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事第三
3.15丞相末年[1],略不复省事[2],正封箓诺之[3]。自叹曰:“人言我愦愦,后人当思此愦愦[4]。”徐广《历纪》曰:“导阿衡三世[5],经纶夷险[6],政务宽恕,事从简易,故垂遗爱之誉也[7]。”
3.18王、刘与林公共看何骠骑[8],骠骑看文书不顾之[9]。《晋阳秋》曰:“何充与王濛、刘惔好尚不同[10],由此见讥于当世。”王谓何曰:“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望卿摆拨常务[11],应对玄言[12],那得方低头看此邪?”何曰:“我不看此,卿等何以得存?”诸人以为佳[13]。
[1] 丞相:王导,《言语》31条已见。
[2] 略不:全不。省事:指处理政务。省,查看、检查。
[3] 正封箓诺之:此句言王导晚年较少干预政事,只是做一些封缄簿籍、画押文书等小事。正,只。箓(lù录),簿籍、文书等。诺,画诺。古时批“诺”字于公文之尾,表示同意、许可。
[4] 愦愦:昏庸,糊涂。王导为政清净简易,“后人当思此愦愦”,即王导对己为政理念的自信。陈寅恪认为,江东本地吴姓和过江中原士族在政治倾向上有着本能的对立,而在现实处境上,中原士族又必须得到江东吴姓的支持。在这种背景下,处于东晋政权核心的士族文人敏锐地意识到联系和笼络江东大族的重要性,因此采用宽松的政治策略来保持东晋的稳定局面。这是十分必要的。王导的这种“愦愦”之政,受到殷羡、谢安等的称赞,却也为一些人所不理解。如《政事》第14条云:“丞相尝夏月至石头看庾公。庾公正料事,丞相云:‘暑可小简之。’庾公曰:‘公之遗事,天下亦未以为允。’”庾亮在酷暑天气仍勤勉办公,王导劝他可“小简之”,庾亮却以为王导省简宽容的理政方针,“天下亦未以为允”。关于王导的政治智慧与意义,可参阅陈寅恪《述东晋王导之功业》。
[5] 阿(ē俄阴平)衡:商代官名。伊尹曾任商汤阿衡,后引申为辅佐帝王。
[6] 经纶:原意指整理丝缕、编丝成绳,后引申为治理国政。夷险:平坦与险阻,此指国家危难。
[7] 垂:留下。遗爱:留于后世恩惠﹑贡献等。
[8] 王、刘与林公:王濛、刘惔、支道林。王濛字仲祖,小字阿奴,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司徒王导辟为掾,出补长山令,徙中书郎。会稽王司马昱辅政,为“入室之宾”,后转司徒左长史。温润恬和,能言理,善隶书,与刘惔并为东晋风流之宗。刘惔,《言语》第48条已见。《赏誉》第87条云:“刘尹每称王长史云:‘性至通而自然有节。’”林公,支遁,《言语》第63条注已见。何骠骑:何充字次道,庐江灊(今安徽霍山东北)人。官至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因称何骠骑。看:看望,拜访。
[9] 看:审阅。顾:回头看,引申为理会。
[10] 好尚:爱好。王、刘、林公等人好清谈,而何充勤理政事,无意清言。
[11] 摆拨:撇开,摆脱。
[12] 玄言:一作“共言”,一起谈论。
[13] 诸人以为佳:这也是士人对玄言与政务的看法。《晋书·熊远传》记载熊远所述当时风气:“今当官者以理事为俗吏,奉法为苛刻,尽礼为谄谀,从容为高妙,放荡为达士,骄蹇为简雅。”“应对共言,虽负清高之名,但官吏终究得亲吏事,国计民生亦非清言能济。遗落世务,资待无由,人何以得存?此王、刘诸人所以叹何充之言为佳也。”(参见龚斌《世说新语校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