己的体会是,把事业的盘子做大,给自己团队成长的机会非常重要,但这个人才筛选的过程也非常痛苦。很多跟着你奋斗的人,见识、格局、能力都不一定能跟上事业的发展,不一定能胜任你给他的挑战,不能承担更大的责任,导致团队成员和创始人之间产生冲突,最后离开。对这一点创始人必须做好心理准备,无论你怎样努力,这种局面总是会遇到。但是,一旦你的事业有了规模,反而就拥有了去市场寻找更优秀人才的可能。
人是创业团队最宝贵的资产。创业早期,创始人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做业务、带团队,更快扩大公司规模,进而吸引更优秀的人才加入,这可能是更适合的发展模式。
把事业做大,必然会带来新的考验,跨越考验,是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1.1.5 成为整合资源能力最强的那个人
我的正式工作到今天依然是武汉工程大学副教授,依然要带课,依然要参加很多学校安排的活动。这些工作有时候会影响我的公司运营,甚至让我不得不做保守的决策。
很多人奇怪我为什么到今天都不辞职。大家不是都说,作为一个创业者,要全力以赴吗?你为什么不全力以赴?所以我就想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怎么理解创业者必须全力以赴?
我认为,总是悲情地说自己把时间都投入事业里的创业者是不值得同情的。
创业者需要做好资源管理,而不仅仅是个人和团队的时间管理。
什么是资源?除了你和团队的时间,人才、资金、场地、市场渠道、品牌、关键设备、社会关系、媒体资源、科研团队、外包伙伴等都是资源(见图1-3)。一个创业者的事业能否成功,关键看其管理资源能力的强弱,而不是单纯比在事业中投入时间的多少。再说了,哪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对事业不是100%付出的呢?
图1-3 资源的组成
当领头人,除了看清路,还要有修路的能力。比如,创造公司发展需要的软环境,就不仅仅是投入时间可以搞定的,更重要的是找到核心资源。有时候花了很多时间,关注的却只是工作细节,就像每天盯着看路边的草有没有浇水,反而忽略了还没修好的路。
创始人怎么才能做好资源管理?
我的经验是,着力于关键资源,同时承担必需的成本。
到现在我的本职工作仍然是高校老师,需要承担教学任务,有一半的精力要放在学校里。我的公司有一项业务是大学生职业技能在线教育。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天天和大学生在一起,就容易了解今天大学生的心态、学习习惯、学习痛点,这对开发课程有极大的帮助。
另外,我还经常受邀在全国一些高校办讲座,最高纪录是一年内我举办了100场高校讲座。通过讲座,我看到不同层级的大学生对在线学习的需求,从而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在线学习模式。
在学校我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大学生们进行创新创业。最近5年我带的大学生团队在湖北省“互联网+”大赛中拿到了7个金奖,在国家级的创青春大赛中也拿到了4个金奖。在参与大赛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生慢慢对在线教育事业产生认同,毕业后也成为在线教育领域的创业者,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带动更多的师弟师妹加入公司一起成长。
因为解决了大学生就业问题,我带领的创新创业团队被《湖北日报》等官方媒体报道,客观上强化了我的个人品牌传播效果。
你发现了没有?我保留学校工作身份,看起来没有办法全情投入创业,实际上却增强了链接关键资源的能力。当然,获得每一种能力都需要付出必要的成本。当我觉得成本超出了承受能力,就得考虑调整工作模式,而不是固守一个选择。
当然,链接资源不是坐在电脑前工作就够了,你需要参加各种会议、活动、展会、饭局、社群,在愉快玩耍的过程中与他人培养感情,增进了解,然后才有可能一起做事。
所以,我评估一个创始人的能力,不是看他在工作上投入多少时间,而是评估他调度资源的能力有多强。如果这个创始人投入时间不多,但是成果还不错,说明他调度资源能力强,就很值得交往。
拥有个人品牌,其实就拥有了非常难得的整合资源的起点优势,也相当于给自己储备好了创业助推剂。如果没有想明白怎样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就很容易因为缺乏业务主心骨而被动响应、疲于奔命,最后透支精力,事业也很难有起色。
1.1.6 创业者必须有盲目的自信,创业者必须有冷静的自省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内心是一个很自信的人。如果不是有这点盲目的自信,估计创业这条路我早就放弃了。
创业者需要有一点盲目的自信。
在我创业的路上,很多人给我提过建议,对这些人我都很感激。这些建议里当然有好的,可绝大部分都是不怎么好的。
还有人说要倾听用户的建议。我觉得绝大部分用户的吐槽是真实的,要重视。但是我不太重视用户提出的解决方案,因为这些解决方案往往不那么合理。
用户看到你的模式、你的产品,提出建议和意见是正常的,他关心你才愿意花时间给你提建议。从这个角度来看,任何建议和批评都意味着的确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需要冷静自省。
但是很多用户没有真真切切在业务一线工作过,不清楚真正的问题是什么。他们往往只是看到了一个毛病,但提出了一个错误的解决办法。如果听了这些建议,毫无疑问你会死得更快。
所以创始人这一点盲目的自信,其实是有前提条件的——你对业务的理解和认识要远远超过一般人才行。就像我写书,写完了就告诉编辑:“我交稿了,后面就交给你了。”因为我出过很多本书,非常清楚合格稿件的质量是什么,我知道我的稿件有没有达到基本要求。但是新手写书就容易问这个人有什么意见、那个人有什么意见,结果每个人的意见都不统一,他自己反而无所适从。
如果你确信自己比别人更了解业务,更接近业务一线,那么就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判断;就算错了,只要行动力够快,能够及时优化,也会有好的结果。这样一来,你对业务的感觉会越来越好,判断也会越来越准。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先问一圈“你觉得怎么样”的人创业,往往会贻误战机。
虽然我很自信,但我也是用了很长时间才真正理解这个世界是一个概率游戏。
你做的每一种选择,从概率上说都有好有坏,有的选择成功概率会高一点,有的选择成功概率会低一点,不管你怎么选择,最后的结果都有可能不尽如人意。
明白这个道理之后,我认为创始人应该多从这3个方面来做自我反思:
(1)别人的路走得再顺,也不一定适合你;
(2)自己选的路再好,不努力也可能输得一败涂地;
(3)已经选的路,与其懊悔,不如想想怎样可以争取到最好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