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惠州次级历史文化圈
惠州次级历史文化圈主要包括博罗、惠东和龙门三县所辖区域。虽然它们相对于核心历史文化圈而言,被归属于次级历史文化圈,但它们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存在一大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建筑数量庞大。相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一)博罗
博罗地处广东省东南部,珠江三角洲东北部,东江中下游北岸。全县总面积2858平方公里,辖15个镇、2个街道办和1个管委会。截至2019年,全县户籍人口92.69万人,常住人口107.44万人。博罗气候温和、山雄水秀、生态优美,是岭南早期的四个名镇之一,具有2000多年历史,在发展中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文化片段和遗存。
1.山雄水秀名胜多,访古寻踪文物众
博罗西北为罗浮山脉,西南部为平原,北回归线自中部偏北穿过。境内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1.8℃,年降雨量1932毫米,平均日照2023小时,无霜期长达345天。博罗县内有罗浮山、平安山、象头山、秋枫寨、白马山、马鞍山等一大批自然生态良好、景观优美的风景区。以象头山为例,象头山属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约1万公顷。区内生物种类丰富,被誉为是国内南亚热带地区的物种基因库。已查明的植物有1862种,脊椎动物有419种。其中有61种国家级珍稀濒危保护植物;有55种国家I、II级保护动物;昆虫339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鱼类30多种。此外,象头山还有“石蛋”景观,有象头石、大人岩、石仙桃等石景遍布山坡、山顶、河床。
山水相依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博罗悠久的历史文化,成为访古寻踪的好去处。在博罗境内有葫芦岭贝丘遗址公园、横岭山古墓葬和缚娄古国遗址、礼佛禅寺、博罗古城墙、东岳庙、太平寺、陈孝女祠、明月古寺、银岗古窑场遗址、凌云阁塔、菱湖村碉楼等一大批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其中,葫芦岭贝丘遗址属新石器晚期的贝丘遗址,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这与《吕氏春秋》记载的古缚娄国相互印证,证明了古缚娄国确实存在。而在缚娄古国墓葬遗址中,墓葬以等级不同而所处地势地位不同,形成不同的墓葬群,反映出先人们所处时代已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此外,博罗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为罗浮山的冲虚古观),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个(其中博罗老城区1个,罗浮山3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个。这些历史文化遗址遗存以及文物保护单位,都成为人们访古寻踪的好去处。
2.生物丰富山水秀,道佛共存第一山
博罗县域内,虽然自然景观众多,但以罗浮山最为有名,而且其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罗浮山为中国道教十大名山之一,居广东四大名山之首,素有“中国道教圣地”和“岭南第一山”之美称。罗浮山山峰众多,号称有432峰,峰峰有奇秀,像玉女、像罗汉、像骆驼、像狮子,真是“满山皆奇石,峰峰有灵境”。生物资源丰富,药用植物1042种,野生药用植物1006种;大型真菌资源34科233种。罗浮山有朱明洞景区、白鹤洞景区、九天观景区、黄龙洞景区、华首台景区、酥醪洞景区、飞云顶景区等知名景区。此外,云雾、云瀑、云海也是罗浮山的一道奇特景观。春夏雨后初晴之时,因受南海海风和北下气流在此汇合的影响,云雾、云瀑、云海异彩纷呈、瞬息万变,呈现出形态各异、气象万千的山云一体组合,甚为壮观。
