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讲以上三则故事,是因为本书的内容大体相当于对这三则故事的一种回应。
今人常引用一句俗语说:“历史给人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未在历史中吸取过任何教训。”这话其实错得离谱。普通人见不到“战国纵横权谲之谋,汉兴之初谋臣奇策”,依赖不完整乃至错误的信息加工出来的往往会是“假的历史教训”。拿了“假的历史教训”去比对前人的言行,自然会常常生出“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样的感慨。而对汉高祖刘邦、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等“肉食者”而言,是存在着另一种“真的历史教训”的,他们也切切实实地吸取了那些“真的历史教训”的精髓。光武帝们反思西汉及新莽亡国,成果是“三纲”的出炉。唐太宗反思隋亡的教训,得出的结论是“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朱元璋亲眼见识了元末流民组织成起义军的摧枯拉朽之势,得出的结论是“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猛”的极致是利用“知丁法”将明帝国的社会活力全部抽干,将每一个人重新打回原子状态。
遗憾的是,统治者对“真的历史教训”的精髓的吸取往往意味着普通人的灾难。所以,站在文明史的角度,魏玄同、常安民与李仲宁等人物其实远比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更为重要。美国历史学家海斯有一段论述:“凡爱抽象的人类,而侮辱具体的个人者,或出口便是对人类应负的责任,而无暇为其邻居服务者,这类的人,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不相信他。”(8)苏联教育家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也有类似的感慨:“没有对人的同情心,就不可能有仁爱精神。爱全人类容易,爱一个人难。去帮助一个人,比宣称‘我爱人民’要困难得多。”(9)宏大词汇里的慷慨激昂未必能够推动时代进步,具体而微的坚守与抗争才是文明生生不息的重要根源。
最后,感谢为此书从酝酿到出版过程中提供帮助的所有人。感谢我的家人,尤其感谢我可爱的女儿谌大猫,她是我努力想要写一点有价值的文字的动力。
(1) 班固:《汉书·宣元六王传》,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3324—3325页。
(2) 班固:《汉书·高帝纪上》,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46页。
(3)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四,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60—6461页。
(4)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百三,中华书局1956年版,第6439页。
(5)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8页。
(6) 罗昌繁:《大历史与小人物:北宋晚期党争视域下的官私石工考察》,《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期。
(7) [宋]王明清:《挥麈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57页。
(8) [美]海斯著,蒋廷黻译:《族国主义论丛》,新月书店1930年版,第322页。
(9) [苏]B.A.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王义亮、蔡兴文、纪强译:《帕夫雷什中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