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懂得做人诚实、做事守信
想想看,你有没有曾经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是实现某些愿望,而满嘴“跑火车”?有没有为了逃避责任、打骂而选择撒谎,嫁祸于他人?有没有因为考虑问题不周全,导致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
也许,这些欺骗会让你达到某种目的、实现某些愿望、避开一些难堪的局面,但是,这些都是暂时的,用谎言编织的外衣是无法遮挡事实真相的。
大家从小就读过《狼来了》的故事:
有个放羊娃两次说谎骗人,大喊“狼来了”,乡亲们听到呼救声急忙放下手中正在做的事去救羊,结果一看是假的。第三次,当狼真的来了的时候,他再喊“狼来了”,乡亲们以为他又在说谎,就没有去救羊,结果他的很多羊都被狼咬死了。
这个故事揭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就是做人要诚实。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那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么了。“信”是一个智慧的符号,左边是一个“亻”,右边是一个“言”,意思是“人言为信”,一个人说出的话,就一定要兑现,要讲信用。
你一旦失信于别人一次,别人下次就不会再相信你了,也不愿意与你共事,如此,你的朋友会越来越少。而且,一个不讲诚信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正如孟子所说的,“车无辕而不行,人无信而不立”。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作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绝不能丢失诚信的品格,要重视自己的信用,懂得做人诚实、做事守信。前面提到的《弟子规》,有专门的一节讲“信”,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按照上面的内容认真落实。比如,“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这是在提醒我们,开口说话,诚信为先,答应他人的事情,一定要信守承诺,不可以说一些欺骗他人的话。
做人诚实、做事守信,说具体一点,就是说话算话,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不蒙混过关;做错了事情不推卸责任,而是勇敢地承认错误,并吸取教训,引以为鉴;凡是答应他人的事情,就要想方设法尽最大努力去完成,如果因客观原因而不得不失信于人,要主动向对方道歉,实事求是地向对方说明失信的原因,求得对方的谅解。
有这样一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一个富翁的儿子问爸爸:“怎样才能获得财富?”
“信用。哪怕是你因合同而亏损100万元,你也要履行承诺。”富翁说道。
儿子追问:“如何才能不亏损这100万元呢?”
富翁说:“那就不要签这份合同。”
看到这里,你有何感想呢?引申到诚信的话题上,就是在警告我们,在答应他人做某件事情之前,一定要慎重考虑。《老子》第六十三章写道:“夫轻诺必寡信。”如果不事先考虑周详,就轻易承诺,这样的人必然会缺乏信用。
所以,在我们做出承诺之前,一定要慎重,首先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水平,如果能做到,就郑重地许下承诺,并尽心尽力去做,如果一时做不到,也不要因好面子而逞强,而是如实告知。同时,还要考虑这件事情是否符合道义,如果是有悖道义的事情,要坚定地拒绝。如果没有考虑清楚这两点,就轻易许诺,很容易令自己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我们不仅要懂得做人诚实、做事守信,还要懂得变通。在这方面,孔子是一位真正掌握了诚信真谛的智者。
有一次,孔子与众弟子来到郑国,被一个反对儒学的权贵抓住了,威胁他们必须立即离开郑国,并保证不再传授儒学,否则就要杀头。孔子答应了权贵的所有要求,最终被放行。但是,当他们离开郑国之后,孔子马上着手进行讲学。
弟子很不解,便问孔子:“老师不是教我们要讲信用吗?既然已经保证了不再讲学,为什么现在却要进行讲学呢?”孔子笑着说:“请问,讲学有没有错?没有错,那么郑人的要求就是无道的,那与无道之人约定就不必那么认真了。”
在践行“诚信”的时候,我们不要太过死板,而是要懂得变通,活学活用。比如,如果这个承诺是在被人逼迫的情况下做出的,如果这个承诺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如果这个承诺会给集体、家庭带来负面影响,那么就不要死板地信守承诺。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遵循这样一个简单的原则:承诺要符合道义,真正为他人、家庭、集体着想,而不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
希望每个人都能真正懂得诚信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