丰富的生物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使得罗浮山成为人们休闲、旅游、隐居、修道、炼丹的理想场所。先人们长期在此生产、生活、相互沟通交流,促进了儒、道、佛三教共处一山。因此,罗浮山历史文化遗迹遗存特别多,较为著名的有冲虚古观、葛洪殿、黄龙观、朱明洞天、酥醪观、华首寺、南楼寺和延祥寺等。其中,冲虚古观最早为东晋咸和二年(327年)葛洪创建,是其修道炼丹南庵。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赐名“冲虚观”。清同治年间重修,大门门额石匾刻“冲虚古观”。而最早修建冲虚古观的葛洪(284—364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他长期居住在罗浮山,不仅用人工提炼的方法得到了世界上最早的“汞”(水银),还对沙虱病、“天花”等进行了病状观察与记载。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文献里还有“青蒿治疟”的记载。现如今在“仙人洗药池”畔立有“青蒿治疟之源”石碑,以纪念葛洪的医学贡献。而葛洪著述的《抱朴子内篇》是一部道教史上影响深远的著作,论述了道教的宗旨、哲理、仪式、道术等,提出了把先前道家的消极无为改造成积极有为,以有为的手段去达到无为目的这一新主张。
而罗浮山的佛教,起于梁,兴于唐。在罗浮山有名的佛教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主要有延祥寺、宝积寺和华首寺等。其中,华首寺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相传当年有500真人汇集此地而得名于华首寺。明万历年间,罗浮山佛教香火旺盛,有十八寺,华首寺被列为“第一禅林”。自明末以来,海内名流之游罗浮者,必造访此寺,屈大均、梁佩兰、陈元孝等皆有题诗投赠。
3.古城线形罗阳留,古村古建筑众多
博罗县有多个历史悠久、名副其实的古镇古村。它们基本上是沿东江流域分支串联,呈现出以东江支流为纲,以点状遍地开花的特征。
在古镇中,罗阳古城是广东省历史悠久的古镇之一,有16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先秦时期,罗阳就是古缚娄国建都之地。镇内出土的300多座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古墓群,以及大量青铜器、陶瓷等实物,都证实了罗阳古镇就是缚娄古国曾经的建都之地。自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博罗县治从梁化迁至浮碇岗(俗称葫芦岭)之西后,罗阳(时称榕城)就一直成为博罗县衙所在地。现今罗阳古城依然保持着明清时期主要的街、巷、护城河等城市基本格局。北门河、榕溪的护城河及其线形仍保持原有线形。10座城门仍有小东门(安阜门)遗留下来。古城墙遗留至今的有博罗中学内古城墙和2004年在博罗县城榕溪西段河堤挖掘出土的部分古城墙。经考证,榕溪西段河堤古城墙被确认为与博罗中学内古城墙是同期建筑。罗阳古城的三街六十四巷仍保持原有线形及尺度。同时,罗阳古城为商贸文化交流汇集,多姓氏融合共处、和谐发展的古城,造就了韩氏、张氏、胡氏、曾氏、刘氏、谢氏、卢氏及青藜等“八大宗祠”。这些宗祠是罗阳古建筑的典型和代表,体现了不同文化交流汇集的传统建筑工艺的各自特色,还反映了不同文化、不同姓氏和睦共处,共融发展的文化聚集。
此外,博罗还有一大批古村落、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在古村落中,龙华镇五村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4月);龙华镇旭日村被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12年12月);有4个村(龙华镇五村、湖镇镇湖镇围村、湖镇镇大田村、公庄镇吉水围村)被评为“广东省传统村落”(2014年9月)、杨村镇井水龙村被评为“惠州市传统村落”(2016年3月)。除了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冲虚古观于2019年已经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外,博罗县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个,分别为罗浮山摩崖石刻(1989年)、银岗古窑场遗址(2002年)和陈百万家族建筑群(2010年)。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4个。而古建筑数量就更多了,仅2018年惠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二批市级历史建筑就有博罗县胡氏宗祠、德基公祠等5处。2019年博罗县人民政府公布的《博罗县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有围中粮仓、博罗县抗日民主政权旧址、胡氏宗祠等8处。此外,博罗境内保存完整的古代传统民居有的非常具有文化价值,有升级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潜力,如位于县城小东门路北侧的明清古民宅。而传统民居中的名人故居,如韩绍兴、卢振寰等人故居,也具有一定的人文纪念价值。
(二)惠东
