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与院长共品下午茶
(2008年12月4日)
钱颖一:我们所在的舜德楼有家书店,原来的店名是“行胜于言”。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矛盾。书店是阅读思考的场所,怎么称作“行胜于言”呢?上星期我建议书店改名为“三境书屋”。“三境”出自王国维的著作《人间词话》: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是国学大师,是清华1925年开办国学研究院时的四大导师之一。那么,既要与“三境书屋”对仗,又要与清华大学相关,舜德楼咖啡厅应该起什么名呢?这是一道有品位的作业题,请大家回去思考。
大学本科教育的理念
钱颖一:今天上午我去听“线性代数”课,这是30年前我读本科时的课程,授课的俞老师正是当年教我这门课的助教。我还记得那时《中国青年》杂志一封署名“潘晓”的读者来信,标题是“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引发了全国争论。30年间,世道变化很快,但仍有不少课程内容和学生关注的主题没有太大变化。
清华经管学院本科生的生源优秀。怎样使学院的本科生项目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培养优秀人才,目前我们正在听取各方意见。新中国成立后,大学教育中本科教育有过几次转变。第一阶段是专业化培养,大学课程非常专业化。这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一定道理。改革开放后,开始出现“大平台培养”,在大学一年级以培养数学、英语等基础课为主,然后才是专业课程,这是第二阶段。
现在,我们要进入第三阶段,在我看来就是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应该超越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我们容易想到将来数学、英语更有用,就容易局限在这些比较实用的方面。下一步本科教育改革应该更加侧重素养、能力等方面,着眼于长远发展。教育要注重那些对人的思与行、身与心有长远影响的方面。这是我们大学本科教育中应该明确的方向。
学校开始重提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陈寅恪为王国维撰写纪念碑碑铭中的那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此纪念碑位于“一教”和“二教”之间,由梁启超之子梁思成设计。清华国学院仅存在四年,前后四届共培养近70位国学专门人才。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王国维闻讯投昆明湖自沉,时年51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文科教育中非常重要的内涵。请大家思考,请老师促进大家思考。
同学们是精英中的精英,要认识到这一点,要达到更高的思想境界。我也在想,自己达到了哪一境界,之前也在做功课。学数学就要学证明细节,不然永远学不懂。数学证明过程训练逻辑思维和基本功。由此学到的思考能力、方法会留下来,并体现在各方面,而证明过程或细节很可能都会忘掉。现在让我证明一道数学题,我一下子做不出。但我知道我说话时要力求严谨,同样也能判断一个人说话是否严谨,这种能力很可能来自当年做了《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中的大量习题。有一次,欧洲管理教育认证EQUIS(欧洲质量改进体系)主席曾问我们的自评报告是谁写的?说这是非英语国家写得最好的报告。那是钱小军老师写的,她是我在清华数学班的同班同学。写文章、做事虽然不是做数学题,但同样需要讲逻辑、重条理。
有些东西看上去是悖论。虽然忘记了一些具体东西,但沉淀下来的东西有用;看上去好像没有用,以后会特别有用,都属于这类。好多课程太具体,太实用,将来大多会被忘掉,毕竟将来能够记住的东西还是很少。
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思考更高的层面,有更高的境界。我们所学所想与其他院校有什么不同?有没有意识到在所学专业之外去学一些其他内容?大学本科是探索的阶段,应该把资源释放给学生。现在,学生最大的缺憾就是读书太少。应该抽时间多读书,多思考,广泛涉猎。知识是相通的,深入下去,会发现许多问题的本质是一样的。
你们每一个人读过几本非课程要求但个人有兴趣的书?大概在什么范围?上星期,我推荐了一本书《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讲述地理因素如何决定人类命运。你们看世界地图,只有欧亚大陆是横向延伸的,非洲和美洲都是纵向延伸的。虽然所有现代人类都来自非洲,但为什么欧亚文明先进,而美洲、非洲落后呢?这本书的观点是,文明(比如农业种植)容易横向(同纬度)移植,难以纵向(不同纬度)移植。所以高势能文化在美洲、非洲很难纵向传播。此外,气候也是影响因素。在现代社会之前,气候太热不利于文明发源,因为病菌容易生长,人的寿命短。这就是在北半球都是北方发达、南方落后的重要原因,因为南方太热。不在于读书的多少,而在于读什么样的书。要读令人兴奋的书。
学生:现在基本上没有看书的时间。
学术研究的动力
学生:您在海外长期求学,从事学术研究,碰到的最大困难或挑战是什么?您是怎样克服的?是什么动力推动您献身于学术?
