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不悲观、不消极
没有人喜欢消极悲观,但这种性格会变化成一种内心本能,遇到事情之后会促使人忍不住从不好的方面考虑。举个例子来说,打开电视,忽然发现了喜欢看的动画片,但已经演过去了一半,积极的孩子会说:“啊,太好了,还有一半内容可以看!”而消极的孩子已经开始悲观了:“啧,怎么就没早点打开看呢?少看一半真郁闷!”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不同的表现,原因其实与孩子背后的家庭有很大的关系。积极乐观的家庭一定会培养出一个积极乐观的孩子,而消极悲观的家庭多半也很容易走出一个消极悲观的孩子。在一个家庭环境的建造过程中,妈妈的情绪所带来的影响是左右家中环境的重中之重的因素。在面对各种事情的时候,妈妈的态度将直接左右孩子是否能够形成良好的性格。
所以,能够发挥如此重要作用的妈妈,应一边改变自我,一边培养孩子,双管齐下,才能让自己、让孩子乃至于让整个家庭走向幸福生活。
首先,让家中的气氛活跃起来。
作为妈妈,你实际上掌握着家中活力的源头,所以家庭能不能拥有一个良好的氛围,重点是看妈妈活跃气氛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活跃气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妈妈自己要能够调节情绪,不要成为那个主动制造消极气氛的源头;另一方面妈妈要能敏锐地察觉到家中其他成员的消极情绪,并能有效地缓解不良气氛,让家庭重新恢复快乐。
作为女性,妈妈总习惯于称呼自己为家庭的“女主人”,这是有道理的。既然是主人,就一定要在关键时候拿出主人的魄力,依靠自己的努力,来让家中保持欢乐。
其次,用积极反馈引导孩子走出悲观与消极。
孩子并没有太多处理消极悲观情绪的经验,因此妈妈对他情绪的积极反馈,往往能给他带去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下面这位妈妈的做法就很值得思考:
5岁的孩子性子急躁,比较容易发脾气。起先妈妈每次都吼孩子:“你不能这么暴躁!”“你怎么能对妈妈发脾气?”……结果她和孩子都越来越生气,甚至难以自控,无法收场。
后来,妈妈从幼儿园老师那里学到了一个小妙招。
当孩子又一次发脾气的时候,妈妈很平静地说:“我希望你能用你最好听的声音把刚才想说的事情再说一遍。”孩子的火暴脾气好像碰上了软棉花,缓和了一会儿,他也没那么急躁了,这回好好地和妈妈说了话。
面对孩子的消极悲观时,你越是积极的反馈,越能帮助他平静心情,并尽快走出阴霾,这才是管教过程中的有效沟通。
我们在强调积极一面的同时,不仅是在将自己的注意力和着重点转移到那些我们希望见到的好的言行之上,也是在让孩子随之转移注意力。而当我们将重心放在“积极”之上的时候,孩子也会理解并有所感受,他可以因此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在这种较为稳定而积极向上的态度上学会并逐渐掌握良好的自控。
再次,和孩子一起试着“难得糊涂”。
有时候消极悲观的态度会导致人钻牛角尖,一些原本很小的不舒适反而因为这种“执迷不悟”被放大成了难以逾越的深渊。
比如,有的孩子因为和同学闹矛盾而自己好几天不高兴,但其真实原因可能就只是同学说孩子新买的笔袋不好看。而如果妈妈也跟着悲观消极的话,就会就此开始烦恼孩子的人际关系问题,甚至考虑孩子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而不能与人好好相处。
实际上就这么一件小事,换个思路想想,孩子可以把它看做“不同人的不同审美观点”,妈妈则完全能将孩子之间的问题理解为“只需要孩子自己解决的问题”,不用对这样的矛盾太过上心,不需要考虑得太复杂,一切就都好办了。
“难得糊涂”是处世的大哲学,非原则性的问题不用过分计较,凡是有要求必定会有反抗,所以不要强求他人,凡事最好不要太较真,保持住自己的底线原则,学会包容,学会收放,学会守拙,修身养性……如此,自然也就不会因为斤斤计较而让自己不愉快了。
最后,接纳孩子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
很多孩子原本是积极乐观的,比如有的孩子即便考试失败了也乐呵呵的,不好意思地说“下次我继续努力”,此时某些妈妈就可能训斥孩子说:“你还有脸笑!”“你永远都说‘下次’!”……由此开始不停地训斥指责孩子,并对他的未来表现出无尽的担忧。
还有一种情况,是妈妈自己有了烦恼,孩子过来乐观地安慰,妈妈却反认为,“我都这么难过了,你还说这样的话,你就是不知道心疼妈妈。”如果孩子知道自己的一番好意被妈妈曲解成这样,孩子该多难过!
有时候,我们反倒应该庆幸孩子自己是可以积极乐观起来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接纳他的这种表现,了解他,给他正向的建议,鼓励他。如果是针对我们的积极乐观,那就用心去体会孩子想把他的乐观传递过来的心情,从而慢慢从自己难过的情绪中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