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建的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历史上的“形象工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政治性因素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以建筑的形象来表现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今天很多地方政府以建造宏伟的建筑来展现自己的经济实力、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人们谓之“形象工程”,殊不知在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这种“形象工程”。

在中国建筑发展的早期——商、周、春秋战国,直到秦汉时代,统治阶层中流行建造高台建筑。殷商有鹿台,周代有灵台,春秋战国时期更是建高台成风,楚国的章华台、魏国的文台、赵国的丛台、韩国的鸿台等都是历史上著名的高台。后来秦朝的咸阳宫、阿房宫,汉朝的长乐宫、未央宫等实际上也都是高台建筑,直到东汉曹魏时期还有过著名的铜雀台,此后高台建筑才逐渐减少、消失。

历代统治阶层对建造高台建筑投入如此高的热情,都是为了一点——用以夸耀自己的权力和财富,所谓“高台榭,美宫室,以鸣得意”,以至于互相攀比、推波助澜之风大盛。汉朝张衡的《东京赋》中说:“七雄并争,竞相高以奢丽。楚筑章华于前,赵建丛台于后。”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这种互相攀比竞相建筑高台的事例比比皆是。郦道元《水经注》中记载了楚国章华台的情景:“水东入离湖……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水经注·沔水》)东汉文学家边让在《章华赋》中写道:“穷土木之技,殚珍府之实,举国营之,数年乃成。”举国家之财力、物力营建高台,穷极豪奢。

《说苑》中记载:“晋灵公造九层台,费用千亿,谓左右曰:‘敢有谏者斩!’”(《说苑·佚文辑》)可见其劳民伤财,极尽奢靡,还不准人提意见。

《韩诗外传》中记载:“齐景公使人于楚,楚王与之上九重之台,顾使者曰:‘齐有台若此者乎?’”(《韩诗外传·卷八》)楚王建造了极其宏伟华丽的九重之台,邀请齐景公的使者登台观赏,还以挑衅的口气问:“齐国有像这样的台吗?”

春秋战国是建造高台建筑的一个高峰,到秦汉时期,逐渐以大型宫殿建筑群取代单独的高台,但是这时期的宫殿建筑也还是建在高台之上的。秦都咸阳的大量宫殿建筑群之间都有“阁道”相连。所谓“阁道”就是高架于空中的走廊,宫殿与宫殿之间用阁道连接起来,说明这些宫殿都是建在高高的台基之上的。

中国古代建造“形象工程”的第一人当推秦始皇。秦始皇是一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秦始皇在征讨六国的战争中“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秦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诸侯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史记·秦始皇本纪》)咸阳城中宫殿之多难以计数。在秦末农民起义战争中,项羽攻入咸阳,放火烧毁秦皇宫,大火三月不灭,足见其宫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

除了咸阳都城中的宫殿以外,周边地区也大兴土木,建造离宫。从史书中能看到的建于咸阳周边的秦朝离宫就有兴乐宫、信宫、章台宫、上林苑、兰池宫、望夷宫、长杨宫、梁山宫、甘泉宫、蕲年宫等。关外还有很多离宫则难以考证,因为有些外地的离宫名不见经传,最远的建在了渤海之滨。

秦始皇的“形象工程”中最著名的当然要数三大工程——阿房宫、骊山陵和长城。阿房宫究竟有多大的规模,豪华到什么程度?今天已无从考证。由于史书记载并不详细,仅从人们的口头传说和后世文学作品中的描述来看,阿房宫是一座空前宏伟、举世无双的宫殿建筑群。相传秦朝末年项羽攻进咸阳时放火将其烧毁,然而时至今日,在阿房宫遗址上连续多年的考古发掘,发现完全没有焚烧的痕迹,证明这里根本没有被烧过。从考古的事实推论,直到秦朝灭亡的时候阿房宫还没有建成。现在有确凿证据能够证明的只有阿房宫前殿,这仅仅是阿房宫中的一座殿堂,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阿房宫前殿的规模是“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考古结果也证实了司马迁的记载,现存阿房宫遗址内有一座巨大的长方形夯土台基,残高仍有8米左右,经探测实际长度为1320米,宽420米。这大概就是《史记》中所说的“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

