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再版序
时间过得真快,《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出版就快十个年头了。与这部书问世相关的人与事常常浮现在我的脑中。在我们这个浮躁的年代,文学翻译似乎成了一种很奢侈的追求,过去那些翻译大家所体现的精神和达到的水准好像离我们渐渐远去了。他们的丰富实践,他们的探索思考,他们的追求和影响,如今愈发显得珍贵。
翻开书,我忽然有一种伤感,为岁月无情而伤感:当年与我对话的那一张张或严肃,或深沉,或微笑的脸庞,不少已经与我相隔在另一个世界。伤感中,却也有一丝慰藉:与我有过心灵交流的那些翻译大家,健在的还在笔耕,还在翻译,还在不懈地追求;离去的永远活着,用他们以心血化作的伟大译作滋养着广大的读者,用他们融入了深刻思考的翻译思想启迪着翻译界的后人。
前不久,我到青岛去参加国家留学基金委组织的项目评审,顺访了中国海洋大学,有幸与日本文学翻译家林少华重逢。我和林少华兄有二十多年没有见面了。他有丰富的翻译经验,改革开放早期引进国内的日本电影和电视剧,有不少是他翻译的,在影视翻译界很有影响。他翻译的村上春树的作品更是为广大的文学读者所喜爱。他告诉我,我撰写和编著的那些翻译理论著作,他最喜欢的是《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他说,这样的好书很少。他经常读这本书,觉得有关文学翻译的一些重要问题,在书中都可以找到某种答案或某种思考线索,还说其中提出的很多问题带有根本性,值得不断探索。其实,林兄这番话的意思,许多翻译界的朋友与我探讨翻译问题时,也常常说起。当初我承担教育部重点项目“文学翻译基本问题研究”,在《译林》杂志编辑部的支持下,决定对国内不同语种的优秀翻译家进行访谈,就文学翻译问题展开交流和探讨,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理论的层面,希望通过学习比较前辈优秀的译作,对他们留下的宝贵的翻译经验进行分类、整理、归纳、分析和研究,借助文艺学、语言学和文化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对文学翻译的一些具有共性的基本问题进行历时和共时的分析比较,进而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作出合理的、科学的描述和阐释,为我们认识文学翻译的本质,把握、处理好翻译中面临的各种关系,采取各种可资借鉴的手段,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解决好翻译中的基本问题,提供指导,同时对中国文学翻译理论的系统、科学研究,可以提供比较可靠的依据。二是在实践的层面,通过对谈,或通过通信,以笔谈的形式,与翻译家一起交流,以问题为中心,以他们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他们在实际翻译中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对涉及文学翻译的一些重要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进而挖掘他们的翻译思想,总结他们的翻译策略和方法,为年轻的翻译工作者指路。此外,我们也感觉到,这些优秀的翻译家都上了年纪,迫切需要及时地把他们宝贵的翻译经验总结出来,并在理论上有所升华,留给下一代。应该说,我们的目的是达到了。《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出版后,两岸三地的译界同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中国翻译》、《中国比较文学》、《外语与外语教学》、《江海学刊》、《中华读书报》、《文汇读书周报》和《文学报》等报刊发表了一系列评介文章,充分肯定了这部著作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在近十年里,该书为从事翻译研究的同行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思考的资源,成了译学界引用最多的参考书之一。
国内译学界对该书的重视,也促使我把其中的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思想做了进一步的归纳、梳理和研究。我曾用法文撰写了长文《翻译的实践经验与理论升华》,发表在加拿大META杂志上,引起了国际译学界同行的广泛兴趣。如今看来,文学翻译虽然是最具个性的翻译活动,但其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是有共性的,值得深入研究;理论问题虽然深奥,但只要与实践紧密结合,有针对性,有的放矢,对丰富多样的翻译实践就一定会有指导性。在这个意义上加以衡量,《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没有过时。其研究的方法,其探讨的问题,其总结的经验,其揭示的意义,反而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显示出更珍贵的价值。
前辈的精神对我来说,是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遗产。这些年来,我对翻译更加钟情,对翻译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有不少媒体的朋友、译界同行,还有学生,愿意与我就翻译与文化问题交流看法,留下了一些文字。借《文学翻译的理论与实践——翻译对话录》再版之际,我对它们做了整理,一起收入本书。这些新收入的篇什也都是围绕翻译的对话,尽管它们并不仅仅涉及文学翻译,但考虑到如今的理论研究常有与实践脱节的倾向,我想还是保留初版的书名,借此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许钧
2009年6月29日
于南京大学研究生院