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传奇独立排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初出茅庐 二

原来,就在鬼子袭击武文斌他们的时候,附近正好又一支共产党抗日游击队经过,听到枪声就赶了过来,由于赶过来的时间晚了点,加上敌我实力相差太大,因此只有一个叫做李志宽的同学正好跑向游击队所在方向而获救。而武文斌坠落的山坡也正好在游击队经过的路上,于是就将武文斌也救了回去。

此时的游击队由于处于抗战初期,因此不但装备差,甚至连固定的宿营地都没有。李志宽倒没什么说的,既然命是游击队救的,而且都是打鬼子,哪里都一样,所以立马加入了游击队。而武文斌就难办啦,不但有伤还昏迷不醒,显然无法留在游击队。

这个时期,由于有大批青年学生和爱国志士投奔延安,所以,沿途抗日武装都得到指示,希望尽量保护和帮助他们,这支游击队也不例外,所以对武文斌也非常重视。经过商量,决定将他送到游击队里的石头家疗伤。等他身体康复再来接他。

石头今年二十岁,家就在半山峪,离这里也不是太远,翻过两座山就到了。就这样,武文斌来到了石头家里。

石头兄妹二人,妹妹叫兰兰,就是刚才跟进来的那个小姑娘。那个时候,山里的人结婚都早,所以石头的父亲也就四十挂零,正值壮年。石头的母亲是典型的山村妇女,勤劳贤惠且心地善良。在他们精心护理下,武文斌很快好了起来。

实际上,武文斌的枪伤并不严重,非常幸运的是子弹没有碰到骨头,只是擦着骨头在肌肉上打了一个对穿眼。更加幸运的是没有感染,可能是因为石大叔搞的那些草药起了作用吧,反正是很快就好了,也没有出现什么后遗症。不到一个月就可以下地到处跑了。不过每当武文斌要帮着做点什么的时候,石大叔总是谆谆教导他说“手伤是富贵伤,能吃能喝能跑能玩,就是不能干活滴”。武文斌再要争辩,兰兰就跳出来瞪着那双黑溜溜的眼睛凶巴巴的说“不行”,无论武文斌怎么说破天,结果都是那两个字,不行。

“嘿,我长这么大还没有人管过我呢。”武文斌说的也没错,在家里,父母兄长都是随他折腾的。

“没人管是吧?那就更要管啦,在这里你就要听我的。”兰兰撅起了小嘴,眼圈也红了起来。她把武文斌说的没人能管理解为她说的没有人管啦。

“好好好,我的小姑奶奶妹妹,听你管行了吧”。不知道为什么,武文斌还真有点怕这个小丫头,同时心底也升起一缕温情。“原来有个妹妹还真好呢。”他在心里嘀咕着。

每次这个时候,石大叔总是在一边呵呵笑,石婶却唯恐天下不乱的说“这辈分好像有点乱吧?”

不过,武文斌还是争取到一份事情,也可以叫作工作吧,那就是上山砍柴。当然这也需要充分的理由滴。这个理由就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能,将来要打鬼子,爬不了山肯定是不行滴。另外一个理由就是要熟悉环境,没准将来要在这片土地上跟鬼子作战,不熟悉故土怎么行呢。

于是,家里烧柴的事情就被他承揽了下来。每天清早一起床,他就带上梱柴禾的绳子,腰里别上斧头,一口气爬上村后的大山山顶,然后砍柴,晌午带点干粮,就不回去了,在四周山上转转,熟悉一下环境,再找几个山顶,对着它们上上下下跑上几个冲刺,半下午才背着柴禾回去。

刚开始那几天真的好累,浑身腰疼加腿疼。可是他知道,如果不加强体能,将来会很难适应甚至生存,于是咬牙坚持下去。两个月下来,他不但恢复了体力,而且也适应了山里的环境,特别是在那些沟沟坎坎,没有道路的山坡如何行动也摸索出了一些心得,别看他外表瘦弱,但毕竟实在农村长大的孩子,身体素质其实还是不错的,加上他天生体轻灵巧,身体的协调性很好,所以,在山里活动已经没有任何障碍了。另外,近一个月来,他也有意识的扩大了自己的活动范围,现在,周边方圆几十里范围他都差不多摸得很熟悉了。

