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世界古代有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还有古代中国,这六大文明都是在没有受到其他文明影响的情况下独立生长出来的,自成体系。在这六大文明体系中,古代埃及文明以尼罗河流域遗留的许多巨大石块堆砌而成的金字塔和巨型石构的太阳神阿蒙神庙为代表;地处西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产生了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其建筑以泥砖构筑的高台形城墙、宫殿、塔庙为主要特征;古代印度文明体现在大量石头建造的印度教和佛教寺庙、陵墓以及宫殿建筑上;古代爱琴海文明的高峰是古希腊罗马的大量石构神庙和公共建筑,并以其美轮美奂的各种柱式造型成为西方古代建筑的经典;古代中美洲文明主要是加勒比海地区古代玛雅文明遗留下来的大量奇异的石构建筑——金字塔、庙宇、宫殿等为其典型代表。从建筑的角度来看,在六大文明中,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四个文明都是石构建筑的文明,古代西亚是一个土石建筑的文明,唯独古代中国是以木构建筑为主的文明。并且,这种文明由中国进而影响到整个东亚、东南亚,包括朝鲜半岛、日本以及东南亚各国,均以木构建筑为特色。因此,在人类文明史上,以中国为代表的木构建筑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建筑之林中独树一帜,成为东方建筑文明的代表。
与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建筑文明相比较,历史悠久而又影响世界至今的只有一个古代爱琴海文明。这一文明最初是克里特-迈锡尼文明,后来又发展出古希腊罗马文明,最终成为今天整个西方世界的文化源头。应该说,在当今世界上影响最深远、影响面最广而历史又最悠久的两个文明,就是源自古代中国的东方文明和源自古希腊罗马的西方文明。
从表面看来,石构建筑和木构建筑只是建筑材料的不同;然而,若在一个文明体系中来看,在不同建筑材料的使用这一基础之上所表现出来的差异,实际上是整个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形态、艺术审美以至于思维方式的差异。以木构为特点的中国古代建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文化艺术形态,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取得了很高的技术和艺术成就,是一份值得永久保存的文化遗产。
在中国,也许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一个事实:建筑这个被一般人认为是工程技术的东西,其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因素之多,简直难以想象。可以说建筑是世界上包含文化内容最多、涵盖面最宽、综合性最强的一种文明产物。
建筑绝不是一般的工程技术,也不只是建筑师们常说的“技术+艺术”。建筑不仅涉及科学技术、物质生产、生活方式等物质文化方面,而且涉及社会政治、哲学思想、宗教意识、审美观念、民俗民风等精神文化的内容,可以说它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全部社会生活的集中体现。所以,人们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个时代的历史全都可以从建筑上看到,而且比从文字历史中所看到的更直观、更真实。
例如,我们今天看到北京故宫(也称紫禁城),其恢宏的气势、严整的布局、宏伟的建筑体量和金碧辉煌的装饰就能让我们遥想当年皇帝的威严,以及皇宫中朝会的场景。这比多少文学作品的描绘都更直观,更能让人身临其境。同时,对于古代皇宫布局中的“五门三朝”“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等制度,人们仅从文字记录中很难想象出它的真实面貌,然而摆在人们眼前的故宫,却能让人们实实在在地、真切地看到这些古代宫禁制度。同样的道理,历史上曾经赫赫有名的秦朝阿房宫、唐朝大明宫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尽管有着历朝历代许多历史典籍、文学作品的记述和描绘,但我们对它们当年的宏伟和华丽仍只能停留在模糊的想象之中。
又如岳阳楼。假如今天没有岳阳楼的存在,没有岳阳楼下烟波浩渺的洞庭湖,那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所描绘的景色以及由此而生发出来的情感也许很难被我们理解。正是因为岳阳楼的雄伟,正是因为站在岳阳楼上面对着那“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的洞庭湖,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那种忧国忧民的伤感情怀。建筑和场景要被人看见才能真正有所感受,即所谓“触景生情”。没有景,何来情?
