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决战时长之巅:长视频VS短视频
国内长视频平台刚刚抢占了传统电视媒体的市场,还未大力发展,就迎来了短视频的强势竞争,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抢占了粉丝线上娱乐的时长;二是抢占了长视频的广告收入。简而言之:“短视频抢占了长视频的粉丝,而粉丝就是流量,流量在哪里红利就在哪里。”都是视频类产品,为什么短视频能后来居上,获得粉丝的喜爱?除了时长的区别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原因呢?现在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
1.2.1 生产方式的不同
在短视频领域有一句广告语:“每个人都是生活的导演。”因为短视频制作简单,人人都可以通过一部手机就完成一个短视频内容的生产且效果还不错,成本低,门槛低,所以迅速吸引了众多用户的加入。
而长视频的生产则需要大量的金钱投入、高端的设备投入、大量的专业人员加入、一个月甚至更长的制作周期,这些都不是一般人可以轻易尝试的。
韩寒的《乘风破浪》已经把电影的整体制作时长压缩到了极致,从开机到上映也用了四个月,期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抖音或快手的主播拍一个视频只需要15秒,就能获得百万甚至千万级的播放量。
2016年,中国电影生产994部,电视剧年产量为330部、共14768集,而在短视频领域,单是快手视频的日均上传量就达到了1000万条。
虽然这1000万条视频不可能每条都受到用户喜欢,但是这1000万条的小部分也能对三位数的长视频形成降维打击。
1.2.2 内容消费的不同
在移动互联网普及之前,电视是最大的视频消费载体,不分老幼,人们在固定的地点与时间面对同一个电视屏幕。现在,不管是在地铁上,还是公交上,大家都在用手机刷着快手、抖音或者微博上的视频。
这个变化的背后有两种意义:一是人们的消费时间更加碎片化了,而长视频显然不适合碎片化消费;二是人们的消费场景更加丰富。原先必须坐在客厅和电脑前观看,现在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长视频由于其时长以及流量费用,人们不能离开家中的Wi-Fi去观看。
虽然不管是长视频还是短视频的消费必须发生在“生活八小时”以内(指除了工作与休息时间之外的可用于休闲的时间),但是“生活八小时”的特征是在时间上与空间上都高度碎片化的,而长视频的时长和内容显然都不适合这个消费场景。
1.2.3 内容分发的不同
内容分发的效率决定着视频普及的受众范围,而内容分发一般分为三种形式(见图1-2)。
图1-2 内容分发的三种形式
这三种分发形式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明确意识到这是一个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的过程。算法分发就是去中心化,也只有去中心化才能让内容最快到达受众面前,而短视频采用的就是算法分发。
但是长视频更偏向于编辑分发,比如在视频网站看电影、电视剧,就是由视频网站或电视台安排好的,它们决定放什么视频、什么时候放视频。而这种形式,显然受众是被动的,且范围有限。
算法推荐则可以使内容被更多粉丝看到,比如我在今日头条点击情感热文,那么下次在访问今日头条时,与情感热文相关的优质文章就会被优先推荐给我。
1.2.4 内容表达的不同
短视频记录当下,长视频营造世界。
不管是电影或是电视剧的长视频,它们都在打造一个完整的世界,这个世界包含各种各样的人物角色、情感冲突、剧情发展,是一个极为完整的链条,所以长视频比起短视频更能让受众共情,让受众体会到这个世界中的悲欢喜乐。
而短视频因为时长以及生产方式的便捷,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拍摄上传,比如和老友聚会时想记录一下现场的画面作为纪念,就可以拿出手机拍个短视频;比如去旅游时看到美景,也可以拿出手机拍个短视频记录下来。
虽然长视频与短视频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两者也并不是绝对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只要有优质爆款内容的引导,长视频和短视频是可以相互支持的。比如我们在芒果TV看完了《陪你到世界之巅》的正片,也会去短视频平台看一些幕后花絮,或是一些衍生视频,而各个短视频的营销又会引导用户去观看《陪你到世界之巅》的正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