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依法治国
一、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命题点⑥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内涵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
依法治国是法治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方略上作出的重大抉择
(1)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实行法治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治国之道和理政之策。
(2)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对实行法治形成了强烈的呼唤。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都需要以良好的法治环境作为前提。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以后所出现的我国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社会成员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思想意识和文化取向的重大改变,进一步强化了在我国实行法治的现实需求。
3.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浩瀚庞大、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1)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这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必要前提。迄至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领域、新情况、新特点,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及时制定、修改、完善各项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适合我国的具体国情。
(2)坚持依法行政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行政机关不得作出影响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义务的决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平等对待行政管理相对人,恰当行使自由裁量权,正确使用相关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损害当事人的正当权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当。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尽可能公开,注意听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意见;应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对人、利害关系人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救济权。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遵守法定时限,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五是要求诚实守信。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
六是要求权责统一。通过科学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规定和配置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和责任,保持责任与权力的对应;行政机关违法或者不当行使职权,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切实做到执法有保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3)实现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
一要坚持司法公正。严格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同时理性地权衡案件所关涉的各种社会利益,妥善把握和处理好案件所关涉的各种关系,对各类案件作出正确处理,对各种纠纷予以有效化解。
二要实现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资源,不断完善司法程序,切实改进司法作风,充分利用科学技术,全面提升司法活动的效率,有效应对社会生活中不断增长的司法需求。
三要树立司法权威。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要切实做到公正、高效、廉洁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会要依照宪法的规定,尊重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尊重司法机关作出的生效裁决。
(4)普遍、严格遵循法律
社会成员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每一个社会成员在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的同时,必须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合法权利与自由,必须依照法定的程序、运用法律规定或法律允许的方式与手段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5)构建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
社会主义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要从法律上构建起“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权利制约权力、以道德制约权力”的权力制约监督体系与机制,以保证执政党的权力和立法、执法、司法等各种权力的设置和行使始终不偏离我国民主政治的正确轨道。
要围绕权力运行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完善各种权力的配置,统筹发挥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人民检察院的法律监督、人民法院对于行政机关行政行为的监督、专门监督机关的监督以及行政机关自我约束与监督的作用,扩大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有序参与,强化人民群众对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广泛监督,同时重视和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要从法律上规范各种监督行为,不断提升监督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性和实效性。(13/1/01;11/1/04;11/1/07;11/1/08;10/1/01;10/1/03)
1.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关于依法治国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13/1/01)
A.只需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即可实现依法治国
B.依法治国仅要求运用法律约束国家机关和官员的权力,而无需约束公民的权利和自由
C.依法治国要求在解决社会问题时应将法律作为主要的、排他性的手段
D.依法治国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2011年7月,某市公安机关模仿诗歌《见与不见》的语言和风格,在官方网站上发布信息,敦促在逃人员投案自首:“你逃,或者不逃,事就在那,不改不变。你跑,或者不跑,网就在那,不撤不去。你想,或者不想,法就在那,不偏不倚。你自首,或者不自首,警察就在那,不舍不弃。早日去投案,或者,惶惶终日,潜逃无聊,了结真好。”关于某市公安机关的做法,下列哪一说法是恰当的?(11/1/08)
A.公安机关有权减轻或免除对自首人员的处罚
B.公安机关应以社会管理职能代替政治统治职能
C.公安机关可以从实际工作出发,对法律予以行政解释
D.公安机关可以创新工作手段、利用有效宣传形式,促进全面充分履职
1.D。A项错误,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但不是全部,依法治国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权力制约监督等内容。B项错误,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并不是无边界的,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行使权利的同时须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如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以及其他社会主体的合法权利与自由。C项错误,依法治国要求实现法律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片面地、绝对化地强调“法律中心主义”。D项表述正确。
2.D。只有人民法院有权减轻或免除对自首人员的处罚,公安机关作为行政机关无此权力,故A项错误。社会管理职能与政治统治职能是国家对内职能的两个方面,不可相互代替,故B项错误。公安机关不属于行政解释的主体,无权进行行政解释;而且,在网上发布的敦促在逃人员投案自首的信息明显不是在对法律进行解释,故C项错误。
二、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
命题点⑦
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
1.充分发挥依法治国方略在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作用。
(1)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保障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法律在科技进步、知识产权等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中的调节、规制、保障和促进作用。
(2)充分运用法律手段,推动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进一步完善。
(3)充分运用法律手段,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建立起以法律手段为主体、多种手段协调与配合的管理和控制体系,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解决社会纠纷的大调解格局和体系。
2.实现法律手段与其他社会治理手段和方式的有机结合。
(1)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认同“法律万能”的思维偏向。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这一特征,与西方资本主义法治理论中片面、绝对化的“法律中心主义”具有重要区别。在我国社会的规范体系中,除了宪法和法律等规范性法律文件外,还有党的方针政策、党纪党规、社会主义道德准则、各种社会组织合法的规章制度,以及为人民群众所广泛认同的民规、民俗、民约等等。
(2)要全面发挥各种社会规范的调整作用,综合协调地运用多元化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对国家的治理和管理。要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同属于上层建筑,共同体现着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性质;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共同发挥着维护社会秩序,规范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结合与统一,不仅强化和提升了依法治国的实际成效,也使社会主义道德在法治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13/1/02;12/1/02)
关于贯彻依法治国理念的基本要求,下列哪一说法是不正确的?(13/1/02)
A.社会成员要知法、信法、守法、用法,这是依法治国方略实施的社会基础
B.依法治国需要与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实践结合起来
C.实现依法治国的首要目的是运用法律手段加快解决公共卫生保障、文化教育、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现实问题
D.依法治国要求领导干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
C。公共卫生保障、文化教育、保障性住房等领域的现实问题,需要充分运用法律手段加快解决。但是,这些不能说是依法治国的首要目的。社会主义法治首先是“治官之治”和“治权之治”。故C项表述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