建筑承载着历史,也承载着文化。当我们看到皇宫和都城的建筑规划,就能了解古代的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当我们看到天坛、地坛、社稷坛,就知道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地信仰;当我们看到民间的祠堂,就明白了中国古代的祖先崇拜、家族制度和宗法观念;当我们看到中国的古典园林,就知道了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爱好和审美情趣;当我们看到各地各民族丰富多样的民居住宅,就懂得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如此等等,当政治、哲学、宗教、民俗这些文化形态作为一种理论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人们会感到枯燥乏味、艰深难懂。但当它们以形象化的建筑出现的时候,人们就会感到它们明白易懂,甚至乐趣无穷。
正是因为这样,对于那些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而留存于世的历史建筑,我们所有的人都有尽力保护它们的责任。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今天这个世界才有那么多不同的文化和艺术,才这样的多姿多彩。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有一天这个世界完全统一了,文化也全都统一了,所有的人都建造同样的建筑,都唱同样的歌,跳同样的舞,穿同样的服装,那么这个世界该是多么的单调、无趣。我们也可以设想,也许有那么一天,世界统一了,各国之间经济一体化了,政治上也达成共识,和谐相处了。但是文化是不能统一的,也不应该统一。世界的文化应该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永远不能只有一种建筑、一种歌曲、一种舞蹈和一种服装。这就是各国家、各民族都在尽力保存自己文化的根本原因。
话虽如此,我们今天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道路上仍然是步履艰辛、困难重重。大片的历史城区、大量的历史建筑都在我们城市的开发建设过程中消失了。其实并不只是今天才这样,我们历史上就是如此。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种不良基因——一种破坏欲,对历史遗产的不珍惜,甚至有意地破坏。在中国历史上,每次改朝换代几乎都是把前朝的东西摧毁重来,或者一把大火烧掉,或者把原来的都城废弃,换一个地方重新建都。因此那些在史书上留下赫赫威名的、被文学作品一再赞颂的皇宫殿宇和宏伟都城,其中绝大多数我们都不可能一睹其真容,比如秦朝都城咸阳城、阿房宫,汉朝长安未央宫、长乐宫,唐朝的长安城、太极宫、大明宫,等等。对于这些大名鼎鼎的都城和宫殿建筑,我们只能在史书和文学作品中去遥想它们的尊容,而我们能看到的往往只是最近一个王朝的都城和宫殿。在这一点上,反而是清朝这个少数民族建立的朝代,没有毁掉明朝留下的历史遗产,把它们全部继承了下来,让我们今天还能看到明清时期的都城和皇宫——古都北京和紫禁城。
今天,当我们的东方邻国日本、韩国仍在继承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自己却正在逐渐地丧失它们。当年日本人曾骄傲地宣称,要看唐朝的建筑,必须到日本去,中国已经没有了。梁思成先生正是在这一论断刺激之下,发誓要找到中国存留下来的唐朝建筑。经历了千辛万苦后,他终于找到了保存在山西五台山深处的唐朝建筑——佛光寺大殿。后来又发现了南禅寺大殿,我们终于可以说中国还有唐朝建筑的存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建筑是在那些偏远角落,没有被我们破坏到的地方,才得以保存了下来。在我们城市的周边地区还有多少年代久远的历史建筑呢?与之相较的,在日本的京都、奈良这些中心城市里或城市郊区还存在着大量的唐朝建筑。当日本人伊东忠太写出了《中国建筑史》的时候,中国还没有人对自己的建筑进行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先生又是在这个事实的刺激之下,发誓要写出中国人自己的《中国建筑史》。同样,1980年中国的书法家代表团在日本看到日本全社会大规模的汉字书法热时,才想到我们中国居然还没有书法协会;2005年韩国人把端午节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时候,我们自己还没有把端午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我们确实太不在乎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似乎丢掉了也并不觉得可惜。历史上无数次的政治动荡或战争,摧毁了很多的传统文化遗产,这有其一定的历史原因,可以理解。然而,在今天和平环境下的城市建设中,这一毁坏行为仍在时时上演,就不能被原谅了。
在西方,在日本、韩国,他们能够那样地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而我们为什么就这么难以做到?
