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
作为研究成果专著,本传记力图通过对传主学术成长足迹的追寻,通过对其各个历史时期生活、学习、科研、教学经历的分析解读,以丰富、客观的史料作为支撑,还原一个真实的、骨肉丰满的、有感染力的洪朝生,以弘扬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热爱祖国、献身科学、甘于奉献的精神品质及非凡的意志力和创造力,并从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引发一些思考,得到一些启迪。在写作过程中,著者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时代背景与传主命运的联系。
传主近百年的人生经历是同中国社会的大变革与世界科技的大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写作中尽力将传主学术成长经历纳入中国社会百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之中予以考察,以小历史映衬大历史。对其间所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国际重大科技发展以及国内乃至研究所的研究基础与发展进程对传主学术成长、思想成长的影响都尽可能有所交代和体现,并通过社会历史背景的映衬,探讨和诠释传主学术成长的内在动因。
二是突出传主性格特质、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的研究分析。
写作过程中,留意“因迥异的家庭背景、信仰、价值观、学科特征甚至政治遭遇等赋予的个体性差异”,[1]即传主与其他老科学家的不同之处。并通过一些具体细节的描述,突出传主鲜明的个性特征。基础研究与工程技术研究,即“理”与“用”之间的矛盾冲突,是传主学术成长中的一条重要线索,传记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力图通过矛盾冲突的描述,表现传主内在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
三是追求学术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写作中,一方面注意学习借鉴科学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的研究方法和成果,通过对史料的分析研究,加深对传主学术成长的重要环节和影响因素的理解,使所表达的内容更鲜明、更直观、更具学术性。另一方面,适度地运用文学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之目的。传记中讲述了许多大故事、小故事,有些用整节的篇幅加以描述,如选系与转系、未完成的延安之行等;有些则穿插在章节之中,寓大于小,提升了可读性。
传记正文分为11章61节,以时间为序的编年史体例组织史料。部分内容如国际学术交流、培养科技人才以及其他学术活动、社会活动等,由于时间跨度大且易流于凌乱、分散,故单独成章。正文对传主学术成长的每一阶段—初始期(童年至中学)、学习期(国内、国外)、活跃期(回国后的前40余年)乃至退隐期(因年龄原因基本脱离科研岗位)都进行了完整的叙述,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传主丰富多彩的人生。
有关洪朝生的传记特别是中长篇传记,此前并未有作品问世,已有的多为零星片段,字数大多不过数千。但在中国科协的组织领导下,在老科学家学术资料采集工程有关专家悉心指导和帮助下,经过多方努力,《低温王国拓荒人:洪朝生传》终于得以完成,也算是弥补了这一缺憾。由于我们是传记撰写的门外汉,虽然花费了很大的气力,但囿于水平有限、能力不逮,传记中肯定有不少瑕疵甚至错误,不妥之处,尚请有关专家、读者不吝赐教,予以指正。
[1] 张藜: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对科学家传记的一种新探索。《中国科技史杂志》,2015年第36卷第1期,第1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