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維吴道子畫 [1]
何處訪吴畫?普門與開元 [2] 。開元有東塔,摩詰留手痕。吾觀畫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實雄放,浩如海波翻。當其下手風雨快,筆所未到氣已吞 [3] 。亭亭雙林間 [4] ,彩暈扶桑暾 [5] 。中有至人談寂滅 [6] ,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捫。蠻君鬼伯千萬萬 [7] ,相排競進頭如黿 [8] 。摩詰本詩老,佩芷襲芳蓀 [9] 。今觀此壁畫,亦若其詩清且敦 [10] 。祇園弟子盡鶴骨 [11] ,心如死灰不復温 [12] 。門前兩叢竹,雪節貫霜根。交柯亂葉動無數 [13] ,一一皆可尋其源。吴生雖妙絶,猶以畫工論。摩詰得之于象外 [14] ,有如仙翮謝籠樊 [15] 。吾觀二子皆神俊,又於維也斂衽無間言 [16] 。
[1] 唐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十:“王維,字摩詰,太原人。……工畫山水。”又卷九:“吴道玄,陽翟人。……初名道子,玄宗召入禁中,改名道玄。……張懷瓘云:‘吴生之畫,下筆有神,是張僧繇後身也。’可謂知言。”
[2] 普門、開元:兩寺名。吴道子在兩寺畫有佛像,王維在開元寺畫有墨竹。
[3] 筆所句:《彦周詩話》:“老杜作《曹將軍丹青引》云‘一洗萬古凡馬空’,東坡觀吴道子畫壁詩云‘筆所未到氣已吞’,吾不得見其畫矣,此兩句,二公之詩各可以當之。”翁方綱《七言詩三昧舉隅》:“必合讀其篇,而後‘筆所未到氣已吞’一句之妙乃見也。若但舉此一句,似尚非知音者。”
[4] 亭亭數句:邵博《邵氏聞見後録》卷二十八:“鳳翔府開元寺大殿九間,後壁吴道玄畫,自佛始生修行説法至滅度(即涅槃,佛教最高境界,實爲死亡),山林、宫室、人物、禽獸數千萬種,極古今天下之妙。如佛滅度,比丘衆躃踊哭泣,皆若不自勝者。雖飛鳥走獸之屬,亦作號頓之狀。獨菩薩淡然在旁如平時,略無哀戚之容。豈以其能盡死生之致者歟?曰‘畫聖’宜矣。”本篇以下所寫即釋迦牟尼佛在天竺(印度)拘尸那城娑羅雙樹下説法入涅槃時情景(詳情可參看僧佑《釋迦譜》卷四《釋迦雙樹般涅槃記第二十七》)。蘇軾另有《記所見開元寺吴道子畫佛滅度以答子由題畫文殊、普賢》詩記其事。雙林,兩株娑羅樹。
[5] 彩暈句:彩暈,指畫中釋迦頭上光輪。扶桑,古代神話中樹木名,日出之處。《山海經·海外東經》:“湯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暾(tūn),初升的太陽。
[6] 至人句:至人,指釋迦牟尼佛。寂滅,佛家語,“涅槃”的意譯,意謂超脱世間入于不生不滅之境。《無量壽經》上:“誠諦以虚,超出世間,深樂寂滅。”能入寂滅之境,即能熄滅一切煩惱,从而“圓滿”(具備)一切“清浄功德”。《維摩詰所説經》卷中《入不二法門品第九》:“眼色爲二。若知眼性于色,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爲二。若知意性于法,不貪不恚不癡,是名寂滅。”
[7] 蠻君鬼伯:《釋迦譜》卷四《釋迦雙樹般涅槃記第二十七》,記釋迦涅槃時,自“一恒河沙菩薩摩訶薩”,以至“一億恒河沙貪色鬼魅,百億恒河沙天諸婇女,千億恒河沙地諸鬼王,十萬億恒河沙諸天王及四天王等”,紛紛前來。此即所謂“蠻君鬼伯”。
[8] 相排句:形容聽衆擁擠,争先伸頭聽法。
[9] 佩芷句:化用屈原《離騷》“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爲佩”句,比喻王維氣質和詩風的秀麗絶塵。
[10] 清且敦:指風格清秀敦厚。紀批(卷四):“敦字義非不通,而終有嵌押之痕。凡詩有義可通而語不佳者,落筆時不得自恕。”
[11] 祇(zhǐ)園:祇樹給孤獨園或祇園精舍的簡稱,相傳釋迦在此宣揚佛法二十餘年。下“鶴骨”,喻畫中人物形象清癯。
[12] 心如句:《莊子·齊物論》:“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13] 交柯:互相交錯的枝幹。
[14] 象外:外部形象之外,指内在的精神。
[15] 有如句:以鳥飛離籠子喻突破形似(而獲得神似)。翮(hé),鳥翎的莖,即指鳥。
[16] 吾觀二句:斂衽,整理衣襟,尊敬的表示。間言,異議。唐朱景元《唐朝名畫録》把吴道子列爲“神品上”,王維列爲“妙品上”,揚吴抑王;蘇軾此詩却揚王抑吴。紀批(卷四)云:“摩詰、道子畫品,未易低昂。”王文誥駁云:“道元(玄)雖畫聖,與文人氣息不通;摩詰非畫聖,與文人氣息通,此中極有區别。自宋元以來,爲士大夫畫者,瓣香摩詰則有之,而傳道元衣鉢者則絶無其人也。公(蘇軾)畫竹實始摩詰。”(《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卷四)從一個方面解釋了蘇軾揚王抑吴的原因。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卷一亦從王維開創南宗畫的角度,肯定蘇軾此説爲“知言”。但查慎行《初白庵詩評》卷中謂“子由詩云:‘誰言王摩詰,乃過吴道子?’與東坡結意正相反”。按,蘇轍和詩從“優柔自好勇自强,各自勝絶無彼此”的角度主張對王、吴不必强分優劣。此詩“何處訪吴畫”開端六句,總提吴王二人之畫。以下各以“道子實雄放”十句、“摩詰本詩老”十句,分寫吴畫和王畫。最後又以“吴生雖妙絶”六句,品評吴王二人之畫作結。句數匀稱,結構整齊,但結尾雙收側注,突出王畫,又于整齊中見出變化。
【評箋】 汪師韓《蘇詩選評箋釋》卷一:“以史遷合傳論贊之體作詩,開合離奇,音節疏古。道子下筆入神,篇中摹寫亦不遺餘力。將言吴不如王,乃先于道子極意形容,正是尊題法也。後稱王維,只云畫如其詩,而所以譽其畫筆者甚淡,顧其妙在筆墨之外者,自能使人于言下領悟,更不必如《畫斷》鑿鑿指爲神品、妙品矣。”
紀批(卷三):“奇氣縱横,而句句渾成深穩。”
方東樹《昭昧詹言》卷十二:“神品妙品,筆勢奇縱;神變氣變,渾脱瀏亮。一氣奔赴中,又頓挫沉鬱。所謂‘海波翻’、‘氣已吞’、‘一一可尋源’、‘仙翮謝樊籠’等語,皆可狀此詩。”
陳衍《宋詩精華録》卷二評此詩:“大凡名大家古詩,每篇必有一二驚人名句,全篇方鎮壓得住;其鱗爪之間,亦不處處用全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