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词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1]

一轮秋影转金波[2],飞镜又重磨[3]。把酒问姮娥[4]:被白发、欺人奈何[5]!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6],人道是、清光更多[7]

【解读】

这首词大约作于淳熙元年(1174)中秋之夜。这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词,它篇幅虽然很短,内容却很丰富,思想寄托很深。其主题是表现对于妨碍自己实现政治抱负的腐朽黑暗势力的憎恨,但通篇没有一句是直接地宣泄这个想法,而是用隐喻的手法来表现的。上片的四句,意思可分为两层。前二句以简练而生动的笔触描写中秋之夜皎洁美好的自然景色。后二句对月伤感。中秋赏月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俗,但赏月时不同的人们往往产生不同的感想。正当盛年的辛弃疾仰视明月想到的是什么呢?他首先想到的是南归多年,光阴虚度,理想和抱负没有实现。于是他向那想象中的月里嫦娥尖锐地发问:年华飞逝,白发欺人,我该怎么办?“奈何”一词是句中之眼,生动地揭示出作者内心的苦恼和焦躁。下片共五句,主要表现作者对于造成他的苦恼和焦躁的恶势力的憎恨。这个主题的揭示又是分两个层次来完成的。第一个层次为“乘风”三句,意脉直承上片:在人间无法解除苦恼,则转而幻想飞举太空,去俯瞰祖国山河。祖国太可爱了,而作者对祖国母亲的感情又是如此之深。可是月中那讨厌的桂树却用它的阴影来遮蔽了光明,使作者没法看清山河。这一联想寓意很深。祖国山河因金人的蹂躏而残缺不全,作者多年系心的就是如何使缺月重圆,山河重归一统,可那些黑暗势力却阻止他实现美好的理想。于是在下一层次,作者愤然吟为“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警句——只有砍掉这象征黑暗的桂树,才能消除笼罩在祖国大地上的阴翳,使山河重光。小词就在这极有艺术感召力的想象中表达了作者去邪除恶的迫切愿望。这是辛弃疾用小令写大题材,发大感慨的杰作之一。


[1] 吕叔潜:吕大虬(qiú求),字叔潜,是辛弃疾的朋友,生平事迹已不可考。

[2] 金波:指月光。语本《汉书·礼乐志》所载《郊祀歌》:“月穆穆以金波。”

[3] “飞镜”句:喻月亮重圆。飞镜,指月,语本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古时镜面是铜做的,需要常磨,才能明亮照人。这里比喻中秋之月如新磨的铜镜光彩照人。

[4] 把酒:举起酒杯。苏轼《水调歌头》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姮娥:即嫦娥,神话传说中的月中仙子。

[5] 白发欺人:语本唐薛能《春日使府寓怀》诗:“青春背我堂堂去,白发欺人故故生。”奈何:怎么办。

[6] 斫(zhuó卓):砍削。桂婆娑:指月中桂树。语本韩愈《月蚀诗效玉川子作》:“玉阶桂树闲婆娑。”

[7] “人道”句:连同上句,化用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