地理上,惠东处南临南海的大亚湾和红海湾,毗邻香港、澳门和深圳,东连深汕特别合作区,北靠河源市紫金县,西接惠阳区。惠东县陆地总面积3526.73平方公里,海岸线218.3千米,海域面积3200平方公里,有大小岛屿55个、大小海湾18个。2018年末常住人口93.67万人,户籍人口89.14万人。按历史渊源,惠东向上可追溯至秦时,当时属南海郡傅罗县,县治就设在今惠东县梁化镇梁化屯。后因傅罗(博罗)析归善(惠阳),又归属归善(惠阳)。1965年7月,惠阳县东部12个公社分出设置惠东县(在抗战时期、1949年、1958年设置过惠东县,但很快又被合为惠阳县),故名“惠东”。其不仅自然生态优越,各种景色集于一身,还是粤东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品集散地,人文景观丰富,享有“岭东重郡”的美誉。
1.依山傍海出九龙,巽寮双月多美景
惠东集海、湖、江、泉、瀑、岛和名山古刹于一体,各种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在惠东陆地自然资源、风景名胜方面,以莲花山的九龙峰为代表。莲花山脉分布在县境北部和东北部,地势较高。九龙峰在莲花山脉西段,因主峰挺拔如笔尖,又名“尖笔峰”。九龙峰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池清山碧,幽谷流溪,兼有秀、清、逸、媚之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为莲花山脉山水风貌之精华,加之庙亭其间,景色更显迷人。在九龙峰山腰有一座建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的谭公祖庙,10座大小庙亭以谭公祖庙为中心而坐落于九龙峰,使九龙峰成为集宗教、观光、休闲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
在海滨旅游资源方面,以巽寮湾、双月湾、海龟湾、亚婆角等沿海岸线分布的旅游资源为典型代表。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巽寮湾、松园湾、富巢湾等8个迂回曲折的海湾沙滩,沿岸分布着三角洲岛、莲花岛等大大小小洲(岛)。其中,巽寮湾位于惠东县南部的巽寮镇稔平半岛核心位置,拥有27公里海岸线,11公里的白金沙滩,海水清澈碧绿,周围布满了千姿百态的奇礁异石,有“天赐白金堤”的美誉,是惠东县海湾自然风光的典型代表。巽寮湾海洋资源十分丰富,有热带海洋鱼类400多种、贝类200多种、甲壳类100多种、棘皮类60多种、藻类30多种,包括珍贵的白海豚和红树林。沿岸岛礁历经波浪、潮汐、沿岸流冲刷侵蚀,怪石嶙峋,千姿百态,堪称石景公园。位于榄涌高排湾沙滩上的浅海石林,大石堆积成群,从岸边延伸至海中。巨石似磨、似狗、似灵芝、似海狮、似“猪八戒”……涨潮时,石群没入水中,只露出顶部极少部分;退潮时,石群露出水面,显现巨石千奇百怪的真容,是巽寮湾石景的杰出代表。
双月湾由大亚湾和红海湾两个相邻的半月形海湾组成,故名“双月湾”。大亚湾和红海湾畔两条沙垅直连海中的大星山,如蛟龙出海,似双龙戏珠,有静有动:大亚湾畔的半月湾,微风细浪,婀娜多姿;红海湾畔的半月湾,波涛汹涌,气势磅礴。不同时间的双月湾海景:清晨海面波光粼粼,落日余晖满海金黄,夜晚渔火星星点点。这一静一动的有机组合,以及一日之内的海景变化,使双月湾成为有名的集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胜地,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和摄影爱好者来观光游玩,《南海长城》、《孙中山》等多部电影都曾在此取景。
2.平海古城留军声,梁化古城文物珍
平海古城,地处稔平半岛南端,傍依大亚湾和红海湾。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当时是抗寇御敌的“守御所城”,是明代“海禁文化”的标本,被誉为岭南文化的一块“活化石”。平海古城早在1991年就被广东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广东省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古城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4座城门楼、部分城墙、十字古街、榜山古寺、龙泉庵、东岳庙、城隍庙、觉明洞、大部分古民居以及一批古寺庙、古文化遗址和大量的历史文物。十字古街贯通于平海古城东西南北城门楼的街道,街道的两旁至今仍保留着一排排一座座古代民居。同时,平海古城独特的卫所城历史产生了独特的地方语言——军声。军声以北方语音为基础,融进广州话(粤语)、客家话、潮汕话成分。这是在平海开城后,来自全国的军人和经商拓业者,在漫长交往沟通中,各种语言相互融通、渗和而形成的,反映了军人在卫所城中的主导地位。
