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意义
我们从出生开始就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来思考,通过语言来学习其他知识,借助语言来互相沟通。我们好像十分熟悉语言,但其实我们对于语言的性质并不十分了解,比如说:“什么是语言的意义呢?”很多人认为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指代的东西,例如,“苹果”这个字词的意义就是它代表苹果这种东西;那么,如果两个字词所指的东西是一样的话,它们的意义应该相同,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启明星”和“长庚星”这两个词,它们指谓的对象相同,都是太白星,即金星,但表达的意义却不一样,启明星的意思是“早晨最明亮的星”,而长庚星的意思则是“傍晚最明亮的星”。
指谓与意含
有些字词的意义可以从指谓和意含两个方面来了解,两个字词的意含相同则指谓相同,而指谓相同意含却不一定相同。
意义 指谓 字词所指代的事物
意含 字词的意思
当然,不同的字词也可以有相同的意义,例如“王老五”和“单身汉”,意思都是未婚的男性。相反,同一个字词也可以有不同的意思,例如“自由”,一个意思是不受任何外在的人为限制,另一个意思则是不被任何原因所决定,这就是歧义。在《思考》那一篇我们已讨论过歧义如何导致思考混乱。或许有人认为,如果每一个字词都只有一个意思,那不就可以消除误解和混乱吗?但这是不可行的,因为首先我们的语言将会无限地膨胀,每一种新事物都需要发明一个新的字词,根本不利于学习和运用。即使我们真的办得到,也不可能消除歧义,因为字词除了指谓事物之外,还可以指称自身,例如“狗”,既指谓狗这种事物,也指称这个字本身。况且,我们还有语法歧义,一句话有多种解释有时是源于语法结构,而不一定是字词的歧义所造成的。
如果字词的意义是它所指代的事物,那么语句的意义就在于指代事件;换言之,语言的功能就是用来描述这个世界,有人认为这正是语言的本质,例如中世纪神学家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就主张语言是世界的图像。
语言图像
奥地利的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是20世纪初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英美分析哲学的奠基人,他早期认同语言图像理论。不过,后期的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根本没有本质,语言有着不同的意义或用法,既有认知意义,例如用来描述世界,报告事实;也有非认知意义,例如用来抒发情感、下达命令、请求和询问等,维特根斯坦称之为语言游戏。语言就好像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规则,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会有不同的意思或用法;同一句话,也可以兼有认知和非认知意义。然而这些规则又并非明确规定,而且会随着生活环境的转变而有所更改,我们必须在具体的生活中领会,字典不过是记录了部分常用的意义和用法,而且字典也会不断修改。可以试想“马路”这个词的现代意义和古代意义有什么不同。
语句的意义
由此可见,语句不一定用来报告事实或描述世界,就连字词也不一定有指代的对象,先看看这个论证:“1000元比没有东西好,没有东西比爱情好;因此,1000元比爱情好。”这个论证看似成立,因为既然A比B好,而B又比C好,那么一定A比C好。然而,“没有东西”只是一个虚词,并不指代任何事物。我们也可以说这个论证犯了歧义谬误,因为两个前提中的“没有东西”并不是同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