我们中国历史悠久,但我们却不太尊重历史;我们中国人崇拜祖先,但我们却并不爱惜祖先留下来的东西;我们的历史文明光辉灿烂,但我们却常常做出一些不文明的事情。
我们中国人是否真是那样不重视对文化遗产的保存呢?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
中国很早就有收藏古玩古董的历史,至少早在唐代就有大量关于王公贵族和文人士大夫收藏赏玩字画古董的记载。宋代的皇帝大多是文人艺术家,在收藏古代文玩字画方面不遗余力。清朝乾隆皇帝更是一位收藏大家,他在自己的宫殿里专设“三希堂”,收藏自己喜爱的字画古玩。不仅皇帝朝臣收藏,就连一般文人甚至普通百姓,只要经济条件稍有宽裕便收藏古玩。中国民间古玩收藏风气之盛、收藏之丰富,恐怕是世界少有,而且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收藏古玩的风气,应该说是对文化遗产的一种珍视。但奇怪的是,我们在对待建筑这类文化遗产的时候,却完全是另一种态度,不但没有那种珍视,而且每当改朝换代或经历各种政治变故的时候,经常是把过去的宫殿付之一炬或完全拆除。古玩古董和古建筑同样都是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我们中国人在面对这两者时采取的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有两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即人的自私心理和社会的政治倾向。
说到人的自私心理,是因为古玩字画之类的东西可以拿在手中或摆在家中欣赏,可以被人据为己有。而建筑则不然,除了私宅园林之外,谁也不可能将皇宫庙宇之类的大型建筑据为己有,以供自己玩赏。既然不能为自己所有,眼看它被毁掉也就无关紧要了。而社会政治倾向则是认为建筑,尤其是皇宫建筑,一定是某个特定的政权的代表。人们在仇恨一个政权的时候,往往对于这个政权的形象代表——皇宫也就带有一种同样的仇恨,所以人们在推翻这个政权的时候,也就以对待敌人的方式来对待这些其实并不是敌人的建筑了。
建筑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与一个时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但它并不是政治本身。相反,它更多体现的是人类文化的创造,而这种文化创造是跨时代、跨民族、跨国界的,是全人类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尾声的时候,美国大规模轰炸日本本土。在进攻之前,美军听取了中国的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关于保护日本文化遗产的建议,梁先生在日本地图上圈出了京都和奈良这两座最重要的古城。随后,包括东京在内的日本许多重要城市都遭到美军毁灭性的轰炸,而京都和奈良却保存完好。即便在战争年代,对待敌国的文物古建筑尚能采取如此措施,表现了对于文化遗产的一种正确态度——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不论是谁都有责任保护它们。无独有偶,中国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包围了北平城,一面敦促守城的国民党守将傅作义将军进行和平谈判,一面做好了武力攻城的准备。同样地,清华大学的梁思成先生也在北平地图上为解放军圈出了城中需要保护的古建筑,这样在进攻的时候即使付出较大的牺牲也不会用重炮轰击这些重要的古建筑所在地。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和谈成功,皆大欢喜,解放军没动一枪一炮,所有的古建筑得以完好保存。但是就在几年以后,20世纪50年代在建设新北京的运动中却对这些古建筑开始了大拆大建。环绕北京的完整古城墙和大多数城楼,以及天安门周边和城内的很多古建筑都被拆除了。这些曾经准备牺牲大量生命去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和平建设时期毁于自己手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建设性破坏”,而且这种破坏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今天,这种传统中的破坏性基因仍被我们继承着。在这些年的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土地开发过程中,摧毁、破坏了多少文物古建筑?恐怕难以统计,而且这种破坏文物古建筑的事情至今仍在不断发生。有的地方打着保护历史和传统文化之名,拆毁了有文化特色的真正古建筑而建造出大量商业性的粗制滥造的仿古建筑。今天很多城市都有一条仿古街,实际上这些都是假古董。很多农村地区亦是如此,有地域特色的村落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毫无文化性、艺术性的现代房屋,或者是模仿西洋建筑风格的所谓“欧陆风”。殊不知,拥有自己的风格以及别人不具有的东西,这才是最宝贵的。人人都有的,到处都能看见的东西,就没有了价值。
