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故乡情断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87章 归根落叶也护花(1)

面对着我奶奶养的鸡和种的菜,品尝着故乡的这些曾经熟悉的新鲜食物,感觉着这久违了的味道,便让聚在一起的过家猫、彭四妹、阔嘴牯和杨竹清这四位老人在畅聊、在回味和在思念起了从前在故乡的生活了。

数了一数,大家离开故乡在深圳生活也已经有十多个年头了,想了一想,每年都是在清明节时才回故乡一次,而在每年一次的在故乡的所见所闻中,便觉得故乡是在一步一步的变得了沉寂、荒凉和生疏了,这便让生于故乡、长于故乡的这些老人们在每回一次故乡时都在叹息和在惋惜故乡的状况,这种叹息和惋惜的情愫也总萦绕在这些老人们的在深圳的日常生活中及其闲聊的话题中。

这些老人们既在聊故乡,也在讲深圳,既在苦叹过去,也在设想未来。

多少年来,故乡的人们都无不趋向、都无不想到像深圳一样的大都市去打拼、去生活,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人们都想跳出故乡的山门,去大城市追求更美好的生活,这是多少年来、这是多少代人的梦想,现在,自己的儿女们也可谓是实现了这个梦想了,也可谓是已携带着父母们离开了故乡定居在了深圳了,是在享受着大都市的繁华及其美好的生活了。

如果把处在落后山区的故乡与繁华的深圳来相比较,那的的确确是两种天,那的的确确是两个世界。

可是,故乡在心中的位置却依然是无法被替代,有句老话不是在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么?

因而,故乡便一直都被身处异乡的这些老人们魂牵梦绕,也被他们日思夜想

所以,在吃着我奶奶所种、所养的各种农家食物时,那曾经是那么的熟悉、那曾经是那么的亲切、那已经被尘封了十多年的、那从前在家乡的劳作场景,便在这些老人的心中被重新翻动了出来,这便又深深地触动了他们思乡和恋乡的情绪,也许这就是所谓的乡愁吧?

继而,一种想回乡养老、想回乡生活的落叶归根的想法便在这四位老人的脑中被酝酿着、在发酵着,他们也在深深地思考着。

这群老人便常常在议论、在私聊想一起回乡养老的想法了。

在过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在这一天的晚上,那过家猫、彭四妹、阔嘴牯和杨竹清这四位老人便与罗绍东、陈妮、罗大山和邱甜坐在了一起了,适逢罗伟强、程小莉、罗伟忠及张慧也在家,于是,他们两兄弟及两妯娌便也被叫了过来,众人便聚在了一起。

这时,这四位老人便在七嘴八舌的、在如此这般的向这些后辈们提出了想回乡生活的想法了。

而在座的四对中年夫妻在听了四位老人的话后,便都感到了惊讶和不可思议了。

那罗绍东、陈妮、罗大山和邱甜即时便纷纷在反对了:

“不不不,这怎么行啊。”

“你们一群老人在乡下生活,我们怎么能放心呀。”

“万一有个病痛,让谁来照顾你们呀?”

“有深圳的这么好的生活给你们享受,干嘛要回乡下呢?”

“故乡冷冷清清,哪有深圳的条件好?”

“你们这群老人啊,别放着好生活不过,别再去自找苦吃了,难道过去的苦还吃不够吗?”

罗绍东、陈妮、罗大山和邱甜便纷纷在发表着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而此时的罗伟强、程小莉、罗伟忠及张慧则在笑而不答。

这时,那过家猫便代表老人们在慢条斯理地总结罗列出了要回乡的一大堆理由来了:

第一、曾淑萍不已经是在乡下生活了么?曾淑萍在故乡的生活及其在故乡的所作所为令我们羡慕呀,也已深深地勾起了我们对故乡的无尽的眷恋了,因而,久违了的故乡令人魂牵梦绕、令人夜夜神往,我们的心都已回到了故乡了。

第二、那逐渐沉寂和荒凉了的故乡也在召唤着故乡人的回归,故乡若再继续没有人气,那就会更加的荒凉和破败了,深圳的生活再好,却没法替代故乡在自己心目中的位置,对故乡最有感情的应该就是我们这班老人,所以,我们不回去?这舍我其谁呀?

