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初见赵佶
几人昨日已近商议好,今日一早城门一开就走,这样可以早些到达汴梁。
所以一个个都起的很早,再加上昨天除了李鹤之外都没有休息好,所以现在看去都是睡眼惺忪,为了强打精神还用冷水浇了个面。
最后是李鹤看不下去,怕他们在路上睡着了从马上掉下来,虽然正常情况下都不会发生就是了。
右手一挥一道青光飞出,空中一分为七落在几人身上,让他们的疲惫一扫而空。
还是张松先开口:“多谢仙师!”
其余几人连忙附和:“多谢仙师”×6
李鹤点点头,“既然都没什么事,那我们就出发吧。”于是几人还是同进城一般坐车牵马出城而去。
出城走了七八百步的样子,确认周围没有人,城里也看不到这里,李鹤依旧如之前一样,使用遁法穿山而过,直奔汴梁而去。
为了不产生不必要的轰动,在远远可以看见城墙的地方李鹤就放下了遁光,一行人向着汴梁而去。
同样的还是让李鹤前往官驿进行等待,几人前往皇城司进行通报。
刘松七人离开官驿,将马匹放置在驿站中,带着相关文碟徒步前往皇城司,同皇城司进行备案交账,刘松本人则是前去找赵佶进行汇报。
李鹤这面没有外出,就在驿站中休息,同人说一声不要打扰他,就进去屋中反插上房门。
拖鞋上床盘坐,以神念告知周围,之前李鹤在城外早早的停止遁法,也是感应到汴梁的不同之处,为防止出现意外李鹤没有贸然出手。
此刻静心感应,这汴梁城中充斥着一股浓烈的火气,里面还纠杂着浓郁的灰黑色怨气,淡紫色的秩序之气,黄铜色的金戈之气,灰白色的……总之各种驳杂的气息充斥其中,并且还在向着李鹤体内侵染。
虽然说李鹤已是无垢之体,本身就排斥这些气息,元神也异常凝练不受影响,不过可以感受到识神在这种气息下异常活跃。
索性李鹤已经降服了识神,并不受到影响,不过也可以感受到如果长期在这种环境里长待对修行无益处。
当然了也不是说不能待在汴梁,李鹤只要愿意,找一处地方梳理地气,和天地人三才之力可以影响以前地方的气使之纯化,排斥过滤掉自己不需要的气,可惜如此一来比较麻烦,还不如直接离开这里寻一处良地来的方便。
当然了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如果不追求气息的纯净,只是为了大量采集红尘之气,这汴梁看起来是非常好的一个地方。
李鹤出于谨慎并没有元神出窍,仅仅是用神念进行探视分析,也从周围的环境中了解了一些信息。
怎么说呢,因为李鹤并不是太关注世俗的变化,此时得知宋徽宗已经退位给宋钦宗,现在的官家是赵佶的长子赵桓。
在之前金国曾大军压境,直逼开封,并逼迫赵恒议和,而宋朝为了让金军退去,将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割让,并为了凑齐赔款,对汴梁城中的百姓下手大肆进行搜刮。
这也是之前李鹤在城中发现大量怨气和金戈之气的原因,而之所以赵佶召集李鹤进京,也是他在金军入侵时路过亳州,向着镇江逃跑时听说的。
听说李鹤是在这江苏地界有名的仙人,便想着见上一见,如果真有能耐也可以保他自己平安。
恰巧此时的京城四壁守御使李纲前来迎接赵佶回京,当赵佶得知金军已近退去,便让人前去找李鹤喧他入京。
此时因为李鹤是用的遁法前来的汴梁,所以竟然比赵佶还先到了半天,下午的时候赵佶一行人才浩浩荡荡的到达汴梁。
当赵佶得知李鹤一行人比自己还找到,问了刘松得知李鹤使用的仙法,实际上也就是半天的时间就从无锡到了汴梁,说实话赵佶当天晚上就想见到李鹤。
不过因为宋钦宗不放,先拉着赵佶一通诉苦,便是道君皇帝不地道啊,扔了他自己在这东京面对金军,自己实在是不行了,还是要赵佶重新挑起重任执掌国家大事。
这一番折腾赵佶实在是没有精力再同李鹤交谈,再考虑到时间不早,决定第二日再召李鹤进殿,不过还是先连夜命人授予李鹤紫衣。
李鹤也是感慨自己来的时间好,要是再过个几个月,再要看赵佶可就难了,不过现在赵佶已经是太上皇了,回头不一定能达成自己的目的,说不得还要再见见赵桓。
而且现在两人都经历过了那金军的肆虐与折辱,想来但凡还有些血性,都不会甘心,到时候李鹤会帮他们一把,撑过接下来的金军入侵。
在此之后也是看能不能进行一些改革,帮着宋朝恢复国力,避免被外族所侵辱。
至于说再之后的话,就是让赵桓他们搜集些仙人遗物,李鹤看看能不能先到这什么痕迹,在就是召集天下道门,探找有无修行有成之人。
第二日一早,李鹤早功完毕,随着刘松前往了皇宫。
汴梁的皇宫并不大,正对着宫门的大庆殿,是举行大典的地方。
大庆殿之南,是中央政府办公机关,二者之间有门楼相隔。
大庆殿之北的紫宸殿,是皇帝视朝的前殿。每月朔望的朝会、郊庙典礼完成时的受贺及接见契丹使臣都在紫宸殿举行。
大庆殿西侧的垂拱殿,是皇帝平日听政的地方。紫宸、垂拱之间的文德殿,是皇帝上朝前和退朝后稍作停留、休息的地方。宫中的宴殿为集英殿、升平楼。
而这次召见李鹤的位置是西侧的垂拱殿,殿有五间十二架,长六丈,宽八丈四尺。
垂拱殿也叫常朝殿并不似崇政殿那般空旷威严,反而令人心生几分温馨。
李鹤进到大殿内时,因为是赶上了五日一朝,正好看到了一众大臣个赵佶以及赵桓稍后两位皇帝。
李鹤上前拱手见礼,见过了两位官家,说了一番简单的场面话客套话后,赵佶直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