要认识建筑艺术的价值,就必须懂得建筑,懂得欣赏建筑。然而中国古代并没有欣赏建筑艺术的传统。但在西方,自古希腊罗马时代开始,人们就把建筑当作是美术的一个门类来看待。西方美术有三大门类:绘画、雕塑和建筑。建筑师属于艺术家,普通民众都把建筑当作艺术作品来欣赏。而中国古代则不同,国家朝廷一方面把建筑当作一个政治概念来阐释,如皇宫、都城等,为此制定了完备的制度;另一方面,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过程又是工匠的事情。工匠不是艺术家,不属于知识阶层,而是属于劳动阶级。普通民众也没有把建筑当作艺术品,而是把它看作一种工程技术,于是导致了中国人对建筑艺术缺乏了解和欣赏的能力。
不会欣赏建筑导致的结果是不会生活,缺少情趣。例如对于商业建筑,我们现在往往一味追求宏大的场面、金碧辉煌的装饰,却不知小巧精致的店铺里充满温馨和亲切;对于住宅建筑,我们往往只追求面积大、房间多、装修豪华,却不知居住以舒适为第一要务,而不在于华丽;农村的住宅以模仿城市中的方盒子水泥房屋为美,而城市建筑则以闪闪发亮的金属、玻璃为美。面对着这样的建筑风格,很多人不懂得传统木建筑雕花门窗的趣味,也不懂得闷在房屋内的人们更需要的是自然山水园林。我们并不是不需要物质的享受而一味追求精神生活,但精神生活的缺失一定会致使物质的享受变得庸俗。
今天,很多人抱有一个错误的观念,认为保留着古建筑就意味着落后,只有现代的高楼大厦才代表着发达和先进。然而事实上,包括巴黎、罗马、柏林在内的大量欧洲城市都保留着大片大片的古建筑,甚至是全城的古建筑。难道我们能说他们不发达、不先进吗?说到底还是文化。懂得自己的文化,并对它充满自信,懂得它的价值,才能真正下决心保护它。
历史遗产之所以宝贵,在于它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
所谓唯一性,是指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存在的古建筑数量不少,即使是同类的古建筑也很多,但是某一特定时代、特定地点、特定类型的古建筑却都是唯一的。例如:中国古代的皇宫很多,但是作为明朝和清朝皇宫的只有北京紫禁城;中国古代的寺庙很多,保存下来的也不少,但是位于西安、建于唐朝、还保存着大雁塔的慈恩寺全世界只有一个;中国古代的书院很多,保存下来的也不少,但是位于长沙、建于宋朝、至今保存完好的岳麓书院世上也只有一个。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而世上唯有一件的东西,其价值就无法估量了。
所谓不可再生性,是指真正的古建筑是不可替代的。古建筑身上保存着很多古代的信息,例如在材料、制作中所保存的古代科学技术的信息,在雕刻、绘画、装饰艺术中保存的古人审美、宗教、文化方面的信息等。这些东西是不可再生的,复制、仿造的只是复制品、赝品,它没有包含古代的信息。所以人们收藏古董一定要收到真品,不愿意收到赝品,就是这个道理。
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古建筑和文化遗产的价值。简单说来,任何一幢新建的建筑都可以用价格来衡量,而一座古建筑却是不可能用价格来衡量的。北京紫禁城能用多少钱买到?北京天坛能用多少钱买到?它们无价!只有某一天它们不存在了的时候,我们才会感到无法挽回的遗憾。
保存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不只是为了展示给后人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对文化史的研究。建筑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信息是最真实、最直观、最丰富、最准确的。通过它们,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是真实的历史。事实上,通过建筑这部史书,我们确实能够看到中华文明史上许多文化现象,它们之中也确实有正面和负面两方面的因素,它们共同组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我们要真实地研究历史,准确地了解和表述历史,那么在赞颂和继承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我们也要研究和了解自身历史文化中的缺陷,没有必要为祖先而掩饰,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科学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