第三、故乡是我们的根,那里埋有我们的祖祖辈辈,那里有我们的太多太多的足迹,那里有我们太多太多的值得回味的记忆,金窝银窝就不如自己的狗窝,人老了就要寻找归宿、就要落叶归根、就喜欢生活在自己曾经熟悉的故土,老人就爱恋乡,古人如此,我们现在也是如此。

第四、我们个个身体都还健康,我们要回故乡跟曾淑萍一样,要跟曾淑萍一起,大家结伴共同来为子孙们种作、养殖,以让子孙们吃上无农药、无污染的健康食品,这既有利于安抚我们老人恋乡的情结,也有利于子孙们的身体健康,你们将来也可经常带儿女们回乡居住,这更有利于培养起子孙后代对故乡的感情,一个人不能没有根呀!

第五、你们的事业都已经有成了,生意的经营管理都已经是现代化的了,孙辈们也都已经在自行上学了,都无需我们照顾了,所以,老人们都已经是帮不上忙了,在深圳几乎已是无关紧要了,我们在城里闲也闲着,这还不如回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第六、我们该见识的也都已经见识过了,该吃的也都已经吃过了,自从出来深圳这么多年来,国内国外也已经去旅游过了很多地方了,什么国内国外的山珍海味也都尝过了,我们的生活也已经是无忧无虑无愁了,游遍天下,在纵横比较的情况下,我们始终觉得还是家乡好,还是那句话:金窝银窝就不如自己的狗窝。

第七、大城市的生活节奏比较快,车多人也拥挤,空气也比较浑浊,我们想回乡享受慢生活及呼吸故乡山里清新的空气,相比城里老人的居家或去养老院养老,我们一班老伙计在乡下生活就会更加的自由自在,这就会更加的有益于身心健康,也许我们就更会长寿。

第八、我们一班老伙计在乡下会互相照顾着生活,万一有个三长两短,现在的通讯这么发达,一个电话,镇里医院的救护车就会到家里来,就会获得救护。

总之,我们在乡下的生活就不用你们担忧,你们只需承担我们的生活费用就好,你们就可以全心全意地去经营你们的生意、去打拼你们的事业。而我们如果是在深圳养老的话,这就会增加你们后辈要照顾老人的负担,我们老人就会成为你们的累赘。

……

在过家猫的分析述说的同时,那阔嘴牯、彭四妹和杨竹清也在不断地帮口补充。

其实,对于这些话,老人们在此前都已经谈论和议论过很多次了,老人们几乎个个都是成竹在胸了,因而,老人们说的可几乎都是条条在理、头头是道。

这样,那罗绍东、陈妮、罗大山和邱甜便被父母说得了是无可辩驳了。

在此过程,那罗伟强、程小莉、罗伟忠及张慧也一边在听着老人们的话,一边在支持老人们的想法。

其实,那罗伟强、程小莉、罗伟忠及张慧四人是有一点点的私心的,其四人在心中是这样考虑的:如果过家猫、阔嘴牯、彭四妹和杨竹清也一同回乡居住的话,那母亲曾淑萍便有伴了,便不会孤单和寂寞了,那他们做子女的就会更加的放心了,所以,他们这两对夫妻便在极力地支持老人们的想法。

因而,罗绍东、陈妮、罗大山和邱甜便只好收回了原先的反对意见,转而就同意了父母的想法了。

但是,罗绍东、陈妮、罗大山和邱甜便又相继提出了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来,其最主要的问题是:家乡的祖屋很久都没有长久住人了,在每年的清明节回家时都可见屋里结满了蜘蛛网,屋内的霉气更是呛人,而且故乡家里的所有家私、物件也都已经陈旧、老化和破败了……其时,家人都宁愿去住宾馆而不愿住在家里。

总之,后辈们的意思是:家乡的祖屋已是不适宜居住了,如果老人们执意想要回乡居住的话,那就要等把祖屋修缮翻新了以后才能回去。

老人们觉得这确实也是个问题、也有道理,便同意了后辈们的意见,于是,除了罗伟强外,老人们与后辈们便七嘴八舌的又在商量起该如何来修缮乡下祖屋的事情来。

众人便在热烈、各输己见的谈论、计划起修缮乡下祖屋的事情来了。

正当讨论得正兴之时,突然,那罗伟强却抛出了他的一个方案来了:

“依我看呀,修缮老屋还不如新建房子,大家的老房祖屋都在村中间,房屋低矮破败,石板巷道狭窄停不了车,下雨后又会湿滑,这不利于老人们的出入行走生活,所以,我在想呀,既然老人们要回乡去居住了,那大家就不如都回乡去各建一栋楼房给自己的父母居住吧,如何?”

