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红与黑》[法]司汤达 于连的悲剧,可能是每个年轻人都逃不过的困境
跟一位朋友聊天,她感慨自己的职业生涯可能到头了。
不是因为公司本身没奔头,虽然带着点儿国企的性质,但公司底子不错,有不少能做出好成绩的大项目。
也不是自己的能力不匹配,她工作五年,拿过四年的业绩冠军,虽不至于不可或缺,但也是举足轻重的业务骨干。
有机会,有能力,可她还是不上不下,公司里层层叠叠的裙带关系如同深海里隐秘的水草,在无数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缠住她的脚。
主管的认可和欣赏怎么比得上某某董事的弟弟和某某经理的侄女来得有分量呢?
就在她心灰意冷时,一个男生开始追求她,他是某部门总监的儿子,刚留学回来,就坐上了二把手的位子。
她不喜欢他,他表白的时候,她想的却是:如果我嫁给他,是不是就算也是有关系罩着的“自己人”了,是不是就能拿到某某项目,突破这层天花板了?
真是没想到都21世纪了,想要往上爬还这么难,没人拉你一把,你就是无法着陆。
谁不想要更好的生活呢?想要凭自己的努力得到这一切,为什么这么难?
不甘心,有错吗?
我听着她的感慨,想起的是《红与黑》里的于连。
于连出身卑微,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他的父亲和哥哥连学都没上过,只能靠着帮别人做木工活儿为生。
于连不想重复这样的命运,他理想的生活,是穿着华丽的衣服,骑着高大的白马,被人像贵族一样尊重。
凭借聪明的头脑,于连成了雷纳尔家的家庭教师,在神学院进修时,他是三百多个学生中的佼佼者,毕业后被院长推荐给了德·拉莫尔侯爵。
从小文秘开始,他把所有工作都做得尽善尽美,之后他被侯爵委派为田庄管理人,甚至一些重要的政务文件也交给他处理。
好像终于跻身最上等的贵族圈子,但挤进去又能怎么样呢?他一个小秘书,不过是上流阶级庞大齿轮上的青苔,只因为出身卑微,拉莫尔庄园的客人谁都看不起他。
因为土里土气被人嘲笑,他可以去学习高贵的口音和神态;因为粗鄙被人看轻,他可以加倍认真地模仿贵族的举止言谈;因为身无长物遭人白眼,他可以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成为侯爵不可或缺的助手。
当一个人仅仅因为出身不好就被看轻时,他还能怎么样呢?
他好像已经走了那么远,但得到的一切不过只是“排在末位跟侯爵同桌用餐”的资格罢了,明明是个骄傲的人,却卑微得好像一条狗。
求而不得时,你怎么办?
正是这样的背景下,当侯爵的女儿玛蒂尔达对于连表露出好感时,他立刻就抓住了她这架梯子。
他不爱她,却还是用花言巧语骗她怀了孕,又一字一句地教她如何跟父亲摊牌,非自己不嫁。
于连心知肚明,除了婚姻,他没有别的路可以走向自己向往的生活了。
这也是我每次想到都觉得很绝望的地方。
这才不是一个年轻男孩被虚荣蒙了眼、打破头也要挤进上流社会的故事。
它只是一个普通人为自己想要的生活拼尽了一切,却还是求而不得的无奈和不甘。
谁不想用清清白白的努力就得到一切呢?问题只在于,当通往成功的路注定是由肮脏和污秽铺就之时,你要不要走。
不走不甘心,但走下去又太难。
明明看不起名利场上的规则,却屈就于它;憎恨别人的不择手段,自己却更加无所不用其极。
你所追求的,偏偏是你最鄙夷的;要维护最清白的自尊心,却要用最肮脏的手段。
像极了《银魂》里的那句台词:
一旦迈出第一步,爱也好恨也好,都只能用战斗来表达,眼前出现真心想要的东西,也没有了可以拥抱的手臂,只能伸出利爪。
比求而不得更可悲的,是得到后的失望。
这种无望的努力,终究会撕扯着一个人的理智和坚持走向分崩离析。
像是于连知道了雷纳尔夫人给侯爵写了告密信,说他是阴谋地潜入一个家庭,打破其稳定和安宁来掏空家中的财产时,立刻火冒三丈决定要杀掉她的反应。
这个反应很奇怪,凭借于连的口才,他完全可以把这封信说成是一个醋意大发的女人的诋毁,但他居然一口承认了自己曾做过雷纳尔夫人的情人的事实。
更奇怪的反应在于,玛蒂尔达明明死心塌地要跟于连在一起,侯爵就这么一个女儿,等生米煮成熟饭,还怕得不到承认,得不到地位和财产吗?
一向精明的于连,大脑好像忽然宕机。他读完那封信后,拿起了手枪,驱车赶到雷纳尔夫人那里,朝她开了一枪,把自己送进了监狱。
这也正是《红与黑》里最难解释的情节之一。
要知道,雷纳尔夫人所在的弗利勒斯镇距离于连所在的巴黎足足有四百公里,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要至少走上四五天才能到。
四五天的时间,足以消弭一个人的冲动,以于连的心智,不至于用四五天时间还想不明白事情的关键。
无论雷纳尔夫人写了什么,都无法改变玛蒂尔达已经怀孕的事实,只要把这个事实握在手上,他完全可以轻松迫使侯爵就范。
怎么解释得了呢?
他距离自己心心念念的生活,真的只有一步之遥了。像一个攀岩已经快到顶峰的人,抬起头就能望见日出,忽然放开了手。
我也是这次重读的时候,才突然理解了于连的这种“自毁”。
于连不是不知道自己所求的一切即将大功告成,他只是突然不想要那种所谓的成功了。
他所处的环境,不允许他凭借自己的努力过上想要的生活,不允许一个下层青年用自己的手推开上层社会的门。
他只能靠着去模仿他最厌恶的群体走向成功,最终得到的,却是自己更厌恶的生活。
比起求而不得的遗憾,这种终于费尽心思得到了,却发现这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才更绝望。
所以于连才要用这种自毁的手段亲手掐灭自己的前程,他拒绝了玛蒂尔达的营救,几乎是以迫不及待的姿态扑向了死亡。
我想,于连的结局也正是我们每个普通人都要面对的困境:
如果没有其他出路,你会不会为了最想要的东西,去做最不想做的事?
你有没有自己的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