梁化古镇位于惠东县东南部,有2000多年历史,是古代“缚娄”人聚居之地,也是古代屯兵驻军的战略要塞。粱化古镇现有沙公岭、花树下2处战国时期遗址。其中花树下遗址曾出土一件三足圆形青铜鼎,乃春秋战国时期之物,现收藏于省博物馆;一台唐代石磨,名曰“崑山片玉”,如今是惠州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而梁化古镇现今仍保留着不少古民居。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周氏秀利周屋,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而影响最大的则是林氏家族:既有保存最好的林氏祖屋,又有始建于明朝中叶的林氏宗祠;还有由林合于清咸丰九年(1859年)开馆授徒而流传下来的龙形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梁化古镇还有一座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修建的城隍古庙,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3.胜迹繁多范和村,古风古韵皇思扬
惠东历史悠久、胜迹繁多:现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9个。此外,2018年惠州市第二批公布的市级历史建筑有惠东县古祝山客家围屋、陈氏宗祠等4处;2019年惠东县公布的第一批县级历史建筑有古祝山客家围屋、陈氏宗祠、田心四角楼等21处。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遗存以村落为单位聚集,使惠东古村落名声远扬,影响较大,保存较好、历史文化价值较大、比较有名的有范和村、皇思扬村等古村落。
范和村位于惠东县稔山半岛西北端,大亚湾畔,背靠莲花山脉狮头岭。范和村2014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传统村落”,2014年11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稔山镇志》介绍,范和村自清康熙四十三年至五十四年间(1704—1715年)就有官员驻守,稽查渔船,后来驻守官兵不断增多,至乾隆八年(1743年),为归善县城守营,共有官兵584人。范和村古建筑总面积约20000平方米,多为明清时期建筑,主要为以姓氏围建的罗冈围、吉塘围、长兴围、尚德围等4座大围屋,以及围仔、六顺围等多座小围屋,其中罗冈围为典型。罗冈围呈正方形布局,长宽均为99米,设有东、西、南、北4座门楼。门楼之间用108间房屋相接而成围,围内有坐北(偏西)向南的8排建筑,每排建筑各有布局和结构相似的6间房屋。48座房屋排列整齐有序,排列之间是宽3米左右的、用花岗岩石板或河卵石铺砌的巷道,俨然就是一座微型城池。此外,范和村还保存有城隍祖庙、文昌宫、将军祖庙、谭公祖庙、玄帝宫等宫庙神殿,城隍祖庙戏台、水仙戏台、妈前戏台三座古戏台,哥特式天主教堂,建于民国时期的西式教学楼——范和小学以及多座宗族祠堂。
皇思扬村位于惠东县多祝镇,地处莲花山脉西段西枝江中游南岸的丘陵谷地之中,占地20多万平方米,有100多座宅第至今保存完好。皇思扬村于2014年9月被评为“广东省传统村落”,2014年11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全村有萧、杨、许、郑等姓氏,约3300人。全村有东南西北四大村门,用围墙或民居外墙连接围成“城”, “城”内各姓又各自成“寨”,寨内各房系又自成院落,院落内又分各家居屋。范和村历代村民都有崇文重教传统,曾经办有10多间书室,现在依旧存在的有龙光书室。龙光书室孔子堂的左侧竖有一根长约5米的石柱,左看是一杆毛笔,右看是一支长矛,寓意为“崇文尚武”。此外,皇思扬村还有门楼、萧氏祠堂、圣旨牌坊、武魁楼等遗迹遗存,都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4.红色遗址显功勋,东江红都耀高潭
惠东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方便,为革命思想传播和革命行动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因而惠东境内有大量的红色革命遗址,彰显着革命先辈和当地人民的伟大功勋。平山百丘田红色革命旧址就是大革命期间红色革命旧址代表之一。百丘田位于惠东县城郊高耸连绵的莲花山脉脚下,背南面北,枕望海顶,三面青山环抱,北部地势平坦,左倚麒麟峰,右靠狮朝洞,峰脉垦绵,如白虎出山。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农民革命领袖朱观喜在此建立了惠州最早的农会和农军,并组织领导了平山三次武装起义。平山百丘田红色革命旧址包括朱观喜塑像、朱观喜纪念广场、擂鼓石、万洞山等纪念遗址。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纪念遗址是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革命遗址代表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粤赣湘边纵队是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建立并领导的人民武装。