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力觉醒:探寻人生与职业幸福之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人文主义

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自然会有精神层面的追求。这种追求首先体现在个性的解放上:人不再是一个工具或者一个数字,而是可以自由追求内心渴望和梦想的逐梦者。人文主义鼓励人们去寻找人生的意义,实现人生的价值。这种意义和价值是由自己来赋予的,而不是听从家族、家庭或者其他人的安排。这种把人当成根本的思想,是对个体内在体验和需求的独特性的满足,就如同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最个人化的东西就是最普遍的东西”。只有当人们有了充分的生存保障,才有机会选择实现自己的独特意义和价值。而作为生存保障的工作,一直以来都夹杂着人们的复杂感受。

对绝大多数人来讲,工作让人又爱又恨。爱它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真的喜欢它;另一个是利用工作带来的收入可以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恨它的原因只有一个,它约束了自己的时间,无法给自己带来愉悦。尤其是当这种约束是迫于生存压力而不得不为之时,这种恨又无法放下。但生活的改善,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了底气来抵抗这种对自我的约束。

在与很多管理者的交流中,总是回避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90后”“00后”员工的特点和管理难题。几乎所有的“60后”“70后”管理者都会讲,“现在,‘90后’‘00后’的工作状态跟我们当时的工作状态不一样!”下面列举一些他们介绍的案例,看看年青一代的工作状态到底是什么样的。

❶“今年秋季新入职的一名姑娘,因为提交的报告中有很多错别字,我对她说‘这样的工作成果你也拿得出来,你不觉得很不专业么?’就这么一句话,那个姑娘在办公室哭了一个中午,下午就交了辞职信,第二天就直接不来上班了!”

❷“我这个下属很多时候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安排给他的每个任务,都需要跟他辩论半天,如果不把问题背后的一些事情说清楚,他就一直刨根问底,没完没了,无论你说点什么,他都要质疑你的正确性。搞得安排工作像汇报工作一样!”

❸“公司年轻员工离职率一直都很高,我们招聘的一些海归和国内名牌大学毕业的学生,做一年左右就会流失一半。离职谈话普遍认为工作没有意思,天天都做一样的事情,觉得自己得不到成长。”

❹“昨天面试了一个‘90后’候选人,我都还没有开始提问,她就问我每周加班时间有多长,周末会不会加班,然后说如果经常加班的话她就不考虑了,因为她不想因为工作而减少跟家人相处的时间。”

类似这样的案例在我们周围时有发生,很多人把这样的现状归结为“90后”和“00后”自身的问题。有很多研究“90后”“00后”的人,总结了他们的一些特点,如“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张扬的”“自尊心强的”“缺乏感恩心态的”“社交能力差的”……基于以下两个原因,我并不赞同这些贴标签的说法。这些说法只是片面和表面地让我们以为掌握了问题的根本原因,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第一个原因是,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不会有太大变化。我们每个人的喜怒哀乐,与五千年前的祖先相比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例如,你出门捡到五百元钱的兴奋,和你的祖辈出门捡到一吊铜钱的兴奋是差不多的。如果“60后”“70后”具有“90后”“00后”那样的物质条件,并且没有生活的压力和负担,很有可能也会放飞自我。

第二个原因是,任何给一个人群贴标签的行为,都是识人的偏见。不可否认,的确有一些年轻人是“缺乏感恩心态的”“以自我为中心的”,但有很多“60后”“70后”也同样如此,更何况还有很多年轻人是“富有感恩心态的”“不以自我为中心的”。为了简化认知而对一个人群贴上标签只是思维的懒惰而已。在我周围的同事和客户中,就有很多家庭非常富有,但对工作同样甚至更加认真负责的年轻人,从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人们常说的那些标签。

年轻人对个人感受的重视所导致的多样化需求的展示,并不是新的事物,而只是外在约束减少之后天性的释放。由于遗传因素和成长环境的不同,人们内心深处的喜好和追求本来就各有不同,只是在过去,这种多样化的需求被生存的欲望压制了,不能得到释放。而到了现在,更多的人可以不用担心基本的生活问题,会毫无顾忌地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多样性就被展示出来了。

一旦人们对多样化的追求有了基础的物质保障,他们就不会再臣服于某一个权威的标准。在社会变化缓慢时,“当一个人碰到问题时,他必然能从前辈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3]在过去,权威、家族、父母等由于有更多可借鉴的经验,就成为权威标准的制定者,他们负责指示年轻人如何行动。而在当前和未来,这些权威的制定者必然会备感失落,因为社会的变化已经超出了过往经验可预测的范围,年轻人不再遵守这些标准,也不再重视那些被强加的东西。面对这样的不服从,掌握资源和权力者会很自然地认为是年轻人出了问题。

在“60后”“70后”看来,年轻人变了,年轻人出问题了,其实出问题的不是年轻人,而是年老的一代。不适应的也不是年轻员工,而是他们的管理者。想要跟上时代的变化,无论是一名员工,还是一名管理者,都需要转换自己对人性的假设,更新看待人的视角。有位知名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猫不在的时候,老鼠一般都在桌子上跳舞”。这句话把管理者比喻为猫,把员工比喻为老鼠,并且认为老鼠总是不老实的,需要时刻有猫看管。你觉得这句话对吗?如果用这样的理念来管理年轻人,结果会是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