钱颖一:从事学术活动最重要的驱动力是好奇心。好奇心离不开兴趣。陈省身曾题词:数学好玩!我对很多事不理解就想去探究,这是好奇心驱动。比如对中国现状的理解,存在多种解释,就要抱着好奇心、探究之心不断钻研。我认识很多大师,都特别有好奇心。我给2005级上的“经济学原理”的最后一堂课,就是以好奇心、想象力为主题。在2006级、2007级的“经济学原理”第一堂课上,我谈了本科生教学改革,认为真正成就卓著的人,并不是课堂上教出来的。重要的不是课堂上教什么内容,关键是要看课程能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好奇心难道不是某种天赋?可以后天加以培养吗?
钱颖一:人天生都有好奇心,只是小学、中学阶段把各种好奇心都压抑住了。因为功课繁重,大都依据规定程序,还有谁想自我选择路径?我想,大家都有好奇心,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压抑住了。我们没有办法改变中小学教育,但在大学的四年时间中,机会的窗口是开启着的,同学们可以重新思考。
学生:是好奇心推动您从事学术研究,这是一种不服输的竞争意识。世界需要竞争才能进步。
钱颖一:人有不同选择,都可能获得极大的乐趣。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追求,我不愿意用“竞争”一词。的确,人需要不懈地努力,应该是一种执着吧,这才更重要。
改变学生培养模式
学生:我记得在一年前的这个时候,当时处于选择专业的岔路口。经过那次“院长下午茶”,我坚定地选择了经济学专业。学院希望我们学生成为怎样的人?用何种方式达到这个目标?
钱颖一:我每天都在思考这类问题。同学们可以走向学术道路,可以去商界、政界,可以去各行各业,我们对此没有特别的要求。在全国每年1 100万参加高考的学生中只有100多人能够来到我们学院。我们希望大家能做大学问,开拓大事业,要在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发挥最大潜力,在不同领域发挥不同作用,make a difference(因我不同),也就是能够有所作为。我们希望大家成为“有大用于社会”的人,不一定做多大的官,关键是世界因你而不同。
学院要改变现有的学生培养模式,以前我们在某些方面没有给大家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我不希望将来培养的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人,不希望最优秀的人最终只是一个零部件。我们周围有大量资源,我觉得没有花足够力气挖掘这些资源。
学生:目前学的太多,要求记的太多,总结的太少,回味的也太少,大家收获不大,学院有没有进一步打算来促进同学们多思考?
钱颖一:我们有一些专业课,鼓励小课堂教学。在大课方面,我们希望课程不再以灌输为主,而是以引导为主。学生压力大,与课程设计分不开,而且不同老师的教学习惯也不同。学院已有改变的强烈愿望。
学生:我刚来学院,发现资源丰富,不少有意义的事值得做,每天都在忙碌,但没有动力。
钱颖一:心态要放松。现在去想四年后的发展,对一年级的同学来说还太早。第一学期最重要的是调整好心态,完成学习方法的转变。在很多情况下,当想不清楚的时候,先放一放。
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不让学生在宿舍使用电脑。后来才引出一个我原本不知道的问题。在男生宿舍里,有些同学电脑游戏打得昏天黑地,以至于不得不调换宿舍。
学生:游戏能激发男生闯荡江湖的理想,有五六个寝室通宵在打,有在武侠小说中的感觉。我当时与同学通宵在网吧打。第一个学期打游戏一般是被禁止的,第二个学期通常就默认了。于是第二个学期可能会出现报复性补偿,恶补“游戏专业课”。这是不是能解释女生比男生学习好的问题?玩游戏是压力释放的一种方式,而“网瘾”的定义是每天连续上网超过六小时。
学生:我们金融系同学打算出国读书,可是找老师写推荐信特别难。能不能搭建一座桥梁,帮助同学和老师建立联系,能不能建立更透明的系统?
钱颖一:这有一定难度。老师个人愿不愿意推荐是学院无法左右的,主要还是看老师个人。随着出国同学不断增多,老师已不再是唯一资源,也可以和国外学者共同从事研究工作,获得他们的推荐信可能更为有力。我们为什么要求二年级同学提前写一些小论文(paper)?显然,论文寄过去后,国外学者就会对你有所了解。要鼓励学生多利用这种资源。
入世与出世
学生:您刚才提到独立之精神。现在社会充满浮躁、功利之风。一年级同学也在摇摆。
钱颖一:人无法脱离社会。但相对于成年后的人生任何其他时期来说,大学本科时期是最远离社会的。大家应该珍视这一难得的好机会,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想象力,开发思维空间,使自己各方面得到自由发展,而先不必考虑进入社会后的很多东西。这四年即便不说是“真空”,也是和社会离得相对远一点。这段宝贵时光非常值得好好安排。否则,将来会后悔。
学生: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应该怎样平衡入世与出世的关系?对于社会,如果不做教学改革这样的工作,经济学还会有什么作为?
钱颖一:凯恩斯说过,经济学家有时要超脱,有时要务实。这一年,我在课程改革等方面花了很多时间,包括听了很多课、与同学交流。这些都牺牲了个人的学术研究,但我认为非常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