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八百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老北京的金融街——钱市胡同

钱市胡同最早是清朝的银钱交易大厅,简称“钱市”,它坐落在珠宝街的西侧,临近大栅栏,是北京最窄的一条胡同。

钱市胡同,顾名思义,就是经营钱的地方。钱市胡同仅有五十多米长,还是一条死胡同,胡同尽头就是清朝官办的银、钱交易的“钱市”遗存。

钱市胡同的出口,开在珠宝市街。

珠宝市街是前门外与前门大街并行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明末清初,这里是有名的珠宝一条街,各种经营珠宝玉器的店铺云集。但到了清朝中后期,这里的店铺大多转型了,转为经营炉行。炉行是把散碎银两重新铸造成银元宝的店铺,要经过官府的特许。珠宝市街因地处老北京最繁华的商业区,各店铺每日要收到大量的散碎银两,不利于运输和存放,很有必要把其重新熔成五十、一百的大银锭。

这些店铺,除了会收到散碎银两,还会收到大量的铜钱。铜钱兑换成银两,也有很大的需求,于是,官府也在这里开办了一家钱市,用以银、钱交易,位置就在珠宝市街西侧的钱市胡同。

官府在挑选钱市地址的时候,为了安全起见,也是大费苦心。钱市胡同是一条死胡同,胡同唯一的开口就在珠宝市街的西侧。倘若有贼人来偷盗,把胡同口一堵,就成了瓮中捉鳖。还有,这条胡同非常窄,是北京最窄的胡同,平均宽度不到一米,最窄的地方连半米都不到。一个人走还行,两个人并肩而行,就不大可能了。这要是真有贼人,哪怕是“飞毛腿”,也跑不掉。

但是,倘若是更大额的交易,银锭终究不够方便,那就需要银票了。银锭兑换银票,则需要到钱庄了。老北京最有名的钱庄,乃是“四大恒”。

何谓“四大恒”呢?就是指恒利、恒和、恒兴、恒源四家钱庄银号。清朝末年的北京民间流传着一句谚语:“头戴马聚源,身披瑞蚨祥,脚踏内联升,腰缠‘四大恒’。”这意思就是说,戴马聚源的帽子最有面子,用瑞蚨祥的绸缎做衣服最风光,脚蹬一双内联升鞋店的靴鞋,腰里缠着“四大恒”钱庄的银票,那就是腰缠万贯。

恒利、恒和、恒兴、恒源,这四家银号是联号,相当于现在的连锁店。由于“四大恒”名气大,清朝的野史杂记、文人笔记多有所记载,如《清稗类钞》《旧京琐记》《梦蕉亭杂记》《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等书都有关于“四大恒”的资料。

夏仁虎的《旧京琐记》里记载了两个有趣的小故事。说夏仁虎跟一个朋友约好一起去看戏,到了约定的时间他就到朋友家等候。结果朋友去里面更衣,好久也没出来。他眼看戏快开了,一着急,就大声喊。朋友出来垂头丧气地说:还得等一会儿。夏仁虎忙追问原因,朋友回答,家里的账房实在是可恶,竟给他烟蜡铺的银票,他很生气,让仆人赶紧去换了。夏仁虎认为不应该因为这样的小事误戏。朋友则回答,拿着这种银票,根本没办法出去见人啊!等了好久,仆人终于回来了,朋友这才揣着刚兑换的“四大恒”银票,趾高气扬地出门了。

珠宝市街上的银号

另一个故事则讲述的是朝里做大官的某人,平时最喜欢收集四大恒的银票,“百金一纸,万金为一束,叠置平正,朱印鲜明”,一有空闲就在灯下赏玩过瘾。一日,家中不慎失火,所有银票付之一炬,损失惨重。

各种野史笔记关于“四大恒”的记载虽然不少,但其到底是什么时候兴起的、谁创办的,众说纷纭。戏曲理论家齐如山的说法是,这是山西晋商的银号,明朝就有了。徐祖光先生在《北京的宁波商帮》一文中说这银号是宁波人开的。也有的资料说它是镇海郑氏十七房郑世昌在康熙年间所建,还有一些资料说它是慈城千年望族冯氏后人与亲友集资所建。

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四大恒”由浙江慈溪的董氏在清朝乾隆年间所建。

据说,祖籍浙江慈溪的董姓人氏于清朝乾隆年间在东四牌楼摆设钱摊,兑换银两铜钱,逐步发展起来,成立了这四家钱庄。恒利号是主店,位于东四牌楼东大街;恒和号位于东四牌楼北路西;恒兴号居于其北的隆福寺胡同东口;恒源号位于东四牌楼东路北。恒和号专司各大官宦富户的存放款业务;恒利、恒源两号专放当商款,除此之外,恒利号在天津估衣街附近设有首饰局,后改称为恒利金店,清末永安堂药店也是恒利号的产业;恒兴号的主要业务是服务于各大商号。后来四大恒为了适应市场需要而发行了“银票”在市场上流通,解决了银两携带不便和安全问题,极大方便了消费。由于“四大恒”资金殷厚,很得百姓信任。

据说在同治末年,钱市胡同这里曾经有一间门脸儿房,这间房是董氏特别开设出来的,这里既不开门做生意,也没有人声鼎沸的场景,光顾者虽寥寥无几,却是带着急切而进,怀揣着敬意而出。

原来,在同治末年,四大恒之一的恒和银号歇业了,按照惯例,很多银号票号一旦歇业,那么兑换出去的银票也就随之作废了,等于成了一张废纸。而恒和歇业后为了信守商号“凭票必兑”的承诺,它用梅红色的纸张贴满了北京大大小小的街道,广而告之,请速速来兑。可碍于当时的通信手段实在有限,等了一年有余竟然还是有很多银票没来兑现。

无奈之下,恒和银号就在钱市胡同里专门租了这么一间门脸儿房,挂上了一个钱幌子,不做生意,只为等候客人拿银票来兑现。

这间门脸儿房一开就开了二十多年,一直到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京城大乱,才被迫关闭。

钱庄、典当、印局和账局

万庆当铺,门脸儿已被封死

在中国古代,大致有四种金融机构,即钱庄、典当、印局和账局。典当,亦称“当铺”,是金融业的鼻祖,是一种以物换钱的融资方式,只要顾客在约定时间内还本并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赎回当物。若有需要借贷的人无物抵押,就只好去印局借“印子钱”了。“印子钱”就是俗称的高利贷。倘若是商铺需要借贷,数额比较大,就只能去账局了。账局多做店铺的借贷生意。但是在北京的账局,还有一种独有的借贷方式,即放贷给新选任的官吏,官吏上任前借贷,赴任后归还。这种方式人们称作“放京债”,这类账局也被称为“京钱庄”。至于钱庄,亦称“钱铺”,主要业务是兑换银两,或将顾客手中的铜钱换成银两,或将银两换成铜钱。乾隆年间,钱庄开始发行钱票和银票。钱庄中著名的“四大恒”,前文已做过介绍。不过,钱庄中也有小店,兼营烟蜡,称烟蜡铺。小的钱庄发行的钱票、银票面额不大,信用也不高,有时还会因顾客挤兑而倒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