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家庭会生病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家庭关系中的三角化

韵荇的母亲和父亲结婚后,一直和公公婆婆生活在一起,但是她在这个家中从未有过归属感,婆婆对家的控制把她的私人空间压缩得荡然无存。唯一属于自己的“财产”就是女儿,她的委屈、难过、悲伤、愤怒,只能向女儿倾诉,母女关系越来越紧密。

在这个有些守旧的知识分子家庭,大家不爱表达矛盾和缺点,人际冲突全都隐藏在刻板的相敬如宾之下,通过象征性的症状来表达诉求,比如饮食、卫生间的使用以及女儿的症状等。父亲虽已经成家立业,但是心理层面上尚未完成与原生家庭的分化,家庭的权力依然掌握在公公婆婆手里,权力没有下沉,权力转移的斗争就一直存在。一个新家庭中,权力等级最高的应该是核心家庭的夫妻,而不是公公婆婆。自从韵荇离开家上大学,这个家庭就在潜移默化地发生自组织。

五口之家,分居两地,母亲和女儿在上海生活,父亲和爷爷奶奶在老家,这个家庭在形式上呈现分裂状,而这种可见的分裂,恰恰就是这个家庭内在动力的外化呈现,韵荇的症状平衡了离家后家庭系统的失衡。

韵荇的离家打破了原先家庭系统的平衡,无论是韵荇的挑食、瘦弱还是成绩优异,都是原先家庭系统的产物,是这个家庭的需要。“离家”给这个家庭系统植入了新的信息,家庭系统失衡,旧有的系统有维持原先模式的动力,试图保持平衡,抵制改变。韵荇一到学校就出现症状,一回到家中症状即消失,症状让她无法离开家。但是,个体的独立成长需求又迫使她必须改变,在博弈当中,家庭矛盾就会不断出现。这个家庭中的冲突无法公开表达,和谐家庭之下的矛盾和不满暗流涌动,家庭成员通过转移矛盾来缓解各自的痛楚。

一种情况是当家庭中某两个人的关系紧张时,其中一方或双方会把注意力投向第三方,第三方则会参与到两人的问题中,来缓解他们间的压力和紧张,此时就形成了家庭关系中的“三角化”。另一种情况是第三方对其中一个人的焦虑或者对两个人的冲突比较敏感,主动投入到冲突的二人关系中,形成一个“三角化”。

在韵荇的家中,母亲与祖母之间的冲突通过拉入孙女形成三角化,冲突得到转移但未解决,饮食和躯体化成为权力博弈的砝码,孙女也心领神会地继续维持症状,让冲突不公开。在不允许表达冲突的模范家庭中,三角化是最常用来解决问题的方式。当妻子觉得私人空间被侵犯时,丈夫未能站在自己一边给予支持,妻子只能与女儿结盟,来平衡倾斜的夫妻关系和失衡的婆媳关系,而失衡的婆媳关系背后是丈夫原生家庭中紧密而不健康的母子关系。

在家庭中,两个人之间关系紧张,若个体成熟理性,不那么受情绪控制,他们就会很容易处理冲突和矛盾,而且不会扩散至他人;若两人不理性,情绪化地处理冲突,常常拉入第三个成员来处理冲突、缓解焦虑,形成家庭关系的三角化,那么这两个人的事情就变成三个人的问题了。

三角化的形成过程常常表现为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情况是,家庭中成年人之间有未解决的冲突时,很容易把关注点从冲突转移到孩子的消极面,孩子成了“替罪羊”。如父母一不开心就拿孩子撒气,就会导致儿童虐待、子女叛逆、干涉子女婚姻等。第二种情况是,冲突的双方或者一方尝试获得孩子的支持来反对另一方,一方过度关注和投入,而另一方不断退缩和越来越没有反应。尝试获得孩子支持的时候,孩子通常得到的关注是支持性的而不是批评性的,使得三角化更加隐蔽,称为“隐形三角化”。

三角化是一种僵化的、破坏性的家庭互动模式,通过转移矛盾和冲突提供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功能不良,常常导致三角中的一个人或多个人出现躯体症状或情绪障碍。这些功能不良的家庭结构的“坏处”,常常在家庭生命周期变化过程中才会被发现,如退休、结婚、家中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孩子出生等。

家庭关系三角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常常以孩子出现某种情绪行为问题来提示家庭功能不良,常见的症状有:

·“病孩子”:孩子会经常生病,其实是通过生病转移家庭内部的冲突。

·“熊孩子”:孩子通过各种令人讨厌的行为来表达对家庭冲突的不满和失望。

·“小大人”:孩子通过承担成年人本该承担的责任,例如照料家人、操持家务,甚至外出工作,试图来解决冲突,这本质上是对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支持。

·“小情人”:孩子通过体贴、懂事、努力等来安慰受伤的父母一方,像个温柔体贴的情人一样。

因此,“坏孩子”要警惕,“乖孩子”也要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