这天早上,看着武文斌向山上窜去的背影,石大叔笑着说,“这孩子行啊,才两个月时间,跑的跟兔子一样快啦。”

兰兰在旁边一撇嘴,“瞧他那细胳膊细腿,跟筷子一样,也就是身上背的肉少点,身子轻,才跑得快,哼。”

当然,这些武文斌是不知道的,他知道的是,每天回来,兰兰就笑靥如花的迎上来,“哥,回来啦,今天累不累?晌午带的饭够不够吃啊,娘今天晚上做了好吃的,你要多吃点啊….”围着他,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不停。

可是现在,兰兰落到了鬼子手里,石大叔跟石大婶也不见踪影,估计也是凶多吉少。

父母,哥哥,大叔大婶,兰兰,还有跟他一起出来的四个同学,还有家乡全村父老和半山峪的乡亲,他们不能白死,他们的仇一定要报。武文斌突然间感觉到有一副担子压到了自己的肩膀上,这是一份责任,一份义务,就在这一瞬间,他突然觉得自己真正长大了,成熟了。

他悄悄的探出头,仔细观察了一会,刚才对他开枪的鬼子估计没有发现什么,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了。村里一共来了十多个鬼子,正在放火,好几栋房子已经开始冒烟。看来鬼子准备离开了。

“想走?没那么容易。”冷静下来的武文斌很快有了主意,他抓起斧头,带着绳子和刚刚砍倒的那个小树,此时已经被他削成了一根木杠,慢慢的爬上山顶,顺着山脊向三道拐跑去。

三道拐,顾名思义,就是有三道拐弯。不过这三道拐弯可不寻常。三道拐位于离半山峪十二三里的出山的路上,由于山势太陡,所以路在这里来了两个一百八十度的大回转,而路的下面则是一个百来米高的悬崖,悬崖下面是一片缓坡,大约也就是三五十米宽,再往前又是一道深沟,沟底是奔流的山溪。所以此处地势异常险要,也是出山的必经之路。

来到三道拐的上方,坡度很陡,山坡上长了一些灌木杂草,遮住了他看向小路的视线。看四周看了看,山顶不远处有一颗小树,他将绳索拴在小树上,另一头拴在自己的腰上,抓住绳子慢慢向下溜,并不停探出身子向下观察。

终于看到路面了,武文斌观察了一会,发现在小路第一个拐的上方是一个理想的地形。由于山体在这里有一个凹陷,形成了一个山窝。而小路正是因为山窝的断崖才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掉头弯,下到第二层的路面上。小路上方一直到山顶,大约三十来米左右的高度,靠断崖边缘大约五十米宽的地带,由于正好是突出部,处于风口位置,常年的风化雨淋,使地表的土壤几乎流失干净,露出的岩石也被侵蚀的百孔千疮,看起来就不很结实。最令人满意的是由于土壤很少,所以整个区域几乎没有植被,不但视线一目了然,而且从山上扔一块石头,绝对会没有阻碍的落到路面上。

“就是这里啦。”武文斌心中一喜,马上顺着绳索回到山顶,来到那个地方。他看好方位,然后将绳索拴住木杠的两头,再套在一块结实的大石头上,这样,木杠和绳索就形成了一个圈,木杠在下方,相当于一个栏杆。武文斌找来几块大小合适的石头,放在木杠上方,石头因重力向下滑,但木杠拦住了它们,绳子也慢慢崩紧了起来。由于石头与地面有摩擦力,所以绳索和木杠也还承受的住。下来事情就好办了,武文斌满山找石头,只要搬得动的都搬来放到那个绳圈里。

忙活了半天,也搬来了几十块石头,武文斌觉得差不多了,主要是累坏了。于是躺到一边的绳索旁边呼哧喘气,同时也一边观察下面小路。这个地方正好能看到小路上下拐弯五十米左右的部分,他在套绳圈的时候就选好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