自1946年1月在安墩成立以后,这支部队百折不挠,浴血奋战,经受了残酷斗争的严峻考验,解放了边区的大片乡村和许多城镇,建立了400多万人口、纵横千里的解放区。2003年,在其诞生地兴建了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公园,公园里面有革命英雄纪念碑、纪念广场、图展廊、飞鹅嘴烈士纪念亭、雕塑群、粤赣湘边纵队纪念广场、老战士纪念林、粤赣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东江第一支队司令部旧址等。
在众多的红色革命纪念遗址中,更为著名的是被称为“东江红都”“广东井冈山”的高潭镇中洞村。这是惠州、甚至整个东江流域红色革命遗址的典型代表。高潭镇中洞村地处海(丰)陆(丰)惠(东)紫(金)五(华)五县的接合处,四周高山险峻,怪石嶙峋,羊肠小径曲折崎岖,有寨头坳、麻角嶂等天然险隘,易守难攻。1923年,在海陆丰农民运动创始人彭湃多次亲自前往中洞指导下,中洞成立了有110户农户参加的农会,组建了115人的自卫队。此后,随着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东江革命委员会和南昌起义南下的部队1000余人先后进入中洞,中洞成为东江流域红色革命的大本营。在随后的“中洞改编”中,授予所属部队“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二师(红二师)”的番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拥有自己番号的正规军,意义重大。此外,中共东江特别委员会新建或扩建了红军医院、兵工厂、军装厂、印刷厂、电话所等。因战争破坏,一些具有革命纪念价值的建筑,如百庆楼、红军医院、红军俱乐部、红军服装厂、红军印刷厂、电话所等被焚毁,后于2002年由惠州市与惠东县两级人民政府拨出专款,按原样重建。
(三)龙门
龙门县地处九连、罗浮两大山脉之间,靠近广州,连接粤北。龙门历史可以追溯于战国时期,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置番禺县,龙门地区属番禺所辖。东汉建安六年(201年)从番禺县分设增城县,龙门地区又属增城。明弘治九年(1496年)割增城县东北部的西林、平康、金牛三都及博罗县西北部部分地区,设龙门县。史志载“其地为增之上龙门,故以龙门名”。在龙门县域内,自然资源丰富、美景众多,有鹤湖围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一大批非常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古建筑等历史文化要素。
1.山灵水秀生态优,物种宝库奇景聚
龙门多山,森林覆盖率达76.6%,既是群山磅礴之地,又是众水灵秀之处。有旅游景区15处、景点26个,其中,国家4A级旅游景区有4家,3A级旅游景区有1家。2018年龙门县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评定为“中国天然氧吧”; “龙门十三汤”旅游品牌获得了“世界森林温泉保养地”的认证;十字水生态度假区被美国《国家地理》评为“全球生态度假村TOP50”之一。
在众多优美的自然生态景区中,南昆山生态旅游区是龙门生态旅游的杰出代表。南昆山生态旅游区位于龙门县西南部,毗邻广州,总面积为12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00多米)。云海、远山、奇石、泉水、翠竹……这一切与自然生态相关的词汇汇聚在南昆山。森林覆盖率达96.93%,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洲”。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极高,平均含量每立方厘米达5000个(最高达每立方厘米13.6万个)。南昆山上共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931种,动物有269种,昆虫有575种,大型真菌223种,被誉为“广东省物种宝库”。同时,南昆山有川龙瀑布、石河奇观、观音潭、七仙湖等28处景点。此外,还有“冰川元老”——穗花杉、植物王国的活化石——竹柏、会爬树的鹰嘴龟等一系列珍奇动植物。优越的生态环境、完整的生态系统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南昆山成为“珠三角生态花园”,是龙门县“森林度假”的首席代表。
2.文保单位数量多,鹤湖新晋国家级