这财大气粗、自小就鬼点子多的罗伟强呀确实就有一种非比寻常的孝顺想法。

“对呀,这一定更加划算,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其实我们大家都有宅基地,这可是一个好办法呀。”罗绍东首先附和了。

“对!说得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确实都还没有在家乡建房呢,这确实也应该要在家乡建一栋像样的楼房才对得起祖宗,才对得起自己,是不是?”罗伟忠说道。

“不无道理,你看,我们在外面嘛也可谓是衣食住行都无忧无虑了,钱嘛不是问题,嗯,大家也确实是应该在家乡建一栋洋房来显耀显耀,要让别人知道,咱们可都已经不是当年的学渣、调皮捣蛋的牛王头了,对,那我就还要动员一下我弟,那咱们大家就一起都来回乡建房吧。”罗大山说道。

其时的罗大山的弟弟罗小山是带着老婆孩子在东莞经营着一间小超市,其生意也还算可以。

“对,那我也要动员一下我大哥和大嫂,就让我大嫂来设计和参与,就趁老人们都想回乡居住的机会,那大家就都回乡建房吧,一是可以显耀一下我们这一代人的成绩,二是才可以让我们的父母生活得更加的舒服,一个男人在拼死拼活为了什么呀?不就是为了老婆孩子和老娘么?”罗伟强说道。

“好!我赞成,当下的时髦话在说:有妈才有家,故乡要有房才有故乡。”张慧说道。

“没错,在家乡嘛,三、五十万元就可以建一栋别墅式的洋楼了,这相比于在深圳,那是十分的有划算的,我支持。”那程小莉在说道。

“没错,我也赞成。”陈妮和邱甜也在异口同声的支持表态了。

那过家猫、阔嘴牯、彭四妹和杨竹清听后便在笑了起来了:

“回乡建房呀,好啊!”

“这个想法对头,支持!”

“好,若是能这样,那就最好不过了。”

“哈哈哈……难得你们还有回乡建房的想法呀!”

“我们做老人的肯定支持啦!”

就这样,这屋里的众人便统一了想法和意见了。

其实,情况确实也是如他们所说的,在1980年代的中后期,村里确实是已为户口在村里的15岁以上且未有房的男丁在蟹岗山下的周边规划、分了每人120平米的宅基地,当时还是村长过家猫主持分配的呢。

在分了宅基地之后,村里便有部分人在自己的宅基地上零零星星的建起了一些砖瓦平房,后来,由于大家都纷纷外出做生意、都把积蓄投资在了生意上了,于是,建房的事情便都停滞了。

这在深圳的这几个罗家人中,罗大山兄弟俩和罗绍东都各有120平米的宅基地,而在我家,因为当年分宅基地时,我爸的户口还在家乡、他还在就读高中,因此,我爸也分了宅基地,所以,我家就有罗伟强、罗伟忠和我爸三兄弟共分有连在一起的360平米的一块宅基地。

这时,在大家的思想都统一了以后,众人便又转而在商议起该如何来回乡建房的事情了。

在一阵的商量讨论之后,大家便定出了实施的具体步骤来了。

因而,罗伟强在随后便联系了大哥罗伟斌及母亲曾淑萍,而罗大山则联系了罗小山,他俩便把相关的建房计划告诉了各自的亲人。

那罗伟斌、罗小山在获悉了这个计划后都表示赞成和支持,而我奶奶曾淑萍在获悉后则尤其是大喜不已。

此后,众人便在着手筹备建房的资金了。

这样,在2004年的清明节时,大家便都带着建房预算资金齐齐地回乡扫墓,那叶菲菲更还带回了楼房的设计图纸。

在扫完墓后,这建房的事情便被开始实施了,男人们便分头联系建材供应商及施工队和钻井队,在凡事都被安排妥当了以后,便留下了过家猫和阔嘴牯在家做监工,也留下了一部小汽车,而其余人员便各回深圳或广州了。