骊山陵是秦始皇的陵墓,陵墓主体是一个三层方形夯土台,东西宽345米,南北长350米,现存残高87米。它有内外两层围墙环绕,内墙长2.5公里,外垣长6.3公里,为中国历史上最大的陵墓。秦始皇陵内部的情况,两千多年来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这也是文学作品中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因为它用了70多万刑徒,干了10年才得以建成,其工程之浩大,内部之奢侈程度,让人们浮想联翩。今天,我们为了保护的需要而没有发掘它,所以不能确切地知道陵墓内部的情况。但司马迁《史记》中也有一段关于秦始皇陵内部情况的记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陵墓地宫顶部做成半球形穹隆,镶嵌珠宝,像日月星辰;地面开挖沟渠,灌注水银,像江河大地。用东海鱼油点长明灯。所有这些做法无非就是一种象征,即秦始皇是天地之间永久的统治者。秦陵内的情形是否真如司马迁所描述的那样,我们目前不得而知,但是有一个间接的证明,就是近年来考古学界用科学仪器对秦陵封土堆进行探测,发现封土堆中汞(水银)的含量高于周边土壤中几百倍,证明陵墓中确实存在大量的水银。此外,另一个间接的证明,就是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掘。轰动世界、被称为“世界古代第八大奇迹”的兵马俑,还只是陵墓的陪葬坑,按一般道理,陵墓主体中一定有比陪葬坑更加壮观的场面。

秦始皇三大工程中的另一项,就是著名的长城。长城之宏伟、建造工程之浩大,已经是人尽皆知,无须更多描述。仅就它所花费的人力、物力,就已经是一个历史奇迹。长城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始终被人感叹,被文学作品所描绘。著名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被人们熟知,可事实上“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故事跟秦始皇修长城毫无关系,甚至连孟姜女本人都不是秦朝的人。史籍中关于孟姜女的故事版本众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由来都各不相同。但是因为秦始皇修长城工程过于浩大,劳民伤财,使人民陷入无边的痛苦之中,历代人民就借“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来表达对统治者的怨恨。

秦王朝维持的时间不长,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到公元前209年灭亡,仅有13年。一个这么强大的帝国,能够灭六国,统一天下,然而仅维持了十多年的统治。其中原因与不顾国力民力大兴土木有直接的关系,可以说秦朝是因为“建筑”而亡国的。据史书记载,秦始皇的任何一项工程都是宏大无比,动辄几十万人,耗费十几年、几十年的工夫。秦朝没有户籍记载,到了繁荣的汉武帝时代,根据户口统计是全国两千万人,秦朝大约与此相当。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要好几个人才能供养起一个不生产的人。全国总人口才两千万人,一项工程就动用几十万人,还有那么多的军队要养着。国家和人民怎么负担得起?怎么能不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怒?所以当陈胜、吴广起义一爆发,全国各地群起响应,空前强大的秦朝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土崩瓦解了。

秦朝因建筑而亡国了,而紧接着的汉朝却又有一段关于建筑的故事耐人寻味……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秦朝,但是天下大乱。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军没有统一的首领,互相征战、兼并,最后由刘邦夺得天下,建立了汉朝。这时国家已经是极度贫困,民不聊生。有史书描述当时国家的穷困状态,朝廷官吏出巡甚至连马车都没有,只能坐牛车。汉高祖刘邦来自底层,深知民间疾苦,约法三章,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刘邦亲率军队四处征战,平定天下,委托他的谋士萧何在长安建设都城。《汉书·高帝纪》中记载:“二月至长安,萧何治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上见其壮丽,甚怒,谓何曰:‘天下匈匈,劳苦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亡(无)以重威,且亡(无)令后世有以加也。’上说(悦),自栎阳徙都长安。”刘邦在外征战,回到长安看到萧何正在大兴土木,建造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责问他为何“治宫室过度”,而萧何关于“天子以四海为家,非令壮丽之(无)以重威”的回答令刘邦无言以对,并且很高兴地接受了建议。于是就在秦朝亡国后不久,汉朝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大兴土木,只是稍有收敛,没有了秦朝那样过度的奢华。汉朝宫殿之壮丽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有长乐宫、未央宫、桂宫、建章宫等。皇宫中还建有园林,未央宫有沧池,建章宫有太液池。著名的皇家苑囿上林苑,围墙周长四百多里,苑内放养野生动物,开挖昆明池,长四十里。从出土的汉朝宫殿建筑的瓦当尺寸就可以想象当年殿宇之宏伟,所谓“秦砖汉瓦”,确实名不虚传(图1-4-1)。

图1-4-1 汉朝“长乐未央”瓦当(左)与现在琉璃瓦当(右)的比较

虽然汉高祖刘邦鉴于秦朝亡国的教训而有志于节俭,但是萧何的名言“非壮丽无以重威”却明确地道出了国家建筑形象的政治意义,令人无法抗拒。自此,这一观点也就成为中国历朝历代穷尽财力建造宏伟宫殿建筑的思想基础。而且这一思想一直影响到今天,就是所谓的“形象工程”。今天很多地方政府建造豪华办公楼,并不是实际使用功能上的需要,实际上仍然是为了表达“非壮丽无以重威”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