龙门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众多。全县有龙门鹤湖围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功武村古建筑群、见龙围炮楼、廖金凤墓和鹤湖围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此外,2017年龙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一批县级历史建筑,包括养正书室、钟氏宗祠、心德堂等共15处;2018年惠州市第二批公布的市级历史建筑有龙门县宗信刘公祠、田心尹氏宗祠等5处。
鹤湖围村位于南昆山脚下的永汉镇。据鹤湖王氏族谱记载,王氏十五世洪仁公由梅县松源满田村迁至龙门永汉莲塘开基,悬壶济世,执医为业。其先在下莲塘村建王屋,继建鹤湖围。鹤湖围坐西北向东南,建筑占地面积6400平方米,前有大面积池塘连接两侧壕沟,三面环水,前筑女儿墙,后筑高围墙,东北边仅设一斗门架石桥出入的城堡式客家围楼。其结构为三堂、四横、一外围、四碉楼、一望楼(后围中间的中心楼)、一斗门。堂横屋单层,外围高二层,碉楼高三层,望楼原高五层,现残存墙体。堂屋两侧分隔出明间、次间、梢间和尽间。中轴线宗祠为三堂屋,禾坪南侧有一口古井,斗门前有古石桥通围内,四周筑以高矮不一的围墙。因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研究价值,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鹤湖围村入选2019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3.众多古村齐争艳,崇文尚武显特色
龙门历史文化遗迹遗存,除了众多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外,还有一些古寨古村落。其中保存比较好,文化价值较大的有水坑村、功武村、绳武围村等。
功武村,位于龙华镇,其村落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功武村于2012年4月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4年9月评为“广东省传统村落”,2016年12月被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由南宋太尉廖金凤之后从龙门的菱角塘迁往此地开始居住,因祖先皆以武功文德起家,遂赋新家地址为功武村。古建筑群涵盖廖氏五宅古堡、古码头、正街、廖氏宗祠等。廖氏五宅有“华南第一古堡”之称,是功武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9200平方米,以进士第、碉楼为中轴线,东西两侧建民居住宅的广府式建筑。正街是功武村的中轴线,长约600米,宽约3米,是功武村古时的商业区,其地面上铺设青砖,正街两侧,现在仍有古色古香的古建筑。廖氏宗祠位于正街上,是一座四进五开间的建筑,正大门墙壁是由花岗岩石料筑成,大门上方阳刻“廖氏宗祠”匾额。其内庭院的空地还有一座四石柱歇山顶的接旨亭。
水坑村,建村已有700多年。水坑村依山而建,连片白墙黛瓦建筑物,东西排列整齐。房屋由纵横交错小巷“串联”起来,四通八达,明清院落式的青砖老宅遍布各个角落。水坑村的“孟盛李公祠”“谊谅二公祠”“水坑广合楼”和水坑文笔塔较为有特色,保存较好。“孟盛李公祠”是一座明清建筑,坐南向北,三进五开间,硬山顶,龙船脊上的灰塑是形态各异的瑞兽和花鸟树木,其三进建筑都建有高高的镬耳墙。“谊谅二公祠”坐南向北,门厅、中厅、祖堂三进沿纵轴线排列,硬山屋顶,三进建筑也建有镬耳墙。“水坑广合楼”是一座两进合院式的建筑,两进的外墙都建有高大的镬耳墙。建筑物外墙的墙楣上,其立体灰塑图案栩栩如生,有佛手、石榴、牡丹花,锦鸡、瑞狮等图案。水坑文笔塔,是一个类似城堡一样的建筑物,围墙四角建有碉楼。文笔塔有两种不同样式的镬耳墙,附属建筑物顶部是方形镬耳墙,代表文官的官帽;碉楼建筑物顶部则是半圆形镬耳墙,代表武将的头盔,寓意为崇文尚武,人才辈出。
绳武围位于龙华圩旁,系因水坑村李氏分家时一支迁居于此而建。绳武围外表特别壮观,面阔有100多米。其围墙和大门门楼高有两层,门额上刻有“绳武”二字。其主体建筑为纪念李待举的主兑李公祠。它是一座三进五开间的建筑:灰塑龙船脊,三进都有高高的镬耳封火山墙;花岗岩墙基,青砖清水墙,两根花岗岩前檐柱,与两侧包台。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古村落外,龙门还有渡头村、蓝田村、低冚村、万洞古村、马图岗村、王屋村等一大批古村落。此外,还有一大批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建筑。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可以收集、整理和挖掘相关资料,通过单独、组团或者联合成片申报的方式,使这些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得到更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