之后,建材被运来了,施工队和钻井队也进场了,建房便在紧张有序的开展了起来了。

自此,过家猫、阔嘴牯及我奶奶曾淑萍便在家做起了建房施工的监工及各种有关的事宜来了。

至2004年的年底时,在同一排的四座都为三层半的楼房便被建好了,其中罗大山与罗小山兄弟俩的是联排的各一座,罗绍东的为独立的一座,而我家的也为独立的一座,四座房屋的投资额为30万至80万元不等。

同时,在村前的鱼塘边、我奶奶原来的菜园左右,过家猫和阔嘴牯又让施工队的人搭建了四个用塑料薄膜盖顶的、能透光遮雨的、简易的蔬菜大棚,也增加了一眼手摇泵井,这样,再加上我奶奶原来开垦的菜园合计起来便有二、三亩地了。

新建成的我家的这座三层半的钢筋混凝土楼房,被我大伯姆设计成大门及围墙内地面有100平米的花园,首层有一个60平米的大厅,然后各层合计起来计有数个小厅及二十个房间,那房屋的采光、通风都是一流的,外墙贴了时尚的瓷片,地面也都铺了高档的瓷砖,各层的厨房浴室卫生间等设施齐全,楼顶自设了抽取地下水的水池,供电、空调、给排水、化粪池等设施那也是现代化的一应俱全,因而整栋楼便显得了洋气豪华。

我二伯罗伟强说:我家的宅基地是由他罗伟强和罗伟忠及我爸分得的,而建房的钱则是由我的三个伯父出的,又由于我的三个伯父在深圳或广州都各有各自的不少的房子和财产,所以,家乡的这栋楼那就兄弟公用、那就不用分彼此的了,母亲、兄弟、侄子、侄女们都各有自己的房间,谁回来家乡则都有房居住。

我奶奶、我的其他伯父及三个伯姆在听了罗伟强的话后,都表示同意,一家人的感情那是情浓于水一样不分彼此。

而罗大山、罗小山和罗绍东的楼房也是由我大伯姆叶菲菲设计的,其建成后的楼房那也同样是既实用又显得了十分的豪华气派。

在房子建成了以后,罗伟强、罗伟忠、罗大山、罗小山、罗绍东及叶菲菲便预先回乡来验收,在通过验收之后即与施工队结清了工程款,跟着,大家便新买齐了家私家电炉具等各种生活用品,这样,新房新生活用品便一应俱全的放在了那里,以让其静静地释放有毒气味,这时便是万事俱备,只等新居入火了。

我奶奶看着这如此豪华气派舒适的新楼房,她便乐得呀简直就是见牙不见眼了。

在过了两个多月之后,至2005年的2月2日便是当年春节入年假的日子了,此时,罗家的全部人便都回乡来举行新居入火的仪式和过年了。

哎呀,这时可就热闹了!

我的三个伯父、伯姆分别带着罗磐、罗斯、罗玎、罗鹍、罗琳回来了,罗绍东、陈妮带着彭四妹、罗鹏、罗珊回来了,罗大山、邱甜带着杨竹清、罗鹰、罗鸥回来了,罗小山也带着老婆和两个孩子回来了,众人便在四座新楼房里窜来窜去、都在欣赏着彼此新居的设施,而村中的乡亲们也又纷纷地在过来欣赏、相聚,因而,在一时之间,在这四座新楼房里就聚满了数十个人,以致在新居入伙的此时,那人气是无比的旺盛和热闹。

随后,大人们便领着自己的孩子们在拜神及完成相关的入火仪式,然后便燃放鞭炮。

在当晚,这数家人又聚在一起杀鸡宰鹅、豪吃狂饮,众人推杯换盏、喜气洋洋,欢欣庆贺的场景自是热闹非凡了。

在过了两天之后,我的三个伯父、伯姆以及罗绍东、陈妮、罗大山、邱甜、罗小山夫妇便又外出去打理各自的生意了,而留下的老人及孩子们才在家过年。

有这么多的小孩在乡下过年,我们可就乐翻天了……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续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