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力觉醒:探寻人生与职业幸福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一

1948年夏,辅仁大学心理学系的学生毕业了,只有3名学生,其中包括我的导师张厚粲先生。今年她刚刚度过94岁的生日,依然神采飞扬地站在教学的讲台上。

1982年夏,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第一届学生毕业了,共33名学生。全国四个心理学系的学生不过100人。如今,除了少许的同学还在以各种方式工作着,绝大多数人都已功成名就,退居二线,过上了“幸福”的退休生活。

2021年夏,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就有477名本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中国各大高校心理学系/院/部的毕业生数量目前还无从知晓。保守估计,至少10000人!

寥寥几个数字,勾勒出的不仅仅是心理学这个“天书”学科(张厚粲语)及其队伍的非线性发展与演化,更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对人自身心理与行为认知需求度的跃升。

过去的十来年,我们亲历了很多社会事件,如汶川大地震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看到了心理学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我们也惋惜于越来越多由于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家庭暴力、群体伤害和自杀等悲剧,看到了塑造国民健康心理的漫漫征程。社会对个体心理的关注越来越强,这其中最显著的表征就是“心理健康”和“心理科学”等词汇首次印在了国家最高级别的文件中。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过去十几年,在各种资本的助推下,“互联网+”概念、新技术与新业态风起云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头部”公司争奇斗艳。高薪的诱惑、财富排行榜的不断刷新,“996”与“躺平”等,不断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左右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直击着每个人的心灵。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复杂而多变的世界,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思索和自问:

“我是谁?”

“我究竟想要什么?”

“我应该过什么样的一生?”

“我该如何成长?”

呈现在您面前的这本《成长力觉醒:探寻人生与职业幸福之路》是夏勇军先生对这些困惑所做的一种解答,也是他十余年来深耕于管理咨询与人才发展一线,基于心理学知识不断求索和个人成长的一种分享。

这本书的第一个关键词是“成长”。绝大多数人看到这个词时,自然地,马上会联想到的是天真无邪的孩子的成长,乃至所有生物体在生命周期初始阶段的变化。它似乎与成年人无关,更与老年人无关。“我都30 (或者40、50)岁了,还需要考虑成长吗?”的确,就任何生物的存在和发展而言,这种狭义的界定没有什么不对。然而,当我们聚焦那些热爱自己的工作、无惧挑战并完成挑战的人群时,我们发现,“成长”,更广义地说是心理的成长,不受年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成为激发人类自我更新的新动力。在这种意义上,成长可以定义为一个个体的自我更新,表现为一个人对已知的世界产生新的认知、新的情感和新的行动,拓宽已有的广度和深度,逼近完美和谐的心灵。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尤其是在我所研究的极端环境下的个体。我发现经历过极昼极夜考验的南极越冬队员,他们普遍发现自己克服困难的能力提高了,而且更加珍惜人之差异和兄弟之情,更有勇气直面问题和挑战,幸福感更强。

本书的第二个关键词是“觉醒”。这是普通心理学中的一个基本词汇,在这里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人们开始将注意力从关注外在力量的变化与比较,转向对人自身内在需求与价值的追求与满足。在20世纪80年代,有人把心理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中的作用描述为“三品”,即奢侈品、调味品和必需品。的确,经过近四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关注人的心理与差异、发挥人的潜力、实现人的价值,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必需品”。这是一个人自我觉醒的时代,是人对自身再认识的时代,是人迎接自己的创造物和行为结果的新时代。

本书的第三个关键词是“个体差异”。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相同的,即使在生物学上基因完全相同并在同一环境下成长的同卵双生子,也会有显著的区别。个体差异的存在是这个世界表现丰富多彩的多样性基础,从认识人的差异入手,是我们赋予个体以意义的必由之路。从认识自我构成的各要素差异入手,是自我觉醒并不断成长的必要条件。

作为老师,我很高兴看到夏勇军先生践行“把心理学变成生产力”的信条,以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将他探索的成果付梓示众,与你